书城科普文明历程
15360700000025

第25章 原始城市之谜

谈到城市的起源,一些专家认为不能不谈及原始社会氏族制的村落。那时的村落,相当于一个氏族或氏族联盟的聚居地,为了安全,为了自卫,必须要有防御措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一书中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村落的周围已开始用濠沟作为防御措施,村落已有合理的布局。”这种“防御措施”,后来就一步步地发展成为城市。

这样看来,城市从乡村走来。

可以看一看西安半坡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居民点南靠河流,北边有弧形的壕沟环绕。河流和人工开凿的壕沟把整个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人们可以利用这些防御设施放心地制造陶器,在窖穴中存放粮食和舒心地生活。在河流和壕沟之间,朝东和朝西北,有两个缺口,可以作为村民进出的通道,相当于日后的城门。

临潼姜寨遗址的状况也如此。氏族村落西南靠河流,北、东、南三面被人工壕沟环绕。壕沟正东有缺口,西北沿河也有缺口,是人为留有的通道,作为村落的门户。西部临河边为制陶区,壕沟以东有氏族墓地。村落中心为广场,是氏族集体成员集会、娱乐的场所。周围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一座大房子和若干小住宅,门口都向着中心广场。

在这里,就孕育着未来的城市。杨宽先生认为:“这种以大屋子或广场为中心的居民点布局,面向东方的向阳通道,南边靠河流和北边挖壕沟的防御措施,同时又以河流作为水源,并在周围分设制陶区、窖穴以及氏族墓地的办法,都是为了适应氏族集体生活的安全的需要。这种有计划的布局,就是后来城市的萌芽。”

在村落的格局中有着“后来城市的萌芽”,并不等于说所有的原始村落后来都发育为城市。事实证明,原始村落的发展是两极化的,一极是由原始村落发展成为未来的乡村,另一极是由原始村落发育成为未来的城市,二者相比,发展为未来城市一极要小得多。

只有在条件极为优越的某些地方,“城市的萌芽”才能发育成为真实的城市。

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史前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吧!城由夯土城墙、护城河、城门和城内夯土台基几部分组成。城垣的平面为圆形,外圆直径为325米,内圆直径为310米,墙周长约一千米,城内面积为7.6万平方米。城外的护城河,东南北三面都是利用自然河道,西面为人工河道。现存护城河最宽处达35米,深约4米。在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开一城门,基本上是对称的,在城内的最高点,也是城址中央部位,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成片的夯土台基,为房屋建筑的遗存,可见当时住在城内的人还不少呢!城内还发现有道路、制陶区,城内北部有公共墓地。在长达千年的变故中,城墙几经兴废,几度修建的痕迹十分清楚。

属于龙山时代的城堡有山东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内蒙古包头河善、凉城老虎山,湖北石首走马岭,河南安阳后岗等,其中最完整最具典型意义的要数淮阳平粮台的城堡遗址了。

这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每边长185米,城内面积为3万4千平方米,如果包括城墙部分,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上下。但这所城市十分坚固,墙体很厚,墙基处宽约13米,残高3米多,顶部宽8~10米,如果加以复原,所需土方大约不小于4万立方米,工程十分浩大。

全城坐北朝南,方向为磁北偏东6度,几乎与子午线重合。南门较大,为正门,设于南墙正中;北门很小,又略偏西,看来是后门。这种格局明显是精心设计的,它所体现的方正对称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特点。

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对平粮台城堡作了中肯的归纳:

城内有较高级的房屋建筑。现在仅挖掘了十几座房基,都在东南角,看来还不是主体建筑。但即使如此,也可看出这些建筑的非同一般。这些房子都用土坯砌筑,而且分成一间一间的,是分间式建筑。一些房子用夯土做台基,房内有走廊,比一般村落的房子讲究得多。由此可知城市内的居民主要是一些有地位的人,还可能相当部分是贵族,是统治者。否则他们是难以调集那么多人力、物力的,造那么坚固的城防工事本身说明了问题。

那么多上档次的建筑,本身说明了人口的密集,这也是城市的标志之一。

城内有较好的公共地下水道设施。这是人口密集的必然结果。当时供水的水源看来主要是水井,发现了5米多长的排水设施,整个长度当然不止于此。这段下水道正通过南城门,埋设在距地面0.3米的深度。水道本身由专门烧制的陶管套接而成,每节陶管长35~45厘米,直径细端为23~26厘米,粗端为27~32厘米。每节细端朝南,套入另一节的粗端。整个管道是北端即城内稍高于南端,可见此下水道是为解决城内废水向城外排放而设置的。

地下排水管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用水量的巨大,也间接地告诉我们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在原始村落中,设置地下排水管是没有必要的。

城内有严密的防卫设施。有了城墙,还需要考虑城门的管理。这座城为了防卫的需要专门设置了门卫房。门卫房用土坯砖砌成,有两间,东西相对。两房之间的通道宽仅仅为1.7米,那样便于门卫把守。门卫房中看来日夜有人把守,因此,里面有灶面,可为门卫作炊事,吃饭睡觉都在里面了,如在冬季,还可升起火盆,用以取暖。严密的门卫,再加上高高的城墙,在当时条件下,足以应付一切来犯之敌了。

城内还有一些手工设施。在城内的东南、东北、西南都发现了陶窑,说明制陶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从陶制地下管道看,在制陶业内可能还有了分工,有了专业的制陶工人。在城市东南角的第15号灰坑内还发现了铜渣,说明当时在城内已有了炼铜工场和制作铜器的工场。是否还有其他手工作业呢?一定有,只是至今没有发现罢了。

城内有宗教活动的遗迹。在城西南角内侧埋着一大一小两头完整的牛骨架,看来是杀牲祭奠的遗迹。城内发现一些小孩埋葬,有瓮棺葬、土坑葬、灰坑葬,其中有些明显有祭奠的遗留。

对城市的解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有“城”必有“市”,“市”是人们集中交换自己的产品的地方,也就是工商业有相当发展情况下交换发展的产物。另一种是解释为防卫。《墨子·七患》:“城者,自守也。”从平粮台城堡遗址看,二者的功能都齐全了,但是,究竟以何者为主,从现有条件看,是难以定夺和下断语的。

城市是走向文明社会的一道门槛。城乡的对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以及贫富的进一步分化,都孕育了新生的城市之中。解剖平粮台城堡遗址,使我们感受到文明社会正踏踏走来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