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第三册)
15358200000031

第31章 苏轼卷(13)

【注释】

(1)春秋:我国战国以前的一个历史时期,从公元前722年即鲁隐公元年开始,到公元前481年《春秋》绝笔止。

(2)至于:到了。

(3)战国:我国古代兼并战争剧烈的一个时期,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

(4)自谋夫说客:谋夫,专为别人出谋划策为生的人。说客,从事游说诸侯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

(5)谈天雕龙:指驺衍、驺奭的学说,属阴阳五行家。

(6)击剑扛鼎:击剑,指赵文王喜剑,养剑客。扛鼎,指秦武王爱好举重事。

(7)宾礼:给以宾客的礼遇。

(8)靡衣玉食:靡衣,轻软华美的服装。

(9)馆:馆舍,这里指安置住处。

(10)何:一本作“不”。

(11)魏无忌:即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安厘王异母弟,礼贤下士,有食客三千。

(12)齐田文:即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人,其父靖郭君田婴,婴卒,代父立于薛(今山东腾县东南)。舍业养士,有食客数千。

(13)赵胜:即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惠文王弟。信陵君之姊为平原君夫人。善养士。

(14)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时楚国贵族,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住令尹,初封淮北十二县,后改封吴(今江苏省苏州市),门下食客三千人。

(15)吕不韦:原是大商人,秦庄襄王时任丞相,太子政(即秦始皇)立,尊为相国。当其时,“战国四公子”各养士三千人,“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16)魏文侯:桓子之孙,礼贤下士,国人称仁,据说秦欲伐魏,因有文侯,不敢轻易动兵。

(17)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归国后,欲报秦仇,使荆轲等人刺秦王。

(18)张耳: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魏国著名儒生,善结交贤士。曾参加陈胜起义,项羽封他为常山王,归刘邦后,被封为赵王。

(19)陈馀:大梁人,魏国著名的儒生,曾参加陈胜起义。与张耳原是朋友,后来击破张耳军,被封为代王。

(20)厮养:为人服役,地位低微的人。厮,指劈柴、养马之役。养,指烹炊之役。

(21)支:支撑,担负。

(22)堪:经得起,受得住。

(23)鸷猛:鸷禽猛兽,鸷,凶猛的鸟。

(24)螫:蜂、蝎等昆虫的毒刺,或以毒刺刺人。

(25)考:研究,考察。

(26)夫智、勇、辩、力:夫,发语词。智,有智慧出谋划策的人。勇,勇士。辩,辩士,口才好,能游说辩论的人。

(27)秀杰:优秀杰出的人。

(28)恶衣食:即“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恶,坏,引申为粗劣。

(29)靖:安定。

(30)出于一:用统一的办法选拔出来。

(31)三代以上出于学: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学,学校。

(32)客:食客,也叫“门客”或“养士”。

(33)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代从郡县官吏中选拔人材。

(34)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始于隋朝。

(35)椎鲁:愚钝。椎,愚蠢。

(36)既并天下: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37)任:信任而使用。

(38)恃:依靠、凭借。

(39)吏不必才:官吏不一定非有才能不可。才,才能。

(40)堕:毁坏。

(41)散而归田亩:分散回乡种地。

(42)向:从前、往昔。

(43)“不知”句:其,代词,指四公子、吕不韦的食客及一切归田之士,槁项黄馘,面黄肌瘦的样子。槁项,脖子饿得干瘦细长,形容羸瘦的样子。布褐,古代时贫苦人穿的衣服,引申为贫贱、寒苦。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

(44)二世:秦二世,秦始皇少子胡亥,用阴谋取得皇位,称“二世”。

(45)四人:四种人,指“智、勇、辩、力”之士。

(46)若此速:如此迅速。若,如,像。

(47)“纵百”句:指将天下之士散归田亩而不知后患。纵,放纵。

(48)宜无几:宜,大概,无几,没有多少,很少。

(49)陈豨:宛句(今山东菏泽县)人,刘邦的将领。汉初任赵国的相国,统帅赵、代(地在今河北蔚县)两国的军队,大养宾客。

(50)萧、曹:萧,萧何,沛丰(今江苏省沛县、丰县一带)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有功,任相国。曹,曹参,与萧何同乡,秦末同在沛县县衙任小官,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有功,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国,执行萧何制定的既定政策,史称“萧规曹随”。

(51)莫之禁:即“莫禁之”,不去禁止它。

(52)淮南:淮南王刘长,高祖刘邦的小儿子,他收罗各地逃亡罪犯,藏在家中,给予田产,其子刘安继任淮南王后,阴结宾客,养士数千,高才八人。

(53)梁王:梁孝王刘武,汉孝文帝之子。曾招延四方豪杰之士。

(54)魏其:魏其侯窦婴,汉孝文皇后的侄子,收养游士、宾客。

(55)武安:武安侯田蚡,汉孝景皇后的弟弟,善养宾客。

(56)世主:指皇帝。

(57)惩:苦于。

(58)縻:牛缰绳。引申为牵系,束缚。

(59)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虚词。

(60)“此岂”句:岂,难道,哪是。及,企及,达到,够得上。

平王论

太史公(1)曰:“学者(2)皆称周伐纣,居洛邑(3),其实不然(4)。武王营之(5),成王使召公卜居之,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6),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迁于洛。”苏子曰(7):“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8)。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9)。髭王之神圣,诸侯服享(10),然终以不振,则东迁之过也。昔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成王、周公复增营之。周公既殁,盖君陈、毕公更居焉(11)。以重王室而已,非有意于迁也。周公欲葬成周,而成王葬之毕,此岂有意于迁哉?”

今夫富民之家,所以遗其子孙者,田宅而已。不幸而有败,至于乞假以生可也(12),然终不敢议田宅。今平王举文、武、成、康之业大弃之,此一败而鬻田宅者也。夏、商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周,而后王之败,亦不减幽、厉(13),然至于桀、纣而后亡(14),共未亡也,天下宗之(15),不如东周之名存而实亡也。是何也?则不鬻田宅之效也(16)。

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17)。古公迁于岐(18),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19),逐水草而居(20),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21)。齐迁临淄(22)晋迁于绛于新田(23),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之时,楚大饥(24),君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25)。楚人谋徙于阪高(26)。霤贾曰(27):“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宙宫室,尽为灰烬(28)。温峤欲迁都豫章(29),三吴之豪欲迁会稽(30),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31),曰:“金陵(32),王者之都也,王者不以丰俭移都。若弘卫文大帛之冠(33),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34)。且北寇方强(35)。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乃不果迁(36),而晋复安。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之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37)?使平王有一王导(38),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而修文、武、成、康之政(39),以形势临东诸侯(40),齐、晋虽强,未敢贰也(41),而秦何自霸哉?

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征焉(42)。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近世李景迁于豫章(43),亦亡。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注释】

(1)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学者:这里应指史学家。

(3)洛邑: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4)其实不然:实际上不是这样。不然,不是这样。

(5)武王营之: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曾营筑洛邑。

(6)丰镐:都是西周的都城。

(7)苏子:苏轼自称。“子”,古代男子的通称,可称人,也可称己。

(8)缪:“谬”的通假字,荒谬。

(9)“自平”句:自平王以至东周灭亡,其间二十五王,没有一个不是无道昏君。这二十五王是:平、桓、庄、釐、惠、襄、顷、匡、定、简、灵、景、悼、敬、元、贞定、哀、思、考、威烈、安、烈、显、慎靓、赧。

(10)“髭王”句:髭灵王,宣王之子,一生下来就有髭须。《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髭王’,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至于灵王,生而有髭,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

(11)“周公”句:周公死后,君陈等居成周,继续监视商顽民,防备其叛乱。《书·序》:“周公既殁,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殁,死。君陈,周公之子,伯禽之弟。毕公,周文王第十五子。

(12)假:借。

(13)不减幽、厉:不比幽、厉逊色,意即比幽、厉更坏。幽,周幽王,宜王之子,平王之父,西周亡国之君。厉,周厉王,名胡,公元前878年在位,残酷暴虐。

(14)桀:即帝履癸,夏代亡国之君。

(15)宗:尊崇朝见。

(16)不鬻田宅之效:指不迁都的结果。

(17)“盘庚”句:阳甲死,其弟盘庚立,他主张从河北迁回河南的殷(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商汤原居商邱(今河南省商邱市),这次迁回河南的殷,所以说是“复殷之旧也。”盘庚在殷用茅草盖房,减轻剥削,号称“中兴之主”,之后,商又称“殷”。

(18)古公迁于岐:古公,即古公亶父,古代周族领袖。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原居豳(今陕西省枸邑县),因戎狄侵逼,无力抵抗,率众迁于岐山下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县)。建筑城郭,设置官吏,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使周强盛起来。因此,周文王尊他为太王。

(19)如:如同,像。

(20)逐水草而居:追随水草而迁居,无城郭,不定居。指游牧生活。

(21)“卫文”句:戎狄入卫,卫国东迁渡黄河,靠齐桓公的帮助,在楚丘建城市,造宫殿,国富起来。卫文公,名煅。戴公之子。恃,依靠。

(22)齐迁临淄:齐国迁都临淄。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市。

(23)晋迁于绛于新田:武公由曲沃并入晋,献公建都绛(今山西省翼城县),后又迁都新田(今山西省曲沃县南)。

(24)饥:饥荒,灾年。

(25)申、息之北门不启:申,申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息,息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南七里。启,开。

(26)阪高:地名,即“长阪”。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

(27)霤贾:字伯赢,春秋时楚人,孙叔敖之父。

(28)“苏峻”句:苏峻,字子高,晋成帝时任历阳太守,反叛后攻晋,晋军屡败,攻入后宫,逼天子迁于石头(古地名,今南京市)。苏峻在一次出战时落马被斩。

(29)温峤欲迁都豫章:温峤,字太真,太原人,司徒温羡的侄子。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30)三吴之豪欲迁会稽: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会稽,在今浙江绍兴市。

(31)王导:字茂弘,琅邪(今安徽省滁县)人。晋明帝时任司徒,进位太保,受遗诏,与庾亮共辅幼主(即成帝),他反对迁都。

(32)金陵:晋都,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33)卫文大帛之冠:卫文,即卫文公。大帛之冠,形容卫文公不奢华。

(34)墟:废墟。

(35)北寇:指石勒。他曾攻打洛阳。

(36)不果迁:即“果不迁”。果,果然。

(37)顾:转折连词,却。

(38)使:假使,如果。

(39)修:修整,治理。

(40)形势:这里指丰、镐在地势方面的优点。

(41)贰:有二心。

(42)征:征兆。

(43)李景:初名景通,字伯玉,五代时南唐中主,在位十九年,与其子李煜都是著名词人。

论秦

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

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谓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呜呼,秦之巧,亦创于智伯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

齐湣王死,法章立(1)。君王后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大慰齐人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