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大的犹太人(下)
15355900000045

第45章 艺术家(4)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字中的里奇奥是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家,来到苏格兰后,成为玛丽女王的亲信,后来苏格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玛丽女王,他被以与玛丽女王通奸的罪名而处死;其后数年,玛丽女王也被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处以绞刑。

在门德尔松的所有大型管弦乐作品中,《“苏格兰”交响曲》是最能体现作曲家本意的作品之一。一份评论这样说道:“一开始的快板和谐谑曲,鲜明准确地表现出高地的特色,这一特色渗透到每一个他所擅长的短乐句的节奏当中;作品自始至终着意刻画蜿蜒的山峦、荒原上的石楠以及数以千计的凯尔特遗迹,这一切使得这部作品名实相符,成为一首不折不扣的‘苏格兰’交响曲”。

尽管配器的色彩绚烂,且变化多端,但作曲家的目的还在于,使各个乐章中描绘苏格兰的质朴气息的主旋律,能够得到更加生动和突出的表现。在此之前人们曾担心,如此华丽的配器会令质朴丧失,但事实正好相反,表面上看似十分冲突的两方面——即“华丽”与“质朴”,竟然能够相得益彰。这也正是门德尔松大部分作品的特点,即轻松而不浮泛,雅致而不矫饰,有着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韵味。

当年8月,门德尔松一行到苏格兰西部的赫布里底群岛旅游,并来到其中的斯塔法小岛。岛上有十分宏伟高大的苏格尔山洞,它高达纽米,宽约70米,洞里耸立着根根玄武岩列柱,绿色、褐蓝色的海草和苦薛覆盖着岩石。洞顶晶亮的水珠不断落下,发出美妙的声响。洞外沉寂的海岸上空海鸥在翱翔,那碧绿的海面上浪花飞溅,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壮丽奇异的山滑,还有荒寂的斯塔法小岛,拨动了门德尔松的心弦,勾引出他的乐思。后来,门德尔松为此创作了《芬格尔山洞》,这部作品又名《赫布里底山洞》序曲,这首序曲听起来更象是一部画音,以奏鸣曲形式写成。在发展部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威力,同时也象是战争中吹响冲锋的号角,颇有点英雄气概。听起来让人感到极其振奋。

《芬格尔山洞》是门德尔松最优秀的作品,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的作品中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他的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

1929年9月,门德尔松重返伦敦后,有一天从马上摔了下来,腿受了伤,不得不休养了两个月之久。

到年底,门德尔松完成了为纪念马丁·路德教派的《奥格斯堡信纲》发表300周年而创作的《D小调“宗教改革”交响曲》。

1930年,门德尔松在父亲的安排下,游历了意大利,还有奥地利和德国一些地方,在西斯廷大教堂,他聆听了帕莱斯特里纳和阿莱格里的合唱作品,包括后者的《求主垂怜》,并与歌德共度了两周的愉快时光,结交了众多的朋友。

在意大利一年多的时间里,门德尔松先后游览了水城威尼斯、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首都罗马等地。他参观游览了宏大的古罗马建筑——科洛西姆角斗场,“亚得里亚海的一串明珠”——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钟楼、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大教堂;他还观赏到许多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如米开朗统罗的雕像以及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的“神品”;他参加了罗马狂欢节,也欣赏过露天马戏在舞台上的表演;他巧遇了一年一度的圣约翰节以及教皇葬礼……

此时,意大利的美丽大自然、名胜古迹、艺术珍品、民间歌舞……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开始创作一部反映自己对意大利印象和感受的乐曲。

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就是在这里开始创作的,其中又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音乐素材,所以,门德尔格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在意大利的罗马,门德尔松会见了很多老朋友,又结识许多新朋友,他多次在聚会上即兴演奏,还参加化装假面舞会,狂欢到天亮。这一切都令这位年轻的音乐家感到无比惬意。

而最令门德尔松高兴的当数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姑娘。当年6月,门德尔松前往意大利途中,曾在慕尼黑停留,他受到这里音乐界人士的欢迎。

在一次音乐会上,门德尔松认识了16岁的约翰芬·兰克,这是一位英国富家少女。他对天真美丽的兰克产生好感,尔后便成为兰克的音乐老师,教兰克弹钢琴的技巧、教作曲对位法,他们在一起散步、一起去听歌剧,他还帮助兰克学骑高轮脚踏车。

当然,兰克也很愿意同这位年轻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在一起,他们在相处中交流了情感,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解除了门德尔松身处异乡的孤寂。

然而,这段感情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但是,门德尔松到意大利后,不忘约翰芬·兰克,甜美的回忆激发他的创作热情,便构思了以后谱写成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一曲赞美青春、赞美生活,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钢琴协奏曲。

英年早逝

1833年,门德尔松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此时的门德尔松不仅作为作曲氛一流的钢琴演奏家,还以音乐社会活动家、音乐启蒙教育者的身份,活跃在德国乐坛上,为促进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年后的一天,门德尔松的父亲阿伯拉罕·门德尔松因心脏病逝世,他悲痛万分。父亲是他的挚友。导师、顾问,是父亲为他创造一切极好的、十分优越的条件,才使自己成才。

门德尔松回柏林办完丧事后,便返回莱比锡接手乐团的工作。他首先给乐团成员加薪,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他还聘请一些著名演奏家加盟,充实壮大乐团阵容,如聘请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戴卫为乐团首席。他又对乐团精心训练,加强指导。经过几年努力,乐团成为欧洲第一流的交响乐团。

从1838年开始,门德尔松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之一《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直到1844年才定稿,这部作品费时六年,堪称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在世界小提琴文献中,门德尔松的《e小调》是最通俗,最普及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它与贝、勃小提琴协奏曲并为世界三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协奏曲之一。

这部作品以它精美、华丽、雅俗共赏而著称于世,是一幅人间至美的赞歌,是一首洋溢着炽热青春的抒情曲,它至始至终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同时,一般的协奏曲,三个乐章总是相互断开,但这部协奏曲三个乐章却有机地联在一起,音乐一气呵成。此种做法,实际是门德尔松的一个创举。另外,一般协奏曲总有一个有规模的乐队引子,而这部协奏曲却省略了乐队引子,在一小节中的伴奏音型之后,独奏小提琴就开门见山地奏出了。

1843年,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准备在波茨坦和柏林上演。演出负责人请门德尔松为这出戏写些配乐。门德尔松随即为其写了12段配乐。在12段配乐里,第五幕的《婚礼进行曲》是相当精彩的。

这首《婚礼进行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C大调,4/4拍。第一主题从辉煌的号角开始,引出热烈而隆重的旋律;第二主题仍然保持着热烈的气氛,中段旋律柔美、情意甜蜜,给人以幸福感;最后,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再现;接尾声,这首《婚礼进行曲》已成为世界性的婚礼仪典进行曲。它和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婚礼进行曲》齐名,经常被人们在婚礼上一并使用。

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门德尔松,在生活上也非常顺利。1837年3月28日,27岁的大音乐家门德尔松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使门德尔松本来幸福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了。随后,这对伉俪开始蜜月旅行。

门德尔松在给朋友信中这样写道:

正如你知道的,我和塞西尔到这儿来是做蜜月旅行。6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成了一对老夫妻。

……

一切都很愉快,你是一定想像得到的。一到午后时分,我们就倘祥在暖和的阳光下,时而驻足远眺,时而谈论未来。我心里的感激之情油然涌现,再也没有人比我更幸福了。

然而,永恒的幸福是没有的,门德尔松和姐姐芳妮的感情极深,在一次指导家庭音乐会的节目排练时,芳妮突然全身瘫痪,几小时后去世。

没想到姐姐的死竟然也成为了门德尔松死亡的征兆,由于姐弟情深,门德尔松情绪极度低落,加上从1841年赴柏林担任皇家音乐总监,到后来1843年创建莱比锡音乐院,门德尔松长期的劳累加上原本先天缺陷的生理条件让门德尔松疲劳过度,1847年,门德尔松变得更加虚弱了。

1847年11月4日,门德尔松已经无法起床,年轻的妻子塞西尔精心守护在床前,忠实的听众也焦急地守候在门前,他的病情公告每小时发布一次。

当天9时,门德尔松用轻微的声音说:“好累、好累、好累……”说完,他就停止了呼吸,享年仅38岁。

一代音乐巨人去世了,莱比锡举城哀悼。当时莱比锡音乐学院的一位学生回忆说:“一种可怕的沉寂笼罩全城,就好像是国王驾崩了。”

11月7日,门德尔松的葬礼隆重举行了。一支管弦乐队在灵柜前面,戴卫、莫舍列斯、舒曼等音乐家护送灵枢,后面跟着长长的一列队伍、有他的妻子、子女、亲人、朋友、学生、莱比锡的社会名流及上千的群众,还有很多人是从外地赶来的,大家在他的《葬礼进行曲》的伴奏下缓缓前行。

当晚8时,1000多名群众举着火炬,把门德尔松的灵枢送到车站,运送灵枢火车直接向柏林进发。途经的车站,人们聚集在站台上向音乐家致哀。次日黎明,灵车到柏林,又有几千人护送灵枢至门德尔松家族墓园,他要葬在姐姐范妮的墓旁。

和很多艺术家不一样,大多数艺术家都有着生前苦难,死后享尽尊荣的命运。而门德尔松却是例外。在那个纳粹当政的年代,作为犹太人,门德尔松家族在柏林的墓地被荒弃于废墟中。

直到二战结束,一位美国占领军士官才在杂草荒芜中发现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墓碑——他与自己最亲爱的姐姐芳妮葬在一起,两人的十字架周围,是门德尔松家族的其他亲人。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

门德尔松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在众多作品中,也许没有任何一首古典乐曲比热情奔放的《婚礼进行曲》更流传、更广为人知了。除此之外,门德尔松还有多不作品。难怪有人这样评价门德尔松:

即使门德尔松一生只写过一部《仲夏夜之梦》,他也是了不起的。在他短短的38岁的生涯里,他写了5首交响曲、3首奏鸣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2首钢琴协奏曲以及大量的室内乐作品。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虽然他不是排行榜中最短命的作曲家(莫扎特35岁、舒伯特31岁)但人们还是会禁不住地想,“如果……”就像灵感如夜空的繁星那么多地降落在莫扎特身上,灵感也会鼓起天使的羽翼飞入门德尔松的心田,像春天,把绿色铺满整个原野,不是点点滴滴的启示,而是整座音乐大厦的凸现。

列维坦——抒情风景画巨匠

他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他坦的作品极富诗意,深刻而真实地表现了俄罗斯大自然的特点与多方面的优美。他的写生画的独到之处是:用笔洗练、综合广泛、情感充沛,描绘大自然的状态以及各种精神感受的千变万化,富有沉思、忧郁的特性。

贫穷的童年

1860年8月18日,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出生在靠近俄罗斯西部边境、立陶宛的基巴尔塔小镇上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列维坦的父亲是当地铁路上的一个低级职员,家庭生活十分贫困。

不久,列维坦的父亲又被调到科夫诺任车站做稽查员,但他还来不及安顿好家庭,就不得不又离开科夫诺,迁移到维利纳附近的兰德瓦罗沃车站去,因为他在那里找到一个新的职业。

一年后他又放弃了这个职业,把家人送回科夫诺,自己则到莫斯科重操教书旧业。因为父亲思念孩子,也因为孩子需要上学,需要大城市的文化,不久列维坦一家就迁到了莫斯科。在他出生才几个月,父亲就带着全家移居莫斯科。

童年的列维坦喜欢观看屋顶。早晨,当家里只有他和妈妈在家时,妈妈看书,他就爬上窗台向外眺望,他能一连几个小时毫不厌烦地望着4层楼窗外的景色。要是在冬天,他就能看到白雪覆盖的屋顶泛出的淡青色如何迅速地消失,又如何被闪烁的灯火朦胧地照亮。这时从高处望去,全城的轮廓都显得神秘多姿,如画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