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大的犹太人(下)
15355900000044

第44章 艺术家(3)

出自名师的采尔特教门德尔松作曲、和声、对位,使门德尔松很小就掌握了系统的创作技巧。同时,采尔特还指引他从古典音乐传统中汲取营养,培养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启迪他的想像力和灵感。

门德尔松的学习很努力,进步很快,钢琴家柏尔格教他学得一手钢琴弹奏技巧,他的钢琴演奏水平提高得很快,柏尔格感到实在教不上去了,怕影响孩子的发展,便建议他的父母另请高手。他们就另请当时欧洲著名钢琴家莫舍列斯,可是,莫会列斯婉言推辞说,菲利克斯根本用不着上课,如果他发现我的演奏风格中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他立刻就能把它吸收过去。但是在小门德尔松的父母再三请求下,莫舍列斯只好答应给小门德尔松作些辅导,不久,就开始上课了。

后来,莫舍列斯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记载说:

今天,2点到3点,我给菲利克斯上了第一课,但是我无时无刻不意识到,我是在跟我的老师,而不是跟我的学生打交道,他真是心灵手巧、聪明过人,常常是不等我开口,就对我的意图心领神会了。

就这样,在诸位名师的教授和引导下,小门德尔松的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很早就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成为神童莫扎特式的人物。

关于门德尔松是神童的说法,这样一个记录可以很好的给予证明:从9岁开始,门德尔松便能登台表演钢琴独奏;10岁开始着手音乐创作;11岁时已经能写出一些好作品;12岁时,他更和德国文学泰斗歌德成为忘年之交,思想和文学素养的进步堪称日新月异。

神话还在继续,门德尔松接着在14岁时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

1824年2月3日是门德尔松的15岁生日,他的父母特别为他举办了生日晚宴,门德尔松的亲人、老师、朋友……许多人前来参加庆贺。

在这热烈欢乐的气氛中,他的老师采尔特讲话,兴奋地向他宣布:从今天起,亲爱的孩子,你已不再是一个学生了,而是我的同事,是音乐大家庭中独立的一员了。我以海顿、莫扎特和音乐之父巴赫的名义,授予你“同事”的称号。

就这样,15岁的门德尔松一下子就和当时享誉全世界的音乐大师并肩了。

《仲夏夜之梦》

1925年,门德尔松随同父亲来到法国巴黎。在这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门德尔松有幸见到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这时的罗西尼已经创作了24部歌剧。

受罗西尼的影响,16岁的门德尔松也开始动笔谱写了两幕喜歌剧《马卡霍婚礼》,该剧本根据《堂吉柯德》中的故事改编。在其后的岁月里,门德尔松创作了多部作品,而其中最为成功的数《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具独创性的优秀之作。这首序曲于1826年夏间写成。

当时17岁的门德尔松和妹妹芳妮醉心于阅读新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其中《仲夏夜之梦》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于是他根据这一题材写出了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初时由他和妹妹演奏,次年才编配为管弦乐曲公演。时隔17年后的1843年,门德尔松又重回到《仲夏夜之梦》这一题材,为此剧的上演,创作了12段配乐。至今,人们演出这部喜剧仍离不开这12段配乐。

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剧情的手法写成,而是将剧中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和富于幻想的情趣,通过音乐加以表述。所以,从音乐角度讲,它是一部带幻想性质的序曲,一部写作技巧高超、艺术性完美的杰作,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由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持续和弦,那漂渺的音响、营造出朦胧月夜的背景,令人虚幻,如置身于寂静,神秘的树林。

随后,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轻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断音奏出主部的第一主题,这轻盈灵巧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奇妙的音乐,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灵们愉快的追逐、嬉戏的情景,这个小仙灵主题在序曲中多次出现。

接着,乐队以强奏奏出一段威严有力的旋律,它是主部的第二主题,代表仙王和仙后的形象,音乐与前面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副部抒情的旋律从弦乐上歌唱出来,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乐队全奏,是非常柔美的爱情主题,给人柔情似水、缠绵甜美之感。主部的小结尾中,出现了粗犷有力的舞蹈性音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仙灵群舞的场面。

展开部以小仙灵主题为主,表现迷蒙月夜的寂静林中小仙人跳着轮舞的神奇境界,并使人联想起因小仙灵的捉弄而发生在林中的各种趣事。随后,开始的持续和弦又重响起。

再现部中音乐有所减缩,小仙灵的轮舞又一次出现,爱情主题和谐地发展着,音色、音调比以前更加迷人,一连串轻盈、快速的乐句,把乐曲引向高潮。

结尾是主部和副部主题再现,象征青年恋人的爱情得到完满解决。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并把原来威严有力的第二主题延伸开来,使旋律抒情、柔和,乐曲消失在开始的持续和弦中。

这个结尾表现仙王和仙后在祝贺年青人终成眷属之后,返回了神妙的王国,小仙灵们的轮舞也消失在迷雾仙境中,人们向奥布朗王国告别,仲夏夜的一场梦幻结束了。

《仲夏夜之梦序曲》显示了门德尔松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这是音乐史上第一部专为管弦乐队在音乐会上演奏用的又带有标题的序曲。全曲于1826年8月6日完成。次年2月20日在斯德河的音乐会上演奏,公演引起轰动,受到赞誉。

当时,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听了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由衷地赞叹说:“这部美妙的作品的艺术命运是多么奇怪啊!它是出自一位18岁(创作时17岁)的学生之手,这位学生后来获得了全世界的声望……我想当《仲夏夜之梦序曲》的音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一定给人以惊人的印象,因为它的新奇和充满灵感与诗意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发掘巴赫

在门德尔松短暂的一生中,他创造出了无数名作,门德尔松的许多作品除在音乐会上由别人演奏外,他还以一位钢琴家的身份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时,门德尔松还参加音乐会的指挥活动。

然而,在门德尔松众多的指挥活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829年,20岁的他作为指挥家指挥演奏音乐大师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他此次活动,更为重要的的意义是为世界音乐史上,发现了被埋没的一部巴赫的作品。

原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人们常常把它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也很快散佚无存。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队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作却在很长的时间内被埋没了,而它也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

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当然这个“从肉铺里发现手稿”的故事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

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

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过去了恰好一百年。这一天,剧场满座,场外还围着许多听众,哲学家黑格尔等知名人士出席了音乐会。

这部埋没了整整100年的杰作,经门德尔松的手复活了、再生了,世人才能聆听到“名曲中的名曲”,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轰动了整个柏林。

10天后,在巴赫的诞辰日,《马太受难曲》再次公演,再次获得成功。由于门德尔松主持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才使人们认识到巴赫的伟大,并引起人们对巴赫被遗忘的作品的注意和重视。这次演出之后,巴赫得以复苏,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难曲来说,知道巴赫共写过五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了。

当然,巴赫得以扬名,以及音乐史上得以发现这位巨匠,这些都是门德尔松的一大功绩。

旅行与创作

1829年,在指挥演奏过《马太受难曲》后,20岁的门德尔松手英国伦敦爱乐协会乔治·斯玛特邀请,到伦敦访问演出。

对于门德尔松来说,1829年的首次英国之行,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当然,此次旅行并非是休闲旅游,当时门德尔松的父亲一直无法确定该为他选择怎样的职业,在同一些信任的朋友商量之后,最终同意他从事所热爱的音乐。之后,家里决定让门德尔松去欧洲各地访问,以便为他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于是,他便在这年4月21日抵达伦敦。

门德尔松的到来受到伦敦各界的热烈欢迎,他那英俊滞洒、举止优雅的高尚气质,也像他的音乐才能那样受到人们的敬爱。门德尔松到伦敦后不久,伦敦爱乐交响乐团演奏了他的《第一交响曲》。

5月25日,门德尔松在伦敦观众面前指挥了他自己完成于15岁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据当时的记载,刚刚走到台上时,他就像个年轻小姐一样,然而当他挥舞起为他特别制作的白色指挥棒时,就变得异常镇定自若。

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门德尔松谈起当时的盛况说:“我博得观众狂热的喝彩。观众要求重奏一遍慢板,我怕观众厌烦,鞠躬致谢后还是继续往下演奏;但是谐谑曲却使观众群情沸腾,非让我再次演奏不可,我只好把它重来了一遍。终曲奏完后,我与乐队成员握手致谢时,观众还在不停地鼓掌欢呼,直到我离开演出大厅。”

就这样,门德尔松满载荣誉地踏入了英国社交界,不论是在德文郡公爵和兰斯多恩侯爵的舞会上,还是普鲁士大使馆的国宴上,或者歌剧院、私人聚会及各种娱乐场所,都能听到他的大名。门德尔松有着优雅的举止和勃勃的生机,这让他得到每一个人的喜爱,他因此得以结交许多朋友,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很明显,他那相熟的演奏技巧,再次征服了听众。这主要是因为倾向古典主义艺术审美趣味的英国听众喜爱门德尔松的音乐,他的音乐持久地深入到英国音乐生活中了。门德尔松对英国、对伦敦抱有好感,比起欧洲其他国家来,他最喜爱英国。他先后10次到伦敦,他的好几部作品都是在伦敦首演的,伦敦成为门德尔松的第二故乡。

当年7月,门德尔松倡议,同在伦敦的音乐家一起,为支援西里西亚灾民义演。门德尔松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演出盛况空前。当时,伦敦的很多报刊都发表文章介绍或者宣传他。

面对英国对自己的喜爱,门德尔松本人也掩饰不住他的兴奋,在给家人的信中地说:“我在这儿弹得比在柏林好,为什么呢?因为这儿的人在听我演奏的时候表现了更大的兴趣,更大的满足。”

不久,门德尔松又来到了苏格兰。在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门德尔松便游览了古宫堡遗址霍里路德。4个多世纪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恋人黎齐奥在这里被害。这段情史故事流传下来,由此,门德尔松浮想联翩。

也因为此,门德尔松觉得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开端。当夜,门德尔松就开始构思,并谱写出由首的16节旋律,后来作为这部交响曲的引子。后来,根据这个因子,门德尔松创作出了《苏格兰交响曲》。

与人们所熟悉的门德尔松的优雅和轻快有所不同的是,《“苏格兰”交响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阴郁的,不过绝非压抑的感觉,而是一种出自于自然的那种暗色调,这一点同《“意大利”交响曲》的明媚阳光形成了截然的反差。

当年,门德尔松在苏格兰游历时的文字记录,让我们了解到交响曲的灵感来源。“我们在苍茫暮色中抵达玛丽女王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圣十字架宫”,门德尔松写道:“那里有一间供人参观的小室,缘梯迂回而上。那时,人们就是沿此梯来到这间小室,搜到里奇奥,将他拖了出去,并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将他杀死。毗邻的小圣堂如今已经没有屋顶,长满荒草和常春藤。坍圮的祭坛,就是当年苏格兰女王玛丽加冕的地方,如今已是残垣断壁,抬头可见蓝天。此刻,在这里,我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