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大的犹太人(下)
15355900000046

第46章 艺术家(5)

1873年,12岁的列维坦怀着成为画家的愿望进入了莫斯科绘画雕刻学校半工半读,被编入著名风景画家、巡回展览协会发起人之一的A·K·萨符拉索夫的风景画班学习。师从彼罗夫和瓦斯涅佐夫,这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画家。

小列维坦入学后,对绘画表现出特别的爱好,常常是一连几个钟头不肯放下画笔,并渐渐地开始表现出巨大的进步。他和哥哥放学时一起回家,满怀收获,心情愉快,抢着说学习一天后的心得。小列维坦的绘画作业越来越经常地受到赞扬。

有一次,他因美术作业名列前茅而获奖,当他把奖品——一箱颜料和两打画笔拿回家时,全家人都异常兴奋地与他共享喜悦之情。

列维坦求学的日子十分艰辛。由于穷困,他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戈比,夜晚时常在画室里的凳子上过夜。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了,过了两年,父亲又离开了他。父母双亡后生活也无着落,因为是犹太人,又受到民族压迫和歧视,养成他悒郁寡欢的内向性格。

列维坦是一个美丽优雅的、有天才的犹太少年,在学校里非常引人注目。他的衣着简朴到了极点,常年穿一件方格旧外套,一条短裤。每天中午,他得耐心地等待那些生活比较富裕的同学们在食堂里饱餐回到教室后,才去请求食堂那位和善的老头允许他拖欠一下旧账,要一份黑面包和一杯牛奶,这就是他的午餐和晚餐。

列维坦当时虽然忍受住了饥饿、寒冷的考验,但他还需要接受可能被退学的命运。“应让列维坦停学,他没有交纳学费,被开除了。”学监在班上大声地宣布,这样的事情在列维坦的读书期间不知发生多少次。

为保住继续求学的机会,列维坦开始咬紧牙,豁出命地去学。在课堂上,列维坦不放过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他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的作业,尔后才交给老师。

辛苦的努力,终于换回了收获,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总是优异。1876年至1879年,列维坦“由于极度贫困”和成绩优异而被免除学费,这可以算对列维坦奋发努力的一种回报。免缴学费是学校教师委员会的决定,这个小伙子无与伦比的勤奋和无可置疑的天才征服了教师们的心。

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列维坦的绘画天才在班级中很快大放光彩,曾经以《白嘴鸦飞来了》一画而成为俄罗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者的萨符拉索夫对他格外青睐,不但向他传授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俄罗斯绘画的文学性传统以及如何在风景画中用深刻的抒情性手法加以体现的做法,教给了这位天性聪颖的学生。

一个艺术大师就这样在生活的磨难之中成长起来了。当时,他跑遍了莫斯科郊外,和俄罗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深情对话。常年沿着伏尔加河写生,曾经哺育过列宾和瓦西里耶夫的伏尔加,同样给列维坦以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无限丰富的题材。

惆怅与凄凉

1877年开始,列维坦开始在开始在“萨符拉索夫”画室里学习,萨符拉索夫是学校的一名非常有名的老师,也是一个性格有点怪的老师。因此,列维坦转到萨符拉索夫画室,曾经一度在学校里引起轰动。

1879年,发生了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事件后,当局开始命令犹太人迁出莫斯科。就这样,列维坦一家的兄妹四人被迫离开了莫斯科,到了一个距离莫斯科大概有15俄里远的地方住下。这样以来,列维坦和他的哥哥就需要每天做火车去莫斯科上学,这无疑使本来就贫困的列维坦更加艰难了。

1879年的秋天,列维坦完成了《索科尔尼克的秋日》这幅名画。画面上重现了灰暗的金色秋日,这秋景如同当时俄罗斯的生活、如同列维坦本人的生活那样凄凉、惨淡,它从画面上发出一股微微的余温,牵动着每个观众的愁肠:一位身穿黑衣的年青女郎——正是那个陌生女子,踩着一堆堆落叶,走在索科尔尼克的小路上。她的歌声列维坦终生难忘:“我的歌声你听起来情意绵绵,却又使你痛苦不堪……”她独自一人置身于这片秋林之中,而这种孤独又使她的周围充满了沉思与惆怅。

《索科尔尼克的秋日》是列维坦的唯一一幅画有人物的风景画,这正是那张尼古拉·契诃夫所描写过的作品。从此以后,在他的画面上再也没出现过任何人物,取而代之的只有树林、牧场、雾霭中的春风和俄罗斯的破旧小木房。这些小屋都默默无声、孤零凄凉,它们就象当时沉默无言、孤寂冷清的沦落人一样。

这部作品参加了1880年1月的一次学生作品展览会,在这次会上,俄罗斯著名收藏家特列吉亚科夫看中这幅画,并付给了列维坦100卢布。面对100卢布的这笔大收入,贫穷的列维坦非常激动,当然,而收入相伴随的还有自己作品被认同的那种喜悦。

1884年在绘画雕刻学校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列维坦完成了最后一幅画作为毕业创作——多云的秋日、田野和刚收割完的麦垛。萨符拉索夫匆匆地看了看这幅面,便用粉笔在背面批上:“授予银质大奖章”。

学校里的教员都有点惧怕萨符拉索夫。他总是那样醉醺醺的,专好吹毛求疵。对待学生就象对待平辈人似的。可是,一喝多了酒就否定一切,还大声叫嚷:世人公认的大多数画家都缺乏才能。并要求大家在画布上表现出空气和开阔的大自然。

教员们把对萨弗拉索夫的敌意都转移到他心爱的学生——列维坦身上。此外这个天资聪慧的犹太孩子也激怒了这些教员。照他们看来,犹太人本来就不应该描绘俄罗斯的风景——这本是俄罗斯画家们的事。

最后,列维坦的这幅画被评为不予授奖的作品,所以他没能得到画家的称号,只发给他一张习作教师的毕业证书。就这样,一位当代最细腻的画家,后来被称为“俄国第一风景画家”的列维坦,带着这么一张可怜的文凭跨进了沉重的生活大门。

痛苦与追求

1886年,列维坦在莫斯科整个冬天都为歌剧院绘制舞台布景。这项工作对他来说,不无影响。他开始更大胆地使用颜色了,因而着色就显得更为流畅。他已具备了真正艺术大师所特有的使用线条的基本特征——即对绘画材料持奔放、粗犷的态度。

这种特点是一切力求体现自己的思想与形象的画家所必备的。一个作家必须对词汇和自己观察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印象持大胆运用的态度。一个雕塑家要有胆量使用粘土和大理石。而一个画家则要毫无畏惧地运用颜色和线条。

当列维坦的毕业创作在巡回展览画派展览会上展出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购买了他的毕业创作。从此他以独具风格的风景画家登上俄国画坛。

1891年30岁的列维坦正式加入了巡回展览画派,他的创作完成了巡回展览画派风景画家们的艺术探索。他的风景画概括和开拓社会生活的各种题材,大胆探索人生的哲理。不但有时代气息,而且还有生活的特征。任何一位俄罗斯风景画家都没有象列维坦这样深刻、这样有个性的来表现人的心灵于大自然生命的联系。

列维坦终生都遭受着无权的痛苦。1892年他再次被迫迁出莫斯科,尽管当时他已是誉满全俄的著名画家。直到后来朋友们帮他办到取消被逐出境的证件时,他才得以结束自己在弗拉基米尔省的隐居生活。

19世纪9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高涨,积极地影响着画家的思想。尽管列维坦在生活中历经磨难,但和契诃夫一样,他在作品中却表现出激动和喜悦的情绪以及对生活的信心。列维坦37岁时开始回母校执教,是位优秀的教授画家。

列维坦的一生如同他的民族、他祖先的历史那样凄惨。尽管他在巴布金村嬉戏打闹,迷恋于少女和色调,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从未忘记,他是一个受迫害者,是一个无权的人,是一个遭受歧视与排挤的种族之后代。

有时,这种想法完全控制了列维坦。于是,病态的忧郁症就会突然发作。这种病症往往由于不满意自己的作品,或由于感到自己的手无法使颜色在画面上表现出他那丰富的想象力早已创作出的东西而加剧起来。

列维坦觉得自己所有的作品都平庸无华。在涂到画布上的颜色后面,他看到了另外一些更为明净和浓郁的东西。他想用这些颜色,而不是用工厂里生产的朱砂颜料、钴青和镉黄去描绘出俄罗斯的自然风景——象九月的空气那样清澈透明,象落叶时节的丛林那样欢欣。然而在绘画过程中,精神上的郁闷束缚了他的双手。列维坦久久不能、也不会创作出清澈明快的图画来。他的画面上笼罩着一种阴沉的色调,颜色也是那样晦暗,他绞尽脑计,但却无法使画面上显露出哪怕是一丝笑意来。

在列维坦的短暂的一生中,他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1888年以前作品《伏尔加河组画》、《雨后》、《白桦丛》等,显示了他用抒情笔调再现大自然的才华。

进入19世纪90年代,列维坦开始探索在风景画中表现时代的气息,代表作《弗拉基米尔卡》、《墓地上空》、《傍晚钟声》等,均呈现一种悲怆和凄凉的气氛,表达了当时压抑的社会情绪。

随着革命运动兴起,他又创作了《伏尔加河上的清风》、《三月》及《金色的秋天》等,流露出他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逝世前创作的《湖》运用明朗、轻快的色彩,对大自然的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是他在艺术上不断探索的总结。

列维坦的画需要人们仔细去欣赏。它们不会令人惊愕,却象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那样质朴、昨确,越细细品尝,就越能感受到沉浸在寂静中的那些外省城郊、那些熟悉的河流和乡间土路是多么亲切可爱。列维坦创造的作品总是有纪念碑式的构图和朴实简练的艺术语言。他对自然景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创造出俄罗斯大自然具有深刻思想的综合形象。

列维坦的风景画一般以农村的平凡景色为题材,赋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在大自然面前,列维坦如此敏锐,而在列维坦的眼里,大自然又是如此生动;似乎每一个普通的角落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似乎都取材于十分平常的景色,但画家就像点石成金的术土,一下子把它变成了美丽的画面。在契诃夫的启发下,列维坦更加接近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使自己的风景艺术更具时代意义。

1900年7月22日,39岁的列维坦与世长辞了。列维坦只活了三十九岁,终身没有结过婚,因而身边十分凄凉,是一位早逝的天才。

死后,列维坦先葬在犹太人公墓,1940年迁葬到诺沃德维奇公墓,和契柯夫葬在一起。

对于列维坦的评价,契科夫最有发言权。契科夫在列维坦生前就看到了他的全部才能,在列维坦死后,契科夫如此评价他:“列维坦是个伟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他的作品那么清新有力,本该引起一个变革的。是的,列维坦死的太早了!太早了!”

和契科夫的评价相比,大文豪高尔基的话也许更能显示出俄罗斯人民对列维坦的热爱:“沙漠中没有美,美在阿拉伯人的心里。芬兰阴郁的风景也不美,是芬兰的画家找出了自己国家严峻的美。有人说:‘列维坦发现了在此之前谁也没有看到的俄罗斯风景中的美。’正因为谁也没有发现,所以,这种美并不存在。而列维坦不是发现他,而是这种美来自他自己,他把美作为礼物送给了地球!”

巴伯罗·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大师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的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美术天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欧洲东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迁移浪潮正在兴起。无数穷苦的犹太人为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自由,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移居到美国。塞缪尔·马斯洛就是这些移民中的一位。他的老家在俄国的基辅城,那里有大量的犹太人聚居。

1881年10月25日,在西班牙美丽的海滨城市马拉加恬静的夜晚,一个小天使诞生了。

几天后,按照老规矩,这个婴孩被带到教堂洗礼,有了自己的姓名:帕布罗·路易斯·毕加索。这个名字随着它的主人一起成长,直到获得早期的声誉。后来,它就被简化成“毕加索”。

小毕加索天生聪颖。4岁时,他就会用纸剪出一些稚气的花草动物图案,借着光线把它们投影到雪白的墙壁上,来回晃动它们,像表演中国的皮影戏一样,逗得家人相视而笑。

那时,小毕加索的父亲是一位美术学校的教师,还兼着马拉加市博物馆的工作。他在馆内安置了一间画室,工余时就在这里进行绘画创作,或是修复一些展品。

小毕加索刚刚学会走路,父亲便把他带到了这间画室。年幼的毕加索对画室里的一切都感到那么的新鲜,他总是瞪着大眼睛东瞧瞧、西看看。五颜六色的油彩、长短不一的画笔、斑斑点点的调色板,还有那些画布、画框、画架……哈!真是琳琅满目。他还悄悄地用小手东摸摸、西碰碰,父亲并不去理会他。

有时,他也会安静地瞪着眼睛看父亲作画,或者暗暗地模仿父亲作画时的姿态。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渐渐地,小毕加索也拿起了画笔,铺上一张纸,坐在那里画画了。

再长大一点,他开始懂得聆听父亲的谆谆教诲,并注意到父亲画布上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