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大的犹太人(下)
15355900000040

第40章 思想家(17)

到1931年秋天,马斯洛对一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很满意。他自信已经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他期望通过科学实现自己的梦想:增进人类知识,最终改善这个世界。

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几乎在没有直接指导的情况下,马斯洛开展了他的博士论文研究。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

数十年之后,哈洛已成为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他评论道:马斯洛的博士后研究是近三十年来这一领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他尤其重要的贡献是,猿猴中的支配权是通过迅速的注视以及相互打量而建立的,而不是诉诸于直接的武力。“如果说马斯洛超越了他的时代,对他的杰出工作的重要性而言,这丝毫也不过分。”

1935年3月,马斯洛几乎花了所有可能的时间,为深入阐述博士论文的主要论点做准备。当年秋天,美国心理学会年会将要在密西根大学举行,届时,全国第一流的心理学家们将共聚一堂。

马斯洛的论文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该论文的写作,是他当时最值得骄傲、最具有潜在重要意义的工作。他正在积累有关数据,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此时的马斯洛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他希望,借助这篇重要论文可能产生的广泛影响,能够找到一份工作。

不久,马斯洛意外地收到了桑代克从哥伦比亚大学的来信。他对马斯洛的研究技巧及其在灵长目动物支配行为方面的成果印象极深。尽管他并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论点,但他还是愿意提供给马斯洛一份博士后奖学金。他要求马斯洛在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研究课题,即“人性和社会秩序”。马斯洛对获得这个在纽约的研究职位欣喜若狂。

就这样,马斯洛和贝莎住进了哥伦比业大学附近的曼哈顿第110街的一所舒适的住宅,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

桑代克成了马斯洛生命中的福星。不久之后,桑代克又为他做了一系列关于智力和学术能力的测验。正是桑代克自己开创了这种测验。

最后,桑代克告诉马斯洛,CAVD心理测试表明,马斯洛的智商高达195,其他测试也取得了有史以来第二个高分。他向惊呆了的马斯洛表示,如果他今后找不到一个永久性职位,他愿意资助他一辈子。

马斯洛最初得知自己具有天才的智商水平时,感到有些疑惑不安,因为他“从没想到自己会那么聪明”。数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说:是桑代克使我觉得自己成了“重要人物”,从那以后,当我在学术上遭到谁的反对想打退堂鼓时,我会在半夜醒来,叫道:“老天爷,我可比他聪明!”

转向动机理论研究

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

直到1937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马斯洛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在布鲁克林学院期间影响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转变的原因有四:

1、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他观察婴儿行为的奇妙现象,使他领悟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企图借动物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根本不切实际。因此他曾对人说:“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

2、受现象论中所强调的立即和直接经验观念的影响。

3、受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强调的个人存在和自由意志观念的影响。

4、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中整体论理念的影响。马斯洛在布鲁克林任教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时期,很多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避难美国,他亦因而得识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K.霍妮、阿德勒及E.弗洛姆等人。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当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局势日渐紧张、险恶时,马斯洛却看到了一条实现他的和平幻想的途径,那就是发展一个完整的人类动机理论。他觉得,关于人性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并不多:人们在生活中到底想要什么?满足什么才能感到幸福?什么原因使人们要追求某种目标?

在这之前,为了确认和衡量人类与猿猴对应的支配和服从行为,马斯洛已和近百名妇女和十五名男子进行了面谈,并发表了一篇论文:《支配情绪、支配行为和支配地位》。他首次定义和强调了人类社会行为中的这三个方面。

最有趣的是,马斯洛也探讨了支配情绪的强弱程度怎样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和婚姻。马斯洛暗示,人性中具有某种生物学上的内核,它受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和调节,但不会被完全清除。

从那以后,马斯洛开始强调人类固有的情感和精神能力,并开始了对人类动机理论的探讨。1940年,马斯洛首次把这些思考具体化。

在与贝拉·米特曼共同撰写《变态心理学原理》时,马斯洛认为有必要用整整一章来概括论述正常人格。在合作者中,谁也没有料到他会有这种脱离常规的想法,但他仍然执意而为。

为确定他称之为“正常状态”的表现,他界定了12个一般的品质以及几十个特殊的品质。马斯洛用“正常”这个词来描写理想的或健康的品性,它们包括适当的自尊和自我认识,表达爱和被爱的能力,对社会习俗和伦理提出质疑的能力,等等。

在同一章中,他写了简短的一节,题为“理想人格和目标”。马斯洛宣称,既然理想人格问题总是与价值观问题相关,他希望“科学在发展的进程中将最终接管整个价值观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人类激励理论》,在这篇论文里,马斯洛提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2.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根据马斯洛的解释,各种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有以下的关系和特点: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例如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二战要结束了,马斯洛准备对研究自我实现投入更多的精力。自从三年前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以来,他对此做了很多思考,并记了大量笔记。在他的笔记本的第一个条目上,他写道:“在杂事烦扰多年以后,现在,我决定对于优秀人物(Goodhumanbeing)进行深入研究,要做到尽可能的严谨和正规,尽管一切都相当困难,并且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我要对难以克服的困难保持清醒的认识,然后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

到1946年初,马斯洛揭示了自我实现者似乎共有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是对于隐私的强烈需要和易于产生神秘体验。他对第三种特征也有预感:感情健康的人比心怀焦虑的人更能够用准确的目光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