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大的犹太人(下)
15355900000028

第28章 思想家(5)

当时,一些大科学家,诸如波义耳、惠根斯、胡德和莱布尼茨都与他建立了通信联系。他举止上的礼貌和文雅,他具有的知识,包含了一种迫使具有豁达胸怀和自由主义教养的人们对他产生钟爱的魅力。

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莱因斯堡,斯宾诺莎在莱因斯堡只住了三年,也许是因为他的朋友越来越多,使他的工作受到了影响,他决定搬去海牙附近的伏尔堡。

此时,斯宾诺莎还还一度去了阿姆斯特丹看望旧时的朋友们,并且把《笛卡尔哲学原理》与《形而上学思想》合并出版。这是斯宾诺莎生前唯一用自己真名出版过的著作。

此书一出,立刻获得了当时欧洲学术界的赞扬。这是斯宾诺莎一生中声誉最佳的时候。斯宾诺莎最早的传记作家柯勒鲁斯说:

如果他当时就此止步的话,或许到今天还能够保持一个聪明的学识渊博的哲学家应得的声誉。

学术成就

1663年6月,斯宾诺莎移居伏尔堡,虽然偶然也有外出旅行,但是直到时1670年,他基本上是在伏尔堡度过的。在这里,他着手撰写其代表作《伦理学》。他批判了《旧约全书》中的上帝,而在自己的“新约全书”(即《伦理学》)中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上帝”。但此书并未一气呵成。

此时,斯宾诺莎结识了1653年起任荷兰省三级会议大议长德·维特,并终身保持了友谊。德·维特给他一笔2万佛罗林的年金。为了反对宗教的偏执和不容异端的理论,他暂时中断了《伦理学》的著述,集中精力著述《神学政治论》。

斯宾诺莎并非是位消极遁世者。他对交往活动有强烈和广泛的兴趣,在公众中以预见政治事件的老练而闻名,他的谈话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充满了良知。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于1670年匿名发表,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政治上的保守派和神学家对这部书深恶痛绝,攻击它是“一个叛逆的犹太人和魔鬼在地狱中杜撰而成的”,要求政府立即查禁。但德·维特执政,这种阴谋无以得逞。

于是,他们把愤怒转向德·维特,1672年,他们煽动一些受卡尔文教欺骗的不明真相的人,在街上把德·维特杀死。当时在海芽的斯宾诺莎,得知噩耗后,义愤填膺,立即写了张“野蛮透顶”的标语,欲张贴街头,伸张正义。

房东恐怕他遭到暗害,将他反锁在家中,才使他幸免一死。过了两年,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和霍布斯的《利维坦》仍被正式禁止发售和传播。

1670年,斯宾诺莎从伏尔堡迁至海牙。在那里,他的故事已变成传奇,他的生活成为圣人生活的典型。他成为一个圣洁的被驱逐的人。

因此,在当时,凡到海牙的人,无不以瞻仰斯宾诺莎的丰采而为荣幸。即使当时荷兰和法国交战,法国统帅恭德亲王因仰慕斯宾诺莎,仍特派人邀请他前往法国军营会晤,并讨论哲学。

一次,大哲学家斯宾诺莎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真去了敌营,后来引发了一场误会,他差点被当成犯有叛国罪的间谍而受到伤害。然而,他表现得异常镇静,他说:“我是无罪的……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共和主义者,我的愿望是为共和国谋福利。”

幸亏斯宾诺莎说服了同胞们,使他们相信,他不是他们事业的叛徒,而只是一个无害的爱智者,因而得到了他们的谅解。

1673年2月,斯宾诺莎有了一个“荣幸”被赏识的机会。普鲁士的卡尔·路德维希亲王眷恋斯宾诺莎的才学,授意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布里乌斯聘请斯宾诺莎到海德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邀请书中声称“你将有充分的自由讲授哲学”,这对斯宾诺莎很有吸引力,他认为有了公开讲学的好机会。但邀请书后面还写着“深信你不会滥用此种自由以动摇公共信仰的宗教”。

也许是背后的这句话影响了斯宾诺莎,这使斯宾诺莎犹豫了6个星期,最后还婉言拒绝了这一邀请。他宁可饿死,也要按自己的理解来阐发真理。

在海牙,斯宾诺莎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写作。1675年,《伦理学》一书完稿。这部书的著述前后经历了13年,他在书中构造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由于宗教势力的猖獗,这部书在他生前未能发表,可谓是他终生遗憾。同时,他还撰写了《政治论》一书,着重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他是君主立宪制的第一个理论家。随同《政治论》,他还著述了《希伯来语法》一书。

斯宾诺莎将其作为哲学思考开端的问题,即行为问题,乃是《旧约》对于“生活道路”的探求。他在理智的崇拜中找到了答案,只有理智的爱才能产生好的行为,而理智的崇拜则是中世纪犹太哲学的发明创造。

有了这个准备,斯宾诺莎则进入了近代思想的世界。从法国的笛卡儿那里,他吸收新知识的实证内容;从意大利的布鲁诺那里,他汲取了自然主义哲学的敏锐洞察;从英国的培根那里,他接受了研究实验的重要性见解;从当时的逻辑学家那里,他借用了几个世纪的经院哲学的形成的术语。

巨星早逝

尽管有巨大的名气,斯宾诺莎始终过着非常节制和俭朴的生活。假如他愿意的话,他会有多得花不完的钱,他有足够的向他解囊相助和用一切方法帮助他的朋友。

然而,由于他自己的选择,他过着最谦恭和幽静的生活。他每一季度都很细心地计算他的帐目,以便做到比每年的花销既不多也不少。

虽然斯宾诺莎经常被邀和朋友们一起用餐,但他宁肯选择在家享用粗茶淡饭。当别人告诉他,只要他在出版著作时,声明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可以得到终生养老年金,他傲慢地回答,“我只将我的著作献给真理”。这位“呆傻的智者”,实在不能奉承一个他并不敬佩的人。

斯宾诺莎晚年最重要的一件是就是结识了年轻的哲学家莱布尼茨,1675年莱布尼茨出访巴黎,在1676年11月来到海牙与斯宾诺莎相见,他们相见后就成为了好友。

然而,莱布尼茨却没有斯宾诺莎那样的品德,后来他闭口不谈与斯宾诺莎的这段交往。直至十九世纪的研究才表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对年轻的莱布尼茨的哲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当学术生涯走上顶峰时,斯宾诺莎不幸被病魔缠住。也许是磨制镜片吸入的尘埃所致,斯宾诺莎患上了严重肺病,1677年2月21日,年仅44岁哲学家就离开了人世。他的遗产只有一百多本书和他的许多手稿。

当时,由于斯宾诺莎的书被列为禁书,在他去世后,他的朋友们只能秘密地出版他的著作,而且只标有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B,D,S”,编辑者和出版者的名字一概未标出。

这就是《斯宾诺莎遗著》,包括《伦理学》、《书信集》以及未完成的《知性改进论》、《希伯莱语法》和《政治论》。这书一出版就遭荷兰当局查禁,直到时十九世纪的将近两百年间没有再版。

斯宾诺莎死后一百多年,直到1780年前后,德国作家莱辛在和思想家耶可比开始重新发现他,此后斯宾诺莎在德国思想界开始闻名。他的一些伟大著作也先后被人“发现”并整理出版。

诗人海涅这样形容斯宾诺莎对后来哲学的影响:“所有我们现代的哲学家,都是透过斯宾诺莎磨制的眼镜来看世界的。”

斯宾诺莎不仅是近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而且是最有同情心的人。1882年,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海牙他最后居住的房子附近建了一座铜像。揭幕时,法国历史学家欧内斯特利南致词说:“这大概是历史上曾有过的最真实的上帝形象。”德国哲学史家文德尔班在纪念斯宾诺莎200周年时说;“为真理而死难,为真理而生更难。”

斯宾诺莎不求建立一个学派,也没有建成什么,但是所有哲学在他之后都渗透了他的思想。在以后的岁月里,荷兰人也开始把斯宾诺莎当成他们民族的英雄,而把他的头像印制在荷兰的纸币上。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

他是犹太裔德国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无悔的青春

特利尔城是德国莱茵省的一座美丽城市,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就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这里。

马克思小学的全部课程都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的,因而没进过小学校。不过,那时他还是个顽皮的孩子。他很喜欢户外游戏,在孩子中间是个“领袖”。

马克思读中学时仍然十分淘气,还是常常爱在同学之间讲些离奇的故事。不过,他一年比一年稳重了。特别是他在中学里学过5年之后,竟成为一个十分稳重的学生。

马克思不追求分数和奖励,但十分酷爱知识,喜欢自学,又肯思考问题,谈话也喜欢追根问底。但是,马克思从小就表现出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性格,他特别喜爱文学。在他房间里的桌子上和椅子上都堆满了书。他从白天到晚上总是默默地看书和写学习札记。一些最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他都很感兴趣,尤其是歌德、席勒和伏尔泰、莱辛、至西门等人的著作。

马克思17岁时,以优异成绩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中学毕业,这对一个青年来说,是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毕业前夕,全班同学几乎天天在谈论以后的出路,他们的想法和打算各不相同。

他们中有的打算去当牧师;有的打算依仗亲友的权势,插足官场;有的想继承家业,成为百万富翁;有的想投笔从戎,在战场上建树军功,晋爵加衔;也有的想进大学深造,使自己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学者名流。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对生活、前途和幸福的理解,来考虑职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面对人生的一个大的选择,马克思是怎样做的呢?在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毕业作文中,回答了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任何职业都只是手段。青年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经过冷静的思考,全面衡量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体质,挑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马克思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1835年10月,马克思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学,许多的新知识吸引着他。他什么都想学,除了那些与法学有关的课程外,还选了文学艺术的课程,并打算选修物理和化学。

第二年10月,马克思来到了柏林,在柏林大学法律系注册入学。柏林大学是德国的高等学府,是思想斗争的核心。这里集中了全国许多的著名学者。这里的学生都勤奋好学,学术空气浓厚。

马克思在这良好的环境下,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在书林学海中探索,他研读了大量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获得了课堂上难以得到的广博知识。

在柏林大学的前两年,他写了大量诗作,有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他的诗大多抒发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和爱慕,歌颂了他们纯真的爱情。但也有不少诗表达了他对邪恶和黑暗的憎恶,对正义和自由的渴望。但他后来对自己的诗采取了批评的态度,停止了这方面的工作,而把全部精力用于科学理论研究。尤其是哲学研究方面。

渐渐地,随着学习的深入,马克思迷上了黑格尔,辩证法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开始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人来往了。并加入了他们主办的“博士俱乐部”。

马克思对哲学的的兴趣日益增长,1839年开始研究希腊哲学。重点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鸠理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为什么研究古希腊哲学呢?因为,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大多数都喜欢古希腊哲学,而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另外,马克思决心弄清哲学中的一切问题,对于哲学史的研究有助于他了解哲学中的全部问题。

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了博士论文。这时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遭到政府的排挤和迫害。马克思不愿让那些惟命是从的人捉弄自己,就放弃了在柏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打算。

为了不放弃取得学位的机会,同时发表自己的论文向反动派挑战,马克思决定把论文寄给政治空气比较好的耶拿大学。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巴赫曼教授审阅了他的论文。称赞他“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

由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写得十分出色,耶拿大学决定不再对马克思进行答辩和其他形式的考试,直接授予他哲学博士学位。4月15日马克思取得了博士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