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伟大的犹太人(下)
15355900000020

第20章 政治家(19)

为提高机动能力,沙龙又出奇兵,派两个旅的空降兵和三个旅的两栖登陆部队投入战斗。一听到枪炮之声,沙龙就坐不住了,他不顾部属的劝告,驱动高大而肥胖的身躯,登上他那辆草绿色的敞篷式吉普车,吩咐司机开足马力向北飞奔。

沙龙看到他指挥的以色列国防军装甲纵队,以迅猛之势向前推进,脸上露出笑容,他不断地向士兵们打着他们非常熟悉的手势:向前,进攻!

战士们看到沙龙,就热情地与沙龙打招呼,情不自禁地高呼:“沙龙——以色列之王!”“沙龙万岁!你是以色列国防军的骄傲!”“跟随沙龙将军,勇往直前!”

以色列士兵喜欢沙龙那不是“给我冲”而是“跟我上”的战斗作风,钦佩他每次战争都要负伤的勇猛顽强精神。沙龙也非常乐意与士兵接触,在他们中伺,沙龙如鱼得水,得意非凡。

经沙龙亲自督战,以色列军队发动更猛烈的进攻,陆海空军一齐出动,只听飞机呼啸,军舰汽笛轰鸣,大炮隆隆,杀声阵阵,炮火连天,黎巴嫩百姓陷于火海苦难之中。

沙龙密切地注视着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阅读各种情报,根据这次战争遇到的特殊战况,他当机立断下达新的命令称:“对马上能攻克的据点,迅速攻克;一时难以攻取的,只派少数精兵予以牵制、包围,大队人马绝不纠缠,继续向预订目标前进!等整个作战结束之后,再腾出手来收拾这些孤立的据点!”

沙龙这个命令一下,立刻发挥巨大作用,以色列军队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黎巴嫩人民无端遭此凭空而降的大祸,房屋倒塌,百姓家破人亡,儿童在哭泣,伤者在痛苦地呻吟,公路两旁横七竖八躺着一具具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6月7日晚,沙龙大踏步走进刚刚攻占的蒲福风要塞,看着满目的残壁断墙,在等候一个人的到来。不一会儿,一长列车队开到,以色列总理贝京走下吉普车,沙龙立刻走上前去,隐瞒六名以色列士兵战死的情况,向贝京报告:“总理阁下,攻占蒲福风要塞的英勇行动,是在以色列国防军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完成的!”

贝京神采飞扬地大加表扬:“这才是我们以色列国防军的本色!国防部长指挥的是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

沙龙野心勃勃,向贝京提出要求说:“我请求内阁授权,打击叙利亚战略重地——贝卡谷地,那里是恐怖分子的集结地!”

听了沙龙的介绍,贝京心里有底了:“请放心,内阁会议会通过的!”

于是,贝京和沙龙返回特拉维夫,在6月7日晚上召开内阁会议,沙龙请求授权对贝卡谷地采取军事行动。

经过激烈争吵,以色列议会最后只同意以色列军队在贝卡谷地举行对抗演习,采取低于实际交战水平的战争边缘政策;作为补偿,批准沙龙开辟另一个推进轴心,以智取驻扎在卡罗恩湖地区的叙利亚军队。

内阁会议一结束,贝京就安慰沙龙说:“阿里克,别着急,还有时间,我会大力协助你的!”

沙龙冷笑一声,悄悄告诉贝京:“去他妈的!我早已命令北部军区指挥官沿中部轴心开展行动,一举摧毁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部队!”

6月9日上午,贝卡谷地一片死寂。叙军官兵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他们虽未接到参战的命令,但都明白一场血战就在眼前。

沙龙稳坐以色列北部军区指挥部内,通过电视屏幕饶有兴味地观察以色列的先进武器怎样发挥巨大作用:由于在相当程度上排除了叙利亚的雷达干扰,因此以色列这次空袭行动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地强调超低空突防,加之考虑到叙利亚萨姆导弹位于两山夹一沟的贝卡谷地内,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以色列飞机得以在高山的掩护之下,绕过其杀伤区,因此没有必要进行超低空飞行。这样,以色列飞机可以从四面八方实施突击,分散叙利亚的防空火力。

由于叙利亚军队的防空雷达失去作用,因此以色列的这些威力巨大的炸弹准确地命中了目标,叙利亚的萨姆导弹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只听喷气机尖声吼叫,炸弹爆炸声惊天动地,叙利亚20个连的萨姆导弹顷刻之间即被炸毁。

在短短的六分钟内,贝卡谷地叙利亚军队的19座防空导弹发射架被彻底摧毁,创造了空战史上的奇迹!

叙利亚空军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62架最先进的米格—21和米格—23升空,飞向贝卡谷地迎战。然而,这些飞机也立刻被以色列“鹰眼式”预警机发现。

于是,以军指挥翘首以待的90架F—15和F—16战机迎头直扑过去。叙利亚飞行员惊呆了,一进入战区,就遭到以色列各种电子设备的强电子干扰,机载雷达荧光屏上失去敌机目标,半自动引导装置也失去作用,无法听清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陷入被动挨打状态。叙利亚空军指挥员见此情景,马上派出54架飞机投入战斗,以色列则增派犯架战斗机增援。

于是,几百架战斗机在狭窄的贝卡谷地上空展开一场恶战。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精彩上演。这场空战,以色列一举击落叙利亚飞机30架,自己无一损伤,就连沙龙也感到吃惊。

6月10日,叙利亚又调来50架飞机,与以色列进行空中决斗,结果叙利亚50架飞机竟然全被击落,而以色列又无一损伤。

这场贝卡空战再次证明,沙龙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美国《航空杂志》对此做出很高评价:“这是中东历史上最不平衡的一次空战,也是近代战争史上最不平衡的一次空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戴维·琼斯,对沙龙指挥的这场空战赞不绝口:“真是个神话般的奇迹!”

走向权力顶峰

2000年12月9日,特拉维夫,以色列政界一片沉寂。突然,一个具有爆炸性的消息打破了沉寂气氛:以色列工党领袖巴拉克出人意料地决定辞掉总理职务,宣布提前进行大选!

巴拉克的决定不仅震惊了以色列全国,就连巴拉克手下的一些内阁部长也感到非常意外。巴拉克的总理任期本应到2003年届满,但是,他却主动宣布提前举行大选。

原来,巴拉克果是中计犯了两个至关紧要的错误,巴拉克犯的第一个错误是被沙龙牵着鼻子走,蛮横逞强。对沙龙挑起的阿克萨清真寺流血冲突,巴拉克开始时还谴责沙龙不负责任、任意胡来,但是随着以色列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不断升级,巴拉克感情用事,命令以色列军队武力介入,不但不能平息冲突,反而使流血事件迅速升级,使众多以色列选民觉得巴拉克政府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对巴拉克极其失望,转而支持沙龙,认为只有对阿拉伯人采取强硬态度的沙龙才能收拾残局。

巴拉克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开脱沙龙的责任。巴拉克为逃避以色列政府对阿克萨清真寺事件的责任,他指示以色列外交部向一个国际调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申辩报告,罗列出很多证据说明这次流血冲突的诱因,并不是沙龙率领3000人强行参观阿克萨清真寺,而是多年来阿以固有冲突爆发的结果。

这是一柄双刃剑,既开脱了巴拉克政府自己,也开脱了沙龙,为沙龙摆脱困境创造了条件。就这样,沙龙以含而不露的“陷阱”,把巴拉克拖入新的危机之中,为在大选中取而代之打下了基础。

2000年12月9日,在特拉维夫,在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各大城市,大选如火如茶,热火朝天。沙龙让他儿子奥姆利充任竞选总指挥,在特拉维夫中心地带大礼堂搭起规模巨大、气势恢弘的竞选舞台,竖起醒目的巨幅竞选广告牌:“只有沙龙才能带来和平!”“沙龙才是以色列的希望!”“在沙龙这里才有安全!”

沙龙利用多年在以色列军政两界摸爬滚打建立起的广泛关系,亲自出面邀请以色列演艺界当红明星和前总理内塔尼亚胡等右翼头面人物,采取各种吸引人的方式,为他捧场,为他歌功颂德:“不要犹豫,当今之世,唯有沙龙才能挽救以色列!”

早早赶来助威的支持者把礼堂塞得满满当当,现场的火爆气氛通过电视画面传到千家万户,犹如吹响了“沙龙向总理宝座进军”的号角。

为赢得政治生涯谢幕前的最后辉煌,72岁的沙龙可谓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频频发出微笑,以独特的扭力吸引选民投他的票。在大选中,沙龙为使自己登上总理宝座,更处处压制内塔尼亚胡,力争将其驱逐出局。

与此同时,巴拉克也把矛头对准了内塔尼亚胡。在沙龙和巴拉克的联合夹击之下,内塔尼亚胡只得宣布退出大选。

内塔尼亚胡被逐出局后,以色列总理大选就成了沙龙与巴拉克的大较量。沙龙首先对巴拉克进行猛烈的抨击,指出自从巴拉克1999年5月当选以色列总理以来,在处理中东和谈和以巴暴力冲突等问题上表现极差。

沙龙援引《纽约时报》的消息说,近几个月来,巴拉克在老百姓中的声望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认为他缺乏效率,因为他不仅不能制止以巴之间的暴力冲突,而且在与巴勒斯坦人达成和平协议方面也没有取得进展。

2001年2月7日,特拉维夫,人声喧闹,彩旗飘扬。以色列大选揭晓,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获得59.5%的选票,赢得大选。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得票率仅为40.5%,在大选中败北。

3月7日晚,以色列政府大厦,新内阁就职仪式隆重举行。当选总理沙龙身穿笔挺的西装,精神焕发地正式宣誓就任以色列总理之职。

6月中旬,以色列电视台举行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沙龙内阁的支持率高达70%。沙龙费尽心机建立起联合政府并约法三章,使政府机器正常运转起来后,便把目光转向海外,更多地考虑外交问题。

首先抓紧开展对以色列来说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对美关系。美国总统布什得到沙龙取得大选胜利的消息,立即致电当选总理沙龙表示祝贺,沙龙也表示希望与美国合作,共建中东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沙龙还派遣他的“阿拉伯事务顾问”德鲁兹人马贾利·瓦哈比前往约旦、埃及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带去沙龙的“和平信息”,强调沙龙具有灵活性,表示将继续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不会重新占领已经移交给巴勒斯坦方面的领土,提出分阶段实现和平计划,希望双方“不仅实现沟通,而且还能成为真正的和平伙伴”,设法建立“亲密关系”。

2003年5月,美国、俄罗斯、联合国和欧盟联合推出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巴以局势一度出现缓和。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继续修建隔离墙和对巴实施“定点清除”,巴以冲突再起,“路线图”计划搁浅。

同年11月,沙龙首次提出“单边行动”计划意向。2004年10月,以议会以简单多数通过了单边行动计划。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政府不顾国内右翼势力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单边行动计划,并于9月12日完成了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从而结束了以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

但这一举动最终引发了利库德集团的分裂,作为该党的创建者之一,沙龙毅然决定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前进党”参加2006年3月举行的议会大选。

2006年1月4日晚,沙龙突发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副总理奥尔默特暂时代行总理职权。

4月11日,以色列内阁宣布以色列总理沙龙永久失去履行职权的能力,这意味着以色列政坛的沙龙时代正式结束。

奥尔布赖特——美国首位女国务卿

她曾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在其任期内,爆发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中,其代表美国的一系列不作为甚至阻挠联合国干涉的行为,客观上纵容了胡图族极端分子的杀戮,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她通晓英语、捷克语、波兰语、俄语和法语,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约翰·温斯顿勋爵说:“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和女人,热情、友善、平易近人且感情丰富,能够抓住人心和把握局势,从中提炼清晰的观点。”

少时离乡

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国务卿,她身材矮小,体型微胖,且喜欢身着红裙,这些连同其令人敬畏的政治声望,使她赢得了红裙“铁娘子”的称号。

1937年5月15日,奥尔布赖特出生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个外交官家庭,她的本名是玛丽娜亚·科贝尔。

二战爆发前,奥尔布赖特的父亲是捷克斯洛伐克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新闻官员,他是一位年轻有为、雄心勃勃的外交官。1939年3月15日,纳粹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奥尔布赖特的一家与许多捷克人一样,都在设法要逃离战乱的国土。

1939年3月25日,即纳粹占领的10天以后,奥尔布赖特一家拿着伪造的通行证登上了开往贝尔格莱德的火车,但是在贝尔格莱德仅仅滞留了两周后,奥尔布赖特一家又逃亡到希腊,后来又从希腊转道目的地——英国。当时的奥尔布赖特还是一个满头金发、有一双大眼睛的、非常可爱的小胖姑娘。

奥尔布赖特的父亲到英国后,曾经在两家报社当了一段时间的新闻记者,之后,他帮助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在英国组建了政府情报部。

不久,为了能够及时地把有关战争的消息和振奋人心的信息传递给国内,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决定在伦敦建立自己的广播处,以利用英国广播公司举办自己的广播节目,并同时委派奥尔布赖特的父亲担任广播处的负责人,这个职位实际上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广播电台的台长。

这一时期,父亲的工作并没有给年仅3岁的奥尔布赖特留下多少记忆,反倒让女儿常常对从广播里传出父亲的声音感到纳闷,对年幼的奥尔布赖特来说,“她搞不懂,爸爸是怎么进到广播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