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15333800000041

第41章 道德重建,从我做起——重建社会道德应先从重建官德入手(4)

10月4日19时,里卡多准时走上演讲台,他先是介绍了道歉因由,然后拿起手中的稿子说:“这4万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曼格艾尔·阿马多加·雷亚罗、南塞·夫明格·雷·奥瓦卡迪亚、查洛慈·安东尼奥·马萨克、费德里科·博伊德……”

90分钟过去了,他们的总统里卡多,还是一个一个地念着那些名字!

电视机前的巴拿马民众困惑了,难道总统真的要把这4万个名字全念完?那得念多少时间?有不少人打电话给总统府和电视台询问这件事情,他们从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这场电视道歉将会持续50个小时!

用50个小时向4万人道歉?所有人都震惊了!没有人再去计较总统究竟犯了什么错,他们只有一个想法:为了总统的身体,一定要阻止总统继续道歉!

电视里,总统的道歉在继续,而连线的电话里,则不断传来老百姓的呼声:“总统先生,我们已经谅解了你的失误,也体会到了你的苦心,你去休息吧!”

里卡多没有停止。3个小时后,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里卡多还继续在电视里一个一个地念着名字。他的电视道歉感动了整个巴拿马,甚至感动了身在国外的所有巴拿马人,他们纷纷从海外各地打越洋电话回国,劝总统停止道歉。

里卡多这样回答他们:“如果连具体名字都不念,那还谈什么尊重与道歉呢?如果连一个道歉都无法具体地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那还指望我为你们落实什么呢?如果我连为自己承担错误都做不到,谁还能指望我来为这个国家承担些什么呢?”

10时50分,在道歉进行了将近4个小时的时候,有一位海外巴拿马人在电话里说:“总统先生,如果你对民众的建议如此不在意,我们还能指望你今后能听取我们什么建议呢?”里卡多这才有所顾忌似的抬起头,对着与电话连线的麦克风问:“你们真的可以原谅我犯的这个过失?”电话连线那端的听众肯定地回答:“总统先生,我们原谅你!”

所有电视机前的普通百姓,他们不管总统能不能听见,纷纷大声喊道:“总统先生,我们原谅你!”直到这时,总统才停了下来,他向着镜头鞠了一个躬,说了一声“谢谢我可爱的巴拿马民众”,随后走下了讲台……

用50个小时向4万民众道歉,这样的总统是可敬的,是可爱的,是值得信赖的!一个能为自己承担过失的总统,还用担心他不为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所有民众承担责任吗?

而总统这一举动的更深远意义在于他的举动感化了所有的国民,而今而后,还会有国民不讲道德和诚信吗?官德滋养民德,官风带动世风,高尚的官德不但可以保护自己,成全自己,也可以推动社会风气更趋诚实、淳朴、温厚,并在潜移默化中极大地提升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

10.有德无德历史自有评说

有一个道理总是颠扑不破的——唯有真诚才能赢得信任,唯有德高才能名孚众望。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60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的确才华横溢。

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乾隆当即折服,论真才实学,今科状元非此人莫属。但是,当乾隆看到秦大士的籍贯时,不由得犹豫起来,他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北宋大奸臣秦桧。乾隆心想,两人的籍贯相同,姓氏相同,这个秦大士会不会是秦桧的后代呢?万一是真的就麻烦了,奸臣的后代怎么能当状元呢?传出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乾隆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越想越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于是立即召见秦大士。见到秦大士,乾隆开门见山地问:“你是不是秦桧的后代?”秦大士满心欢喜而来,万没料到,皇上竟会有此一问——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他确实是秦桧的后代!

事关重大,秦大士趴在地上,顿时汗如雨下,不知该如何作答。

他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如实相告,前程肯定完了;如果矢口否认,就卖掉了祖宗,这是不孝,而且犯了欺君大罪,这是不忠,弄不好脑袋要搬家。无论哪种选择,都是死路,秦大士思索片刻,索性壮起胆子高声说道:“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愧是大才子,机智过人,此言一出,便流传后世。在当时的情境下,这短短的七个字,含义实在太丰富了。首先,他对皇帝的疑问不置可否,等于默认了是秦桧的后代,但又不明说,给双方留下一条退路;第二层意思更妙,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北宋那样的昏君才会让奸臣当道,而大清朝现在有您这样的一代明君,怎么可能出现奸臣呢?

秦大士绕开了皇帝的问题,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不露声色,恰到好处。乾隆何等聪明,哪会听不出弦外之音,更加欣赏他的过人才智,当即龙颜大悦,欣然点秦大士为新科状元。秦大士巧妙地化解了危机,成为清朝第43位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

秦大士虽然过了皇帝这关,但要想过天下百姓这关,就没那么容易了。秦桧的名声实在太大,尤其是在民间,被说书的、唱戏的添油加醋之后,人们更加恨之入骨。

大奸臣的后代不仅做了官,还当了状元,以当时的道德标准来看,人们在感情上的确很难接受,总会不由自主地把他与秦桧联系起来。他特殊的出身,甚至成为同僚们的笑料。

秦大士面临着巨大的信誉危机,无形中被贴上了奸臣的标签,有点冤,又很无奈。历史无法改变,祖先留下的污点,他永远无法抹掉。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秦大士高中状元后,高调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前往杭州西湖祭拜岳飞。在岳飞墓前,看到秦桧夫妇的塑像被反绑双手,长跪于此,秦大士沉思良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情真意切,立场鲜明。

此联传出,人们顿时对秦大士刮目相看,无不肃然起敬,终于相信,秦桧的后代跟他的确不一样。

自秦桧之后,秦家后代陷入了数百年的信誉危机,终于被秦大士成功化解。对于祖先犯下的错误,他没有刻意隐瞒,更没有百般抵赖、护短,而是勇于担当,牢记教训,时刻警醒。他说到了,也做到了。秦大士一生为官清廉,造福百姓,至今传为佳话。两百多年后的今日,在南京长乐路的秦大士故居门前,前来参观与缅怀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历史也好,戏说也罢,有一个道理总是颠扑不破的——唯有真诚才能赢得信任,唯有德高才能名孚众望。

11.为官要当好民怨的“灭火器”

正义从哪儿来?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有许多功能,但是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正义的服务。政府自己要讲理,带头讲理,还要主持正义,帮助别人讲理。

生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因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大有剑拔弩张、大打出手,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的趋势,这时,由于你的出面斡旋,使两个人的矛盾得以化解并成为朋友,这就可以说你做了一件大有功德的事。其实,我们现今的领导干部很多功德或者说是官德也体现在化解矛盾上,所不同的是,这矛盾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什么呢?看过******先生的一个讲演,现引用在下面:

众所周知,中国据说是已经崛起了,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的进步、国际地位的上升速度等方面,许多国家比不上咱们。可令人困惑的是,社会上的怨气却特别大。在老百姓的互相交谈中,在网上的评论中,很少有人感到满意,倒是牢骚特别多,似乎中国社会很快就要崩溃。马路上吵架的人也多,火气大,动不动就想打架。政府的领导人大概也有同样的感觉,很怕社会不稳,把稳定视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每逢国家有庆典,比如十一阅兵,奥运开幕,人大开会,北京就成了警察国家,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连老太太都动员出来巡逻,商店里连菜刀都不许随便卖。这使我们想起在中学读历史时,异族统治的元朝有过类似的规定。政府这样的恐惧感在全世界恐怕也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一方面大家生活都改善了,另一方面怨气又这么大。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的直接感觉是因为社会正义的缺失。简单地说,就是不讲理。古语说有理走遍天下。可在中国,有些人不跟你讲理,所以有理没用,有武力倒是有用的。一个社会是需要有正义的,大家都得讲理,不能动武。讲理能讲得通,大家都服理,而不是服从武力,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如果讲理讲不通,必须动武,这个社会就非常危险。正义从哪儿来?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有许多功能,但是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正义的服务。政府自己要讲理,带头讲理,还要主持正义,帮助别人讲理。

可是现在某些公权在握的官员不大讲理了,社会就陷入了危险。

一系列的事情说明地方政府有时不能主持正义。中国每年有成千上万件民告官的诉讼,但胜诉的不到10%。在某种情况下,法院明显偏袒政府,司法的公正缺乏保障。法院和检察部门还有权不受理百姓的诉讼或检举。更有甚者,一些官员还抓上访求诉正义的人,关他们、打他们,还打压帮助百姓维权的律师。百姓诉诸正义的道路非常艰难,成功的机会非常微小,于是民怨迭起,百姓也不再信任政府。每当官民发生矛盾时,民众不分是非,一概认为政府是错的,于是形成官民的对立。假作真时真亦假,即使政府说真话,百姓也不信,搞得政府百口莫辩。社会没有了是非的区分。更由于政府讲理讲不过百姓,只好管制舆论,反过来又使得民怨进一步上升。事情搞到这个地步,最早是由于个别官员因私利而牺牲正义,上级政府监管不力,甚至同流合污,事态越来越滑向无序,终于造成民怨泛滥、治理困难的局面。百姓没有武力,希望政府能够讲理,甚至用自焚来要求,但政府不予理睬。百姓只好在一些群体事件中翻警车,烧警车,甚至烧公安局,烧县政府,例如贵州瓮安事件。越来越倾向于暴力,这不是百姓的本性。百姓没有武力,他们希望讲理。现在,两方面都已经养成了不讲理,比武力的规则。这个国家越来越难治理了,根源就是有些官员自以为有武力,不讲理。这样一个社会恐怕很难长治久安,必须赶紧找出办法,改变现状。

当前大部分学者和官员认为收入差距是问题的根源,也有认为贪污腐化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笔者并不认同。把根源看错了治理就不能见效。我认为问题的根子在不讲理。全社会必须恢复讲理的风气,尤其是政府必须带头讲理。可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恰好背道而驰,部分官员在进一步限制百姓讲理的渠道,堵塞正义的发挥,用强力控制社会的方向和步伐。即使强力能够见效于一时,事物终究要回归到正义上来。因为百姓相信正义,不愿臣服于强力。大家都讲理,矛盾通过说理来解决,这是一个先进社会的基本标志。反之,一个落后的社会就是一个不讲理的社会,凭武力解决问题。比较各国的发达程度,只要看武力在国家活动中的作用,就能判断得差不多。最发达的国家,武装力量只用于警察和国防,绝不参与国内的政治。

要想建立一个讲理的社会,需要一些最基本的条件。首先是最有力量的一方认识到讲理的必要性,愿意不诉诸武力。这是从讲“力”转变到讲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其次要建立一套规矩,使得通过讲理一定能解决问题。这需要双方都有彼此尊重的习惯,有让步的思想准备,有遵守法律的意识。这时,民众是不是讲理,愿意妥协让步,达成协议,成为关键。因为百姓同样存在不讲理的可能:有时,失败的民众一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就继续上街闹事。

的确,双方谈判不见得总能达成协议,那么,就必须有最后的不动武的解决办法——通过全民投票解决问题。有了这样一套规矩,社会就能讲理,就一定能稳定,民怨也就没有了。

通过******的讲演,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平息老百姓的火气、怨气上,领导干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拱火还是灭火,还是任凭火继续着,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素质,也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有无官德的重要标准。一个有责任、有道德的官员无疑是一个“灭火器”。

12.沉静是一种淡定的官德

领导者的身份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客观上要求领导者从谨言慎行做起,温和而理智、沉着而持重地处理各项事务。

“沉静领导”最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巴达拉克教授提出。在巴达拉克教授看来,沉静领导的形象与传统意义上大胆而勇敢的领袖形象大相径庭。沉静领导是以负责任、低调和幕后的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的领导者。本文将“沉静领导”界定为心灵宁静、行为沉稳的领导者。具体而言,沉静领导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心灵宁静。心灵宁静不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虚无,而是人生的历练和修养。这种由内而外的“宁静”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从容,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淡定。历经风雨洗礼与岁月锤炼,沉静领导对万事万物保持一种持久的耐心与悲悯,追求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境界,坚守恬淡平和、谦逊宽容的内心。正因有了这种厚重如山的宁静,即便身处物欲横流的俗世之中,依然心如磐石,平静素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