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15333800000042

第42章 道德重建,从我做起——重建社会道德应先从重建官德入手(5)

二是行为沉稳。行为沉稳,是领导智性成熟的外在表现。在智慧的宁静中,在智性的光照下,沉静领导沉着自信、意志坚定、步调稳健、谨言慎行、敦厚可靠,默默地深入事物深处,挖掘个体和组织的本真,冷静而专注地妥善对待所有人与事,稳健而务实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即使面对困境,亦能泰然自若,从容应对。

沉静领导内心的平静中蕴涵着律动,正如睡眠时脉搏血液的流动。沉静领导对动与静的巧妙结合,是所谓静中有动、动中寓静之特质。沉静领导在智性相通、灵性相融之中蕴涵丰富复杂的情感潜流,合成生命跃动的内在沉静,进而重构独特的领导理念,促进个体的自我超越,提高领导实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心灵宁静是思想的前提,是智慧的体现。法国作家乔治·桑在《冬天之美》中曾说过:“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如果没有一颗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沉静之心,何以克制浮躁、博采众长,将继承、移植、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只有排除一切世俗的纷扰,排除纷乱繁杂的人性欲望,保持清静虚明的心境,才能洞察事物本质,才能迸发灵感火花,才能创设澄心静气、舍妄取真的组织氛围。只有细细品味独处的乐趣,尊重个体的生命,放飞心灵的思绪,领导者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与专心,才能在沉静的智性光芒中生发出深邃的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内心保留一处梦想可以停驻的宁静地方。

领导者的身份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使其更有行为沉稳的内在需求。《论语·为政第二》中,子张问仕禄为政之道,孔子直接阐述了言行沉稳对从政者的切身利害,指出“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出仕之事,并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而孔子只说言、行两条,足见言行沉稳对立身处世的重要意义。领导者的身份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客观上要求领导者从谨言慎行做起,温和而理智、沉着而持重地处理各项事务。

沉静领导心灵宁静、行为沉稳,进而为跟随者提供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间去实践,使跟随者的思维得以自然铺展,深层潜能得以充分激活。在沉静之中,领导者把急于言行的冲动内化为关怀跟随者生命价值的核心,耐心地等待着跟随者自我感悟,宽容地陪伴着跟随者自觉行动,专注地期待着跟随者自我完善。在沉静之中,跟随者展示亲身领悟、体验、思考过的知识经验和情绪情感,在“我”和“你”的对话和包容之中促进组织和个体的共同发展。

清代学者胡达源曾说过:“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沉静不是出世,而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沉静不是冷漠,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份洒脱。沉静领导用一种涵养淡泊、甘守宁静的平常心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了些计较,多了些大度,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务实,心念专一、务实稳妥地开展工作。沉静领导之道于内是自持自省、自重自强,于外是安祥沉着、谨言慎行,如同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着追随者的心田,促进着追随者成长,默默地主宰和推动着世界的改变。

13.做官有十慎,贞固益一生

为官之职高于民,其德也自当高于众。才能出人头地,道德超尘拔俗,方为人中之俊,方可堪大任于身。

人活一世,修炼一生。为官一任,布德一方。为官之职高于民,其德也自当高于众。才能出人头地,道德超尘拔俗,方为人中之俊,方可堪大任于身。才者重在修智、修能、修技、修艺;德者重在修心、修性、修情、修行。修的过程就是去掉并克服不好的东西,留下并发扬优秀的成分,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具有十分慎重的功力。

这对为官者修炼自身的道德来说,有“十慎”之则,可为勉励。得此十慎,方可为道德之楷范,方符合党对领导干部道德要求之标准。

(1)慎始——谨防“第一次”,人生贵善始一位领导同志曾说过:“加强官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此言不谬。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可见,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在“野花之色”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坚决抵制第一次,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对待“第一次”,不能断然挡住“第一次”的人屡见不鲜。胡长清、陈良宇等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成为千古罪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第一次”,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向深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把握住自己,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个“第一次”。警惕了“第一次”,就能防止“每一次”,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就不会被突破,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就找不到可乘之机。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慎微——谨防小恶积大恶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是小节,无伤大雅;有的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有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宽容、原谅;还有的认为别人恣意腐败尚能逍遥法外,自己捞点蝇头小利,不足挂齿。正是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使他们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又贪一点,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小节不保终累大德。广东省汕尾市原副市长马红妹,平时毫不检点,把自家买水果、面包、鸡蛋、油、米等用的几十元、几百元开成发票报销,致使后来胃口越来越大,发展到几万元、几十万元地将公款贪为己有就是例证。可见,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慎微”上下功夫,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

(3)慎言——谨防口无遮拦

现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公开场合讲话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说一些有悖于中央精神的话,对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及工作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滥发议论;把社会上某些妄加猜测的东西和互联网上所谓的“内部消息”及“顺口溜”当作谈资说料,时而望风踩柳,时而添油加醋;甚至津津乐道于一些消极颓废、格调低下的所谓“黄色段子”,满口荤话、粗话、脏话。纠正和防止党员干部口无遮拦,讲话不注意影响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党的意识,坚持“从严治口”,用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标准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与中央不一致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党的形象的事坚决不做。在公开场合,一定要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