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些事其实有所谓
15332300000030

第30章 做人要有是非观,不要把是非看得无所谓(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缺乏明确的是非观,把是非看得无所谓,以至于常常对身边的人和事,冷眼旁观,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对别人的善义之举,不但不称赞学习,反而指手画脚,冷嘲热讽。有了这样的是非观,哪里还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

的确,不少人的是非观,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是非观,那我们的社会还谈何真情、和谐?先辈告诫我们:“见义不为,非勇也。”要打击不良现象,改善社会风气,每个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劝君莫做“老好人”

老好人就是那种无正义感、不分是非、没有立场、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这种人对是非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说根本没有是非观。

当今社会中,丑恶的、污秽的现象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人对此痛恨,自觉地抵制或与其作斗争,而老好人却往往做了缩头乌龟,不敢抛头露面,痛斥其恶。显然,这助长了坏人坏现象,而扫却了正义的人的威风。不仇即为友,坏人自然对其感恩戴德,道其为“好人”。

这种人无道德感,处世圆滑,不辨贤愚。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绝大多数行为是靠道德来规范的,法律仅是制裁那些违法之人,而道德却广泛地适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老好人为了能保全自己不受非难,拉关系或给人以好处来收买人心。他们的处世哲学是谁也不得罪。在他们口中,贤者也好,愚者也好,人人都好,致使贤愚难辨,忠奸不分,好坏混同,社会主义道德丧失殆尽。

这种人无法律感,他们广结宾朋,相互奉承。然而他们的亲朋一旦触犯法律,需要制裁时,老好人自然要利用各种关系出面为犯法者歌唱,大力颂扬其功德,以使其逃避法律的惩罚。归根结底,违法者得不到惩治,而受害者的冤屈也得不到伸张。

这种人在官场上用奸排忠,荐佞排贤,亲近斥远,任人唯亲。

自古到今,贤者、忠者、善者十有八九遭排斥,难避祸患。因为这些人是非分明,办事认真,清正廉洁,他们敢于说真话,敢于办实事,敢于碰硬,敢于与丑恶的不道德的东西作斗争。而老好人最惧怕的是这些人,他们表面上夸奖贤者、忠者、善者,而在关键时刻却换了另外一张嘴脸,致使好人遭贬斥。他们甚至没有一丝原则,将坏人提拔、荐举到关键位置上。因为老好人的缘故,使无数的能人遭埋没,甚至贬斥,弄成冤狱,相反却让奸人、恶人、佞人、谗人当权,致使他们为非作歹,鱼肉百姓。

这种人工作平庸,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没有一点开拓进取心和工作责任心。他们的原则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工作搞不上去,事业也难以良性发展。老好人一贯的表现是,博取上级悦目赏心,拢得众人欢心,使得贤者寒心。他们唯上是听,唯小团体私利为上,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失去法律责任心和道德责任心,在他们所辖的势力范围内,因他们很圆滑,他们很得众人喜欢。但久而久之,工作搞不上去,经济建设也没有一点发展,他们没有一点功劳,却也找不出他们的过节。在目前有些领导一贯强调的“不出事的官就是好官”的观点保护下,老好人反而成了“璀璨之星”,甚至被提拔、重用。刘向在《说苑·臣术》中将这种作为的人称为“具臣”,说“容容乎与世沉浮,上下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苟且求荣地与社会随波逐流,上下左右观望而不动,像这样的臣子就是徒有其名的臣子。”)孟子在论述老好人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人和社会上的俗人在一起,适应于污浊的社会,平常为人好像忠厚老实,行为似乎正直清白,大家都喜欢他,自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和尧舜之道却格格不入。”孔圣人则直截了当地说:“乡臣,德之贼也”(乡间的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人)。王充在《论衡·定贤篇》中也一语道破“老好人无德”。圣人、伟人、有识之士对“老好人”的公然抨击可谓是毫不留情和不留一丝退路的,犹如鲁迅“痛打落水狗”之精神。

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时刻,社会法制正在不断地完善,各项事业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充当着“老好人”,还有些人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当上了“老好人”,这无疑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妨碍改革开放的进度。

充当“好人”可能会害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愿意与好人在一起,欢迎好人。但要知道“好人”的类别也是不同的,有的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即道德高尚、有爱心、有责任的人,有的则是事事无原则,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好的“好人”。其实做好人也是有一定原则的,做好人不是滥充好人,不是事事做“好好先生”。

所谓滥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点:没有原则,没有主见,不能坚持原则。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态去讨别人欢喜,反正是对他人有求必应,也不管自己该不该去做。有时候,他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他马上就软下来。因为缺乏原则,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这种滥充的好人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好好先生”一样,其产生的效应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

好人是有原则的,所以当他人颂扬好人时,往往带着几分敬畏。但滥充的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担此大任”的评语。而且因为别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算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随欲索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

于是所有人都从他那儿得到了好处,惟独这个滥充的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照此看来,滥充好人实在不宜。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真正是个好人,还是在滥充好人呢?那些滥充好人者应该怎么办?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行为,滥充好人者可以从以下心理方面试着改变自己:

首先要了解自己滥充好人的苦果。其次要知道拒绝和坚持并不一定会得罪人,而且还能保护自己。要学会拒绝和坚持。再就是如果自己跳不出性格的限制,可请旁人不时暗示你、鼓励你,以强化你不滥充好人的动机和决心。当你下次面临他人的求助时,当你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爱时,请考虑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个好人。

做人就要做个正直、高尚的人,做个助人为乐、救危扶贫的人,但是切不可做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的“好好先生”,与人共事、与人合作也不能抛弃原则。

“老好人”应学会说“不”

有心理学家发现,比起不会拒绝别人要求的“老好人”,那些能够合理拒绝别人、善于说“不”的人更容易获得尊重和重视,从而也更容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因为,那些不会拒绝别人要求的“老好人”,实际上并不是内心真正接受了别人的要求,而只是因为担心拒绝别人后,反过来会遭到非议或排斥,所以才委曲求全。

然而,长久“委曲求全”,压抑自己的需求,不但会破坏自己在朋友中的威信,同时,“老好人”的内心天平也会被打破,从而产生很多不满和委屈。这种心态会导致他去曲解对方的很多正当行为,对人际关系是不利的。而那些能够合理拒绝对方的人,却能很好地保持内心天平的平衡,而且能带给别人有主见、讲原则的印象,这对人际关系反倒是一种促进。

影响“老好人”人缘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心理期待的落差。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都倾向于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好、态度、行为不断增加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好递减的人。“老好人”由于一贯的随和态度,已经给人们形成了一个“宽容”、“好说话”、“肯受委屈”的心理期待,而一旦达不到对方的心理期待,则更可能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这就使得“老好人”在维系人际关系中变得越来越辛苦。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拒绝,善于说“不”。

当然,拒绝别人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对于别人善意但自己却不愿接受的请求,首先应真诚地感谢和肯定对方,然后做出委婉的拒绝。这个时候,不妨找个托辞,对方更容易接受。比如“真的非常感谢您的邀请,只是最近单位总加班,我去不了,真是遗憾啊!”如果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最好能够摆出理由,并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拒绝态度,以免对方再次做出不合理的要求。

是非观决定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度

在我们小时候,秦始皇一直被作为反派人物,原因在于他是暴君,曾经焚书坑儒、修长城造成了无数老百姓家破人亡。秦始皇的坏名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渐渐被洗刷,时至今日,他老人家基本上已经是个正面人物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国人“大局观”的提高是秦始皇被“平反”的主要原因,与他统一中国的大业绩相比,杀多少人都只是“小节”。

相对于嬴政,蔡伦是个小人物,然而他发明了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造纸术,所以在美国畅销书《影响世界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中,他排名第七,在中国名人中仅次于孔子,远在秦始皇之前。正因为蔡伦并非大人物,所以他的生平事迹不会像秦始皇那样透明,于是秉承“君子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的原则,蔡伦先生历来都被当作正面人物。直到柏杨先生像当今宋祖德一般不断侦探名人隐私,终于在史料中发现蔡伦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人。

蔡伦15岁就入宫当了太监,或许因为智商较高,很快成为主管,继而成为宫中实力派窦皇后的亲信。窦皇后虽然有势力却没有生儿子,宋贵人的儿子被立为当朝太子,窦皇后生怕日后宫内一把手的地位被宋贵人取代,于是策划了一起“巫蛊”案,诬陷宋贵人诅咒皇上。此案由蔡伦主审,结果蔡公公对宋贵人姐妹严刑拷打,终于让她们认了罪。为了积极表现争取进步,蔡伦还在“起诉书”中建议皇上判处宋贵人姐妹绞刑,最终宋氏姐妹含冤在牢里服毒自尽。多年以后,宋贵人的孙子汉安帝继位,清算蔡伦的罪行,蔡公公当年曾经整过人,知道什么叫“生不如死”,于是自己服毒了断了。

蔡伦的人品不好,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大局观”又一次发挥了作用。许多人觉得蔡伦堪称中国第一发明家,冲着发明造纸术的历史贡献,区区冤杀两个中年妇女实在只是“小节”。不少文人甚至很理解蔡伦,设身处地替他考虑,不顺从窦皇后会怎样?多半会被杀头,至少流放,那么蔡公公就无法完成发明造纸术的大业了。如此一分析,蔡伦不仅无过,而且很明智,的确是个能成大事者。

“中国人宁可永不用纸,也不要有这种丧尽天良被阉割过的酷吏。”柏杨在书中这样说。似乎有些偏激,但这种偏激正是许多国人最缺乏的素质。蔡伦不发明造纸术,自然会有张伦、赵伦发明,中国人不可能没有纸用,顶多是晚几年而已。而视丧尽天良为“小节”,那么即便我们有再好的纸用,也写不出锦绣文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装备不逊日本海军,却一败涂地,历史早已证明“思想”比器物重要。没有先进的人文思想,再大的“业绩”终究会被历史淘汰。

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节?许多国人的误区在于用最原始的生物进化论去理解,而没有考虑到人文思想的重要性。除了造纸术,蔡伦还造出了中国第一把尚方宝剑,可是剑再锋利,它本身并不能判定人间善恶,持剑之人有正义的思想才能保证尚方宝剑的正义。

与最起码的是非观相比,决策修长城、发明造纸术都应该只是“小节”。

是非观是做人应保持的原则

始终如一地保持原则是水的天性。它不因外界的喧闹而改变平静的态势。可以说,保持原则是水让自己之所以成为水的根本所在。水如果自己没有原则,水就不称其为水了,就会混同于大千世界的其他物质,没有了令人尊敬的资本。做人也一样,有了高尚的节操,有了崇高的品性,有了受人称道的处世方式,就应该秉持保持二字,用保持之心、保持之力应对外物的干扰,并不断把自己的好节操、好品性、好的处世方式发扬光大,像水一样永不变质。

一个会做人的人,如果能够始终保持自己正确的做人原则,就能够像水一样不受外界酒色财气的诱惑,在致命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就不会失去自我的本性,落入别人的圈套而成为受制于人的人,自然,他就会成为心态平和,说话仗义、办事磊落的人,成为一个厚道本分、无虑无忧的幸福之人。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意料之外的变故发生,因此能够在各种变故中保持原则,始终如一地发扬做人做事的好操守,就显得更为可贵。

瞿秋白先生,虽然他的人生只度过了36个春秋,但却在36个春秋里始终保持原则。从1917年到英勇就义的1935年,18年里,他一方面投身于革命,一方面又不停地追求人生完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拥有了比身外之物更高的尊严和追求,而不会急于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在狱中,他不但用自己伟岸的人格力量感化监狱的官兵,而且面对他旧日黄埔学生宋希廉的劝降时,他都断然回绝:

“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我的做人原则是坚定不移的,无法改变。”

身躯柔弱的瞿秋白表现出了灵魂上的最大坚强和行动上的最大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