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道德的沦丧更可怕的了。一个人一旦把道德看得无所谓,邪恶就要滋生,祸患就要横行。因为道德是约束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它包括正直、谦虚、善良、礼仪等许多方面。道德高尚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贵重的财产,是一个人在声誉方面的全部资本。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任何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成者,都不能不重视对道德的培养;一个道德缺失的人,够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能与他人相融的。
不讲德行,受损害的将是自己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原则,意思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这个思想体现着历史上儒家的基本道德观念,这个观念也被认为是道德的底线和黄金律,也就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求人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宽容他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孟子问:“你怎么治理呢?”白圭答道:“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大禹治水是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也避免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而白圭则以邻为壑,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难免要害人害己。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非洲某个国家,那里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一位白皮肤的官员在沙滩上晒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就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他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这是一家白人开的餐馆。
餐馆的人很多,他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坐了约15分钟,却没有侍者前来招待他。他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他来的还迟的白人顾客,对他则不屑一顾。他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他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他看着镜中的自己,顿时明白了一切,并且懊恼不已。原来,由于沙滩边的日光过于强烈,他已经被晒得像个黑人了。
此时,他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孔子在2500年前就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在今天我们仍然应该从这句古训中去领悟做人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从“自身”学习怎样对待“他人”。
道理很简单,自己不想去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本来要教我们的做人方法。
第二个原则是从“别人怎样对自身”学习怎样对待“他人”。
如果某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你、挖苦你,让你无地自容,那你是不是很想找个机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击他呢?想必大部分人都会考虑怎么样去打击报复别人,以弥补自己心灵的创伤。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但丝毫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反而会为这个社会制造更多的有心理阴影的人物。想想你当时的感受,难道你也想让别人去感受那份痛苦吗?不如引以为戒,学会原谅宽恕别人。
第三个原则就是善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
一些人会说要让我善待那些和我无关的人可以,但是对于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凭什么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反过来伤害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你能反其道而行之,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之“人”引申到你的仇人身上的话,那么就说明你做人的境界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了。
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以有所谓的态度对待道德,道德便产生了感人的力量,不仅使自己心平气和,更感化、征服了你的对手,你便可以广结善缘,和谐的人际关系便建立起来了。益人益己,何乐而不为!
优秀的品格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
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如一地把建立自己的品格作为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和资本,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盛名与厚利,他也会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人,如果他有志向还要搏一把的话,他的人气也一定是很浓的。
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多数青年对于这一点缺乏认识。有些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的品格培养。为什么有许多公司情愿以非常昂贵的代价,去用已死数十年或数百年的人的名字来做公司的名称呢?因为在那些已逝者的名字里面含有正直的品格,代表着信用,使消费者感到可靠。想想这些人的名字,其信用之稳固程度如同直布罗陀的岩石一样,坚定不移,就可以明白人格的价值了。
公道、正直与诚实是成功所包含的要素。而此种美德,林肯无一不具备,倘若缺乏这种美德,哪能使他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每一个人应该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种极其宝贵的力量能够造就一个人的品格,而人应不惜生命来保持他正直的品格。大凡历史上真正的伟大人物,是不会因为金钱、权势、地位等种种诱惑而出卖人格。
当一个人过着一种虚伪的生活,戴着假面具,做着不正当的职业时,他将受到自己内心的嘲笑,甚至会鄙弃自己。他的良心将不住地拷问他的灵魂:“你是一个欺骗者,你不是一个正直的人。”
这就会败坏人的品格,削弱人的力量,直至彻底葬送人的自尊和自信。
一个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利益,都不可受其引诱,不可出卖自己的人格。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追逐名利,将会败坏他的才能,毁灭他的品格,使他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来。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来,还要在做事的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在你做一名律师、一名医生、一个商人、一个职员、一个农夫、一个议员,或者一个政治家时,你都不要忘记:你是在做一个“人”——一个具有正直品格的人。这样,你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才有重大的意义。
老子说:“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能体会天地之道而存养天地之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能充塞于天地的浩然之气。这个气用之于达时,能经天纬地;用之于穷时,能以死恪守善道。而这个穷时的死,也就是普遍说的气节或节操。即古代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死卫道、视死如归的节操。
正气不能培养,邪气必然会在心中产生。节操不能立,人格便在利欲中丧失殆尽。这样不是家庭逆子,便为社会的害群之马;不是国家奸臣,便为人类的蟊贼。连禽兽都不如,又怎能成为善人呢!
我们如果能培养这些正气,节操便自立而名垂万世,足以成为千古效法的榜样了。如果以此来报效国家便能自忠,以此来为人民服务便会自仁,以此来居于官位做事便可自敬,以此来管理财政便会清廉,以此来交朋友就会信诚,以此来修身养性就能严谨;以这样的名声不苟获,以这样的生存不苟得,以这样的死亡不苟免,如此便自然是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怎能仅仅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呢?
慎独:修身的最高境界
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个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很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道德,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个故事: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恰巧朝廷派来的新任太守杨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
王密立刻跑去拉拢关系,他不惜血本,竟拎着十斤黄金公然行贿。
杨震愤愤地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脸红地答道:“暮夜,无知得。”意思是并非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我送礼您收钱的事儿谁会知道呢?杨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里受得了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让地挖苦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丑事,不但法纪难容,连上天都要报复你!杨震由此获得“四知太守”的雅号,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历史的上空久久回荡。
古语说,“暗室不欺心。”就是说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没人监督的时候,也不做坏事,不起邪念,就像是在公共场合一样谨慎。
因为人在做,有天在看。这个古语告诉我们,讲道德是一辈子的事,我们不能因情况不同而对讲道德提出怀疑,也就是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
众目睽睽下,道德准则释放一种抑制力。国法当头时,制度条律又强加一种约束力。大多数人可以“慎众”,在众人前中规中矩,一丝不苟。“慎独”最能考验人的意志和品行,倘若修身能渡过这道难关,就不失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资料记载,德国的民众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慎独”精神,这从保护森林的细小举动就能看出来。按照德国法规,伐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须在树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尤其禁止成片采伐。此外还规定,每采伐一棵大树,必须在原地种植一株树苗,从而确保森林良性循环,永远郁郁葱葱。就是在战争期间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令人称奇的是,尽管没人守卫森林,德国民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来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树种幼苗……这种人文素质,与“四知太守”的情操异曲同工,足见“慎独”于公于私的独特魅力。
“慎独”这个话题看似古老,却不专属于泛黄的历史,它与现代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干部修养的提高息息相关。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管,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做‘慎独’。”“慎独”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身法,不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看来他深谙“慎独”的重要。慎独之心时刻提醒人们:要战战兢兢地做事,如履薄冰地做人。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有完善自我的人生理想,现代人则更应见贤思齐,力争达到这种修身的境界。
良心如枕
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叫“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细细体味,觉得它跟“慎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让我们想起一些普通人的道德。
有一篇文章就记载了这样一件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普通的事情:
夏天晚上,我们在院中纳凉。一只半大白兔从门缝跑进我家,赶之不去。母亲说:“天这么晚了,让兔子往哪儿去呢?弄不好会让什么给吃了。先留它一夜吧,明早谁吆喝,再还给谁。”我就找出一个笼子把兔子安置下来。
到了第二天,并没有人吆喝少了兔子,又过了好多天,还是没人找。兔子在我家一天天过下来,母亲却日益感到不安。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古训,母亲不懂也没听说过,但却凭着做人莫坏良心的本能而奉行着并教导我们一生也要这样严谨地做人。所以一只误闯入我家的兔子成为母亲的心事也不足为怪了。
她的不安在一天晚饭后再次流露出来。那晚她一边给兔子喂青草,一边说:“我怎么老觉得眼皮跳,耳根发热!兔子,你说是喂你还是放了你?”兔子只顾埋头津津有味地吃草。
母亲叹了口气,从父亲的皮夹里抽出两块钱走了出去。
过一会儿,她回来了,如释重负地说:“我把两块钱丢在西边的大路口了。随便谁捡了去,就当赎这只兔子了,省得晚上睡觉也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