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听到他的话之后,用英语说了句“东方式思维”,然后严肃地回答:“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而放弃履行自己的责任。”
这番话颠覆了受中华传统熏陶的杨立对“施恩不图报”的理解,也让已经旅居德国近一年的他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所谓的“德意志智慧”,还有这个民族近似古板的严谨和固执。最后,他终于答应回到克里斯托,因为他明白自己实在辜负不起那份尊重。
感恩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
现代人对感恩的理解越来越深了,感恩节的设立就是一个明证。当然,人们的感恩情怀不是随着感恩节而来的,它是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感恩情怀,人类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1620年9月6日,一批英国清教徒难以忍受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号”木船驶往美洲。他们在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袭击下在大西洋上漂泊了65天,最后到达北美殖民地的普利茅斯。
当时正值冬季,气候严寒,田野寂寥。当地印第安人慷慨地拿出贮藏越冬的玉米和土豆,送去猎获的野鸭和火鸡。春天来了,印第安人教他们种植玉米和南瓜,饲养火鸡。白人移民和印第安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这年秋季玉米丰收,移民们举行了丰盛的感恩会,用烤火鸡和玉米糕点款待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则带着各种玉米制品、烤火鸡、南瓜馅饼以及玉米酒浆等参加晚会,人们欢唱歌舞,通宵达旦。
以后,在每年玉米收获后的月底,定居在这里的白人移民都要举行感恩会,家家烤火鸡,烹制玉米食品,款待印第安人。长此以往,这种感恩会就成为了一种惯例。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中国人虽然不过感恩节,但中国的古人们早就说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感恩。要对父母感恩,是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要对老师感恩,是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使我们不断成长;要对爱人感恩,是他们使我们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不过,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还人情账,而是博爱、善良与宽容,是对他人的感激与尊重,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能源源不断地滋润心田,懂得感恩,继而知恩图报,这既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也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大凡伟人、名人,都具有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感恩的朱德、朱自清,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我的母亲》和《背影》;对老师感恩的居里夫人,在颁奖会上用一束鲜花表达了感激之情;对士兵感恩的周恩来,在长征中为他抬担架的士兵去世后,他亲自抬棺送葬。
感恩既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生活智能。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爱因斯坦说:“请记住,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赖着别人的劳动,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正在领受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那样,我们就会变得冷漠,也不懂得去珍惜。
只有知道别人的恩情并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一天,他终于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这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这位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成功地为妇女做完了手术,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无意中,大夫发现这位妇女正是那年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一杯热牛奶的女子!大夫激动不已,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
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妇女在领取手术费用单时,却看到纸上只有7个大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什么是感恩?这就是感恩!感恩就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乡党等人常怀有感激之心、感谢之情、回报之举;同时,感恩也是对给予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环境富有一份热爱之情、爱护之心、保护之举。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需要一颗懂得感恩的平常心。感恩能让我们用平常心看待一切挫折和磨难,让自己很快找到心里的平衡点,随时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为什么有些富人天天生活在烦恼之中,而有些穷人却很快乐,就是因为后者不会抱怨命运,而是对生活中的一食一饮、一布一衣,都能心存感恩之情。此外,如果我们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就能改变我们的心情甚至是命运。
感恩是一种可贵的人性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这句话所表达的不是一种现状,而是一种追求。完全做得到的人并不多,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追求,因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宽阔的胸怀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循环。
有一年,一位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台湾南部极僻远的小城去行医,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地人,没有向他收取一文钱。
那山地人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3天的路,来到城里,把那一捆柴放在医生脚下。他不知道现代的生活里,几乎已经没有“烧柴”这个项目了,他的礼物和辛苦成了无用功。
但事实却不然,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徒劳的。那医生后来复述这个故事时总是说:
“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昂贵的礼物。”
“一捆柴,只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但由于感谢的至诚,便它成为记忆中不朽的财富。”
感恩是以一颗真挚的心回报曾经获得的爱,即使是一捆一文不值的干柴,因了一颗感恩的心,它就有了金子般的价值。
那个山地人或许一字不识,或许一穷二白,但他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身上,蕴藏着一种可贵的人性——知恩图报的朴素情感。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自小就沐浴着无数的人施予我们的恩泽:
母亲的乳汁,父亲的汗水换来的食物,兄弟姐妹的支持,名师的教诲,朋友的激励……
对于他们,我们有时完全忘了回报,忘了感恩。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20个小孩召唤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每人一条。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他们拿到了面包后,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琴,这位家境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那些抢到面包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的最小的一条面包,她还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琴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琳琴,赶快去!”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宁静、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世界永远是沉默的母亲,她只赐厚爱于懂得回报的孩子。
感恩就是积德
古语说:“马有垂缰之志,狗有湿草之恩。”而我们人类是远高于动物门类的生物,感恩之心理应有更高的层次和内涵。
人生在世不管你地位多高,权势多重,都应该通晓这样一个道理,即决不能忘乎所以,旁若无人。人们的生存基础之一是协作和帮衬,是仁爱之心凝聚着人心,如果有谁自以为有钱有权而蔑视这一规则,起码他算不上是一个君子。
在一个渔村里有个穷寡妇,靠补渔网谋生。有一段时间,天气不好,渔民不能出海,她就没有事可做,最后连面包都吃不上了。
她想了又想,决定向村里最富有的人家要点吃的。
“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您能赏赐我一块面包吗?”
“《塔木德》教导我们,说‘厌恶赠品的人才有可能长寿’,白拿别人的东西会减少寿命,也是一种罪过。神也不允许我这样做,我不能让你犯错,所以我不会施舍你任何东西。”富人说。
“那么,你可以借给我一些面包吗?”
“这也不行。所罗门王说过,借债的人极有可能成为债主的奴隶。我一直从外国人中挑选奴隶,不想让亚伯拉罕的后代成为奴隶,所以我也不能把面包借给你。”
寡妇仍不放弃最后的希望。“那么,您就忍心看着我在您面前饿死吗?恐怕神也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发生吧。”
富人缓缓地说道:“这种事情不会发生的。我将代替神来帮助你。你可以去捡那些无主的东西。我刚给所罗门王献过面粉,现在仓库是空的,但撒落在地板上的面粉是无主的,你可以将它收集起来。”
寡妇来到仓库,看见仓库的地板上真的有好多撒落的面粉。她把那些面粉带回家,烤了三个面包。
她正要吃第一个面包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可怜可怜我,给我点吃的吧。我住的村子被火包围着,我侥幸逃了出来,已经有好几天没吃饭了。”
寡妇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就给了他一个面包。看着那人消失在夜幕中,寡妇心想:自己的面包也是要来的,没想到还用它做了好事,真的感谢神的恩赐。正当她准备拿第二个面包时,门又被敲响了。
“好心的人,可怜可怜我吧,我快要饿死了。”
这个人告诉寡妇,强盗抢走了他所有的财产,还杀死了他的妻子、子女以及仆人,他已经一无所有,他是穿过沙漠才逃到这儿来的。
寡妇同情地把第二个面包给了他。这位男子拿了面包消失在暮色中。
她很高兴又做了一件善事,然后做了祷告,想吃最后一个面包。
这时刮起了大风,小屋的屋顶被风掀走了。不幸并没有终止,寡妇手里的最后一个面包也被大风刮往大海的方向。
大风整整刮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暴风雨总算停了,然而寡妇的最后一个面包也没了。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将前两个面包施舍给了最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第三个面包还会被风刮走呢?神不是照顾寡妇和孤儿的吗?要不就是风违背了神的意愿,故意来制造麻烦?
她决定向所罗门王状告风的这种恶行。她长途跋涉,走向耶路撒冷,来到了所罗门王的宫殿前。
“陛下,我是来告状的。”
“你要告谁呀?”
“我要告风。”
她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听完,所罗门王说:“原来是这样啊。你先在这儿住一段时间吧,一直到再起风的时候。家臣,给他安排一下她的衣食住行。”
寡妇出去以后,王宫里又进来了三个外国人。经过询问,所罗门王得知他们是阿拉伯的商人,装了一船的宝石、金银、香料等贵重物品来进行贸易,途中遇到了暴风雨,船在海上拼命地摇晃,船底还破了个大洞,水不断往里涌。他们大声地祈祷,请求神的帮助,但没有回音,最后猛然想起了以色列的神,就乞求以色列神灵的帮助,大声高喊:“要是我们得救的话,将把船上的所有金银财宝都献给以色列神。”
话音刚落,从空中飞来一个东西,将船底的漏洞堵上了,没过多久,暴风雨也停了。他们得救了。
“所以,为了实现我们许下的诺言,我们来到了耶路撒冷。我们不知道以色列之神在哪儿,不知道把金银财宝献到哪儿才好。”
阿拉伯商人向所罗门王说明了来意。
“那个从天空中飞来的东西是什么?”
“那是一个烤面包。我们把它也带来了。”
说着,一个商人从包里取出了一个小面包,呈送到所罗门王的面前。
所罗门王马上把那个寡妇叫了出来,问道:“你见过这个面包吗?”
寡妇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小面包,认出了它,这正是那个被风刮走的面包。
所罗门王作了裁决:“这些金银属于你了。这是神赏赐给你的,作为对借了你的面包的回报。风是受了神的派遣才这么做的,他并不是故意制造麻烦。”
同时,善良的寡妇还得到了她那块被风吹走的小面包。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常常施恩于人,与人为善,必会让自己也常得人之恩,常受人之善。“恩”与“善”在人与人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先主动付出,而后才能得到,而付出愈多、得之愈厚,付出愈众、得之愈广。这便是“广结善缘”的益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