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贫困山区的一个女孩。她有幸考上重点大学。不幸的是父亲在她进校不久,遇上车祸身亡,家中无力供她上学。在她准备退学回家时,社会送来了关怀,老师和同学也慷慨捐款捐物。她将大家的赠物,舍不得使用,藏在箱子里。每天打开箱子看看这些赠物,就想到自己周围有那么多的关怀、爱心,她的心中就不由产生出一种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又驱使她去战胜困难,顽强拼搏。这个在物质上贫困的女孩,却变成一个精神的富有者。她心怀感恩,终于读完了大学,还以优异的成绩留学美国。她说:“大家给我的一切,是我的精神财富,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要努力学好本领,回报祖国,回报父老乡亲。”人有了感恩之情,就像这位女孩,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纯净的光芒。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就连自己的敌人,也不忘感恩。因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变得机智勇敢、豁达大度的,不是优裕和顺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于死地的打击、挫折和对立面。挪威著名的剧作家亨利·易卜生把自己的对立面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画像放在桌子上,一边写作,一边看着画像,从而激励自己。易卜生说:“他是我的死对头,但我不去伤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让他看着我写作。”据说,易卜生在“对立面”目光的关注下,完成了《培尔·金特》、《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世界戏剧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人有了不忘感恩之心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说它是滋润生命的营养素,一点也不过分。
因为感恩,生活才变得如此可爱
每个人从小到大,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育我们,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的服务,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会发愤图强,追求成功。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在一个“与成功者对话”的论坛上,一位听众请教台上的企业家:“您觉得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地方?”企业家没有讲一番大道理,而是告诉在座的各位:“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对人对事对物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你一定会成功。”这段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我们知道很多经典的书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它们都告诉你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可是很少有人一语道破,成功的秘诀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别人的帮助。
有一则关于感恩的寓言故事:
一只松鼠在河边喝水,不小心滑到河里,在河边挣扎、大声呼救。这时正好猴子到河边喝水,看见松鼠在挣扎求生,就捡起一根树枝,丢给松鼠,松鼠就这样得救了。
猴子早就忘了这件事,但松鼠心存感激,一直想要报答猴子,于是就在猴子家的附近做窝。
有一天,猴子站在树枝上休息,被一个猎人发现了,猎人用猎枪瞄准猴子。
看见这种情形,松鼠飞快地扑到猎人的脸上,在他的脸上狠狠咬了一口,猎人突然遭遇一惊一疼,子弹也不知打到哪去了。
猴子看到松鼠不顾自己的安危适时搭救,非常感激,就对松鼠道谢。
松鼠说:“要不是你在河边救了我,我早就被河水淹死了。我感谢你还来不及呢!”
又有一天,猴子在菜园里觅食,不小心被主人诱捕到了屋里。
猴子的遭遇又被松鼠看见了,它召来同伴咬断了门闩,再次解救了猴子。
猴子这次带来松果向松鼠道谢,说:“你救了我的命,我真不知道怎么谢您呢!”
猴子到处宣扬松鼠的好心,此后,动物世界里相互帮助和感谢的氛围热烈了起来。
其实,人们编造这些寓言的目的,也正是希望让人类社会醒悟感恩的必要性。人类一旦知道了感恩,他的生活远比动物世界要文明,要和谐和可爱。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功人士提醒我们,不知感恩可能使我们无法享受既有的事物。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感觉到我们的财富。
对自己没有感觉,我们怎么会为它而感激?不知感恩,使我们无法得到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你比较喜欢把东西给哪种人——不肯承认你给了他东西的人,还是表达了由衷感谢之心的人?老天爷的反应也无二致。
不知感恩妨碍我们成功——越不知感恩,妨碍越大。
感恩心是一种良心
感恩心是一种良心,确切地说,只有良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心。“黑心”、“恶心”只能算作是兽心。因此,也可以说感恩心是人心,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感恩的人,很少有良知。没有良心与良知的人,怎能谈得上爱他人呢?没有爱的人,怎能担当起社会赋予他的大任?还有什么人生事业可言?有良心,才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只有乐于关心他人之人,才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俗话说:“百行之首,以孝为先。”这是有良心的人最该记住的恩情。身为人子要懂得“孝道”。要回报父母之恩,是他们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所以现在的我们要学会如何去孝顺和感恩。当你能健康成长到现在时,你是否知道,从母亲十月怀胎,到父母的细心呵护着我们长大的那份辛苦?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虽然父母并不要我们的回报,只想我们过得好,但你是否能体会一下他们的苦心呢?
曾在报纸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件普通而又耐人寻味的事:夏天母亲曾一再要求买风扇,冬天买电毯,两次简简单单的要求,她的儿子都置之不理。而自己呢,又买空调、又买电暖炉,难为母亲艰难地熬过夏天和冬天。到了老母亲送葬的那天,他儿子说:“我现在为你买了风扇、电毯,还有很多家用电器,也算了却你的心事了。”他以为这就是孝顺。如果真的懂得孝道、懂得感恩的话,孝顺是在生前而不是死后,死后的孝顺很大程度上只是空话。只要在父母生前,作为儿女的我们多帮他们做事,为他们分担,多去为他们着想,多点关心他们的起居生活,这已足矣。古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两者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做儿女的现在不孝顺父母,更待何时?千万不要等到父母已无法再享受我们的孝心时,才追悔莫及。
爱父母、爱他人,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可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每个善良的人犹如一棵树,既能洁净空气,又能供人凉爽,还能给世界以美丽。倘若每个人都像一棵善良之树,那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爱的森林,我们大家就会共同拥有爱的绿阴。当一个人最困难的时候,你帮了他一把,他会终生难忘,同时你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内心也会感到欣慰。
善良虽然不求回报,但必有回报。因为你善良,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纯净的,这就是回报;因为你善良,你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就是回报;因为你善良,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就是回报;因为你善良,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平静的,这也是回报。所以,“一个播种善良种子的人,他一定会获得爱的果实”。
与人为善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心他人,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隐私,不在背后议论他人;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善于和那些与自己兴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认别人的价值,负起该负的责任……让我们学会善待他人吧!用理性、善意去面对现实生活。老子说得好:“上善若水”。与人为善跟水一样精深博大,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深夜,一个小偷到一个老和尚寝室偷东西。禅师看见了,他怕惊动小偷,就一直站在门口等待,并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出来遇到老和尚,正感到错愕时,老和尚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啊!天气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地低着头溜走了。老和尚看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黑暗的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在老和尚的眼中,小偷如被乌云遮住的明月。因为月亮光明、温柔,自古都被用以比喻一个人自我清净的心性、本性。而小偷是被欲望所蒙蔽的人,一个人不能看见光明是多么遗憾的事。第二天,在温暖阳光的抚触下,禅师睁开眼睛,看到他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已被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了门口。他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是什么使偷东西的人感到惭愧、悔悟呢?是善良这种伟大人格的馨香,使偷窃者受到一种崇高人格的映照而恢复了光明的本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使人感到很无奈的事,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恶意的、真正对不起我们的人,如果不学会宽容,你就会把自己陷入到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永无解脱之期。相反,面对他人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这就是宽容,是善待他人;在生活中能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不去苛求任何人,也是一种宽容、一种善待。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
所谓的感恩心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与人向善,谦谦和蔼的态度,感恩心或感恩行动虽然不一定能为你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一定能给你好的人缘,让你成为受欢迎的人。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时常拥有感恩之情,我们便会时刻有报恩之心。有了报恩之心,我们就拥有了友情的天地,我们的良心才有了归宿,才有了问心无愧的坦荡。
感恩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力
2006年夏天,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从波恩港出发,沿着莱茵河开始了他的自行车旅行。
一天,当他来到莱茵河沿岸的一座小镇投宿时,却被几名身着制服的警察拦住。德国国内的治安相当不错,几名警察对他也很客气,在仔细询问了他从哪里来之后,彬彬有礼地把他请到了警局。
不明就里的杨立非常紧张地向警察询问缘由,可是对方对情况也并不清楚,说是受一个叫做克里斯托的小镇之托来寻找他。
来到警局不久,杨立就接到从克里斯托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小镇镇长掩饰不住欣喜地告诉他,要他回克里斯托小镇领取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这是小镇历来对拾金不昧者的奖励。
原来,两天前杨立路过克里斯托的时候,将捡到的一个装有几千元欧元现金和几张信用卡的皮夹送到了市政厅,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悄悄离开了。这次镇长希望他回去,他当然是想都没想就推辞了。镇长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施恩不图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自己如果接受那笔奖金和荣誉,反倒显得动机不纯。
镇长想了想,问杨立:“你知道我们是怎样找到你的吗?”
杨立说不知道。镇长告诉他,在他离开后,镇上的人们立即开始打探这个善良的东方青年的下落。由于杨立在镇上只是稍作停留,镇上的人也只是听说他在沿莱茵河旅行,连具体的方向都不清楚。小镇的警局只好把对杨立相貌的拼图电传给上下游两岸的十多个城镇的警局,发动了百余名警力,这才把他找到。
听到两天来克里斯托小镇如此劳师动众地寻找自己,杨立很是感动,也很不理解:既然自己都已经离开,还有必要如此大费周折吗?如果不找的话,岂不是替失主省下了这笔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