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太武帝拓跋焘很赏识崔浩,聘他为顾问,并鼓励他集思广益,敢于进谏。在一次数百人参加的酒宴上,太武帝指着旁边的崔浩,发自内心地表扬道:“你们看这个人纤瘦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但他胸中所怀的却远远超过甲兵之勇。朕开始时虽有征讨之意,但思虑犹豫不能决断,前后克敌获捷,都是这个人引导我至今天这一步。”语中不无诚意。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聪明的领导者在表扬下属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真诚。太武帝对崔浩的表扬没有半点虚伪,他平时就非常赏识崔浩,坦诚之情处处可见。
(3)批评的技巧
上下级交谈中,有表扬就有批评。批评的作用是为了限制、制止和纠正下级的某些不正确行为。下级不仅需要表扬,同样也需要批评,当然这里不是指那种冷酷无情的打击。在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者不愿甚至不敢对他人提出批评,下级工作做得不好,宁可派人另做,也不愿指出他的不足;犯了错误,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装作没看见。其实,这种怕因批评而得罪人的想法实在是不明智的。得罪人的批评有时并不在于批评本身,而在于批评的原则与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外国有句谚语:“关键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
运用得当,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激励下级的一种方法。批评是为了改变你的下属,而且要求不引起他的反感,这确实需要每一位领导者掌握一些批评的语言艺术。
①从赞扬和真诚的欣赏开始
正如理发师总是先给顾客抹上皂泡,然后再为他刮胡子一样,批评只有被对方内心接受,方才有效。你的下级明知批评有理,却时时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推托或口是心非,为什么不在批评之前给他抹上“皂泡”呢?任何一个下级都不会只有短处、错误而没有长处、成绩,那么何不先表扬后批评呢?这时,被批评者会觉得领导的批评是善意的,对问题的分析是全面的,而且不会有一种委屈感,更不会对你抱怨。卡内基在他的一本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领导者在说话中先称赞后批评的有效性。
在卡尔文·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卡内基的一个朋友在一个周末去白宫做客,不知不觉中,他踱入了总统的私人办公室。柯立芝正对一位女秘书说:“你今早穿的衣服极好看,你是一个很有魅力的青年女子。”这恐怕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给予一位秘书最热情的称赞了。这很不寻常,完全出于女秘书之意外,她红着脸,不知所措。
总统接着说:“好啦,别愣在那儿,我这样说只是为了使你高兴,从现在起,希望你对标点符号再稍微注意点。”
他的方法似乎太直接,但其中所含的心理学原理却是极高明的。
在批评你的下级和他人之前,先来一点儿表扬,不但会使谈话顺利得多,而且也会使被批评者更加乐于接受。
②保全下级的脸面
一般情况下,在你与下属的谈话中,他对自己的名誉很敏感。作为领导者,当你希望改变自己下级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保全他的脸面,这也同样会给你带来巨大收益,既达到批评目的,又不为此招致任何怨恨。“人要脸,树要皮”,敏感的下属对直截了当的批评深恶痛绝,如果领导者在谈话中能巧妙含蓄地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错误,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中午,查尔斯·施瓦布路过他的一个炼钢车间,发现有几个工人在抽烟,而就在他们的头上,挂着一块写有“禁止吸烟”字样的牌子,这位老板怎么教训他的伙计们呢?痛斥一顿吗?拍着牌子说“你们不识字吗”?不,都不是。老板深谙批评之道,他走到这些人跟前,递给每人一支雪茄,说:“年轻人,如果你们愿意到别处去吸烟,我将非常感谢。”胆战心惊的工人们心里松了口气。老板知道他们坏了规矩,但他却什么也没有说,相反送给每人一支雪茄,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也保住了面子,也因此而更加敬重自己的上司。这样的头儿谁会不喜欢呢?
③使其能够理解
有时你的下级所犯的错误实在是令人忍无可忍,愤怒的火山再也压抑不住。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给他们一个教训,不妨爆发一次,特别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然,此时你必须确认自己是正确的,而且不能过于苛刻,这电闪雷鸣的一击将给你的部下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树立领导者的权威。当然,此时受到批评的这名下属成了牺牲品,他可能会对自己的领导充满不满甚至抱怨、痛恨。故此,事情过去以后一定不要忘记给予补偿,将这个小小的污点轻巧地除去。
史载古代伊利亚特王国有一名将领叫做琼尼斯,这位将军治军甚严,甚至可以说是百般挑剔。某日他巡视军营,发现一名下级军官军容不整。他立即召集手下全体军官,当着大伙的面给予一顿痛斥,声色俱厉,全军上下为之肃然,被批评者也自觉无地自容。然而两天以后,此人被召到将军的办公室,琼尼斯对他笑脸相迎,温言抚慰,自我检讨自己当日过于严厉,这名下级军官当时就改变了自己对长官深恶痛绝的看法,表示坚决效忠上司。
这位古代将军的批评术的确不凡,通过公开批评的“雷霆一击”,不仅整肃了军纪,而且在部下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严形象;此后又在暗中以单个召见道歉的办法,化去了被批评者对自己的怨恨,这可以叫做“阴转晴”。
总之,不同的人由于经历、知识、性格等不同,批评和接受批评的能力和方式都有很大差别,领导者在与下级谈话中,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下级的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
④从表扬入手
美国著名企业家玫林·凯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写道:“不要只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策略’——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我们知道,批评只有被对方从内心上接受才能生效。这就意味着,批评虽然有道理,但不等于被对方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接受批评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伤害自己的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前要帮助他消除这个顾虑,这样才能把批评听得进去。打消顾虑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扬、后批评,亦即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批评。
在“三明治策略”中,表扬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它只是为批评做铺垫而已,批评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不能把它过分美化。否则,物极必反,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从表扬入手,就好像动手术前给病人打麻醉剂一样,让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康复。因此,领导者在批评别人时,也不妨给“病人”打一针“麻醉剂”——使用“三明治策略”。
2.处世技巧
怎样管人是每个管理者每天都要碰到,而且想躲都躲不开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得好与坏,便称为处世的技巧。
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就如同一个大家庭,管理者就是这个家的家长。在这个家庭里,有的人喜欢媚上,有的人自视清高,有的人潇洒,有的人神痴,虽然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而怎样去竞争,怎样去选择,怎样使这个大家庭中的人们充满人情味,变得和谐起来,作为管理者不能不研究处世技巧。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管人处世,学问多多,一个人在人世间能否立得住,站得直,要从多方面去修炼。“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无事时,常照管此心,兢兢然若有事;有事时,却放下此心,坦坦然若无事;无事如有事,提防才可弥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镇定方可消局中之危”。
管人之道,在于把握分寸。害宜避,而有不能避之害;利可趋,而有不能趋之利。凡事不可不求,而又不可强求。“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命若蹭蹬,走来走去,步步踏空。”用人要会识人,“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凡事关系人一生名誉,纵然确见实闻,不可著口;凡有伤自己敦厚的话,即使喝酒闲谈,也要谨慎勿言。
事业没有一帆风顺的,管人不能全凭自己的意愿。“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管人处世,“先去私心,而后可以诏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听人言”;“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1)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
诚实是立身之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以一颗诚实的心去对待。
管人当然也不能例外。
在管人的时候,诚实守信要胜过任何甜言蜜语和任何空头的诺言。把你的事业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之上,你最终会取得成功。
“真理、正直、公平和高贵是永远分不开的”,一个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给他的儿子写信说,“谎言来自卑鄙、虚荣、懦弱和道德的败坏。谎言最终会被揭穿,说谎者令人鄙视。没有正直、公平和高尚,就没有人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说谎的人迟早会被发现,甚至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快。你真正的品格一定会为人所知晓,一定会受到公正的评价。”管人者只有具备了诚实品格,才能赢得下属的信赖。
如果一个管理者一开始就有坚定的意志,保证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完全真实的,他的每一个诺言都要兑现;如果他把自己的声誉看作无价之宝,觉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注视着他,他不能说一丝一毫的谎话,那么,他最终会获得无上的声誉,获得所有人的信任,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2)真心待人是管人之道
将心比心,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别人也就会用相应的态度来对待你。你用什么样的努力来做事,也就会有相应的结果来回报你。在做事情的时候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待人的时候用真诚的心来付出,别人才会愿意与你共事,才会甘愿接受你的管理。
作为管理者,你不妨想想:你平常最习惯面带着什么样的表情?
是尖酸刻薄、怒气冲冲还是蔑视一切?是冷漠淡然还是不耐烦?是粗暴还是贪得无厌?在与自己的下级和同事相处时,是反复无常还是略带忧郁?或者,你总是面带微笑地关照和维护他人?其他人是以笑脸迎接你呢,还是一见你就回避而惟恐不及?如果有人一见你就浑身不自在,那你就绝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3)要常怀父母心
中国古代有一副从政对联。上联是:眼前百姓即儿孙,莫为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下联是: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还尽些父母恩情。对联的意思是:做官的人要视百姓为子女,不要认为百姓可欺侮,要为自己的后代积德;百姓称官为父母官,不要认为官好做,应尽到视民如子的责任。
上司与下属相处应常怀父母心,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依存,互相帮助,而不应像竞争对手或仇人一样互相拆台,互相排斥,互相防卫,互相恨怨。在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中,领导是占主导地位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深深感受到: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有句格言说:“居官廉,人以为百姓受福;居官浊,人以为百姓受害。”因此,领导对下属的关心和帮助,会对下属产生无比的能量,会极大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