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难做的工作是管人。人是有思想的、有性格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人难称百人心。
怎样管人最好,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管人无定法。很多仁人志士也曾潜心于管人研究,其结果也只不过各执一词: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主张行仁政;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主张严刑峻法;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事实上,不但诸子百家的说法不能统一,而且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达到管人的完美境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之道,常常是无法言传的。
管人没有什么大法,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理与绝招,真正适用的,都是一些因人而异的小技巧。同样一句话,有的人说出来让人听了舒服、顺畅,感觉如吃蜜糖一样;而有的人说出来让人觉得像吃了一口干青杏一样,又苦、又涩、又酸。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办起来游刃有余,有的人却觉得千难万难。这些情况的根由,除了个人的特殊社会关系之外,主要的就是一个技巧问题。因此,管人要讲究技巧。
管人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他的仪表、言行无不蕴藏着技巧。
1.说话的技巧
管人要讲究技巧,其中最大的技巧就是说话的技巧。管人者可以靠说话树威,可以靠说话立信,可以靠说话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因此,善于管人的人都是妙语连珠的说话高手。
(1)称呼他人的技巧
管理者在管人时称呼别人必不可少。“良言一句三冬暖”,称呼就像是进入沟通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协调成功。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造成交往受阻乃至中断。因此,作为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企业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有所发展,都需掌握称呼别人的艺术。
其实,称呼别人并没有什么统一和固定的模式。称呼人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他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亲善,这就使彼此间的沟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具体称呼他人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①尊重他人,善意称谓
管理者称呼他人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人要尊重,要抱有一种善意。
不管双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和地位,即使双方感情并不怎么好,关系并不十分融洽,在称谓上也要尊重,这是一条基本原则。这里面当然有一点应当注意:许多称谓是具有双重性的,比如“小胖”、“老蔫”等,既可以是一种爱称,又有调侃、轻蔑的成分,如何称谓,要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称谓不当,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在职场上多以职务相称,如张科长、王秘书、李助理等等;私下则可称之为老张、小王或小李,似让人更感到亲切些。
②符合特点,不卑不亢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特点。对年长者的称呼要借助欢乐的声调、热情的笑容和谦恭的体态等表示你尊重的情感;对同辈则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对他的喜爱和关心的态度;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
③符合习惯,有礼有序
如果在同一场合有很多人,就应按一定顺序打招呼。如群体中有长辈、年轻人或异性,打招呼的顺序应是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陌生人后熟识人为宜。称呼是否得体,能反映出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能充分体现出管理者的社交能力和管人技巧。如果称呼他人的顺序颠倒混乱,被称呼的人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此外,还应注意尊重女性。在与同一年龄、身份的人打招呼时,应先称呼女性,这会给众人留下你有较高修养的印象。
例如,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体现出了总理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除此之外,称呼他人还要考虑到社会习惯、地方习俗等具体语言环境,如果冒冒失失忽略了这些,同样会给沟通带来不便。
④称呼职务,满足他人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有一定职务的人,把别人称呼他的职务看作是尊重的表示。例如,在一次职场应酬会上,一位朋友遇到一位姓刘的人,听说他最近被提升为主任,便主动跟他打招呼:“刘主任,很高兴能认识您。”对方听了显得格外高兴,虽然平时他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健谈,很快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当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访问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自己怎么被称呼。他答道:“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确的回答。
总之,准确恰当地称呼他人,做到谦和礼貌、不卑不亢,你就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使对方乐于与你沟通。
(2)表扬的技巧
从传统习惯来看,过去的一些上司,尽管明知下属有成绩和优点,却很少表扬,他们认为表扬有害无利,却相信处罚和责骂。其实,表扬不但能使上下级谈话时的气氛更加活跃,沟通领导者与下级的感情和关系,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下级在荣誉和成就方面的欲望,以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表扬是一门艺术,也需要技巧。
①表扬要具体,切忌含糊其辞
表扬本来是激发热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时运用不妥则使下级反感。因此,领导者在谈话中表扬下级时应斟酌词句,要明确具体。
比如,有些领导者赞扬下级时使用这样含糊的评价:“你是一名优秀工人”,“你工作得很好”……其实,以这种方式表扬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们没有明确赞扬的原因。有时部下甚至因此而产生误解、混乱和窘迫,乃至关系恶化。一般认为,用语越是具体,表扬的有效性就越高,因为下级会因此而认为上级对他的长处和成就非常了解和尊重。
②表扬应抓住时机
与下级的谈话中能把握住有利时机去表扬对方,其效果可能是事半功倍,而失掉有利时机,其效果则可能是事倍功半。一般说来,当部下开始办某件有意义的事情时,就应予以表扬,这是一种鼓励;在这种行为的进行过程中,领导者也应该抓紧时机再次表扬,最好选在他刚刚取得一点成就的时候约谈一次,这样有助于您的下级趁热打铁,再接再厉。另外,请不要忘记,当他的工作告一段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下级期望得到您的总结性的公开表扬。当然,在与下级交谈中,表扬也是有“度”的,适度表扬将会使您的下级心情舒畅,反之,则可能使他感到难堪、反感。因此,领导在讲话中必须从内容、方式等诸方面把握好这个“度”。在上下级的语言艺术中,表扬总是“点石成金”之术,但它仍需根据不同情况巧妙运用,只有恰当适宜的表扬,才能在交谈中架起“心桥”,使上下级关系更加和谐。
③表扬要实事求是
领导对下属的表扬是对其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对于激励下属、树立领导威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调节上下级关系的“润滑剂”,但要收其灵验之效,领导首先要明辨是非,善别良莠,将自己的表扬建立在事实根据的基础上。这样,“铁证”如山,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觉效仿,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关系保持和谐、团结,“包青天”的形象才能悄然而立。
对于一位领导来说,要做到实事求是、以功行赏,首先必须掌握公正这一原则。不管是谁,只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甚至仅仅提供了一条有创意的思路,都应该受到表扬。相反,即使是皇亲国戚,也无功不行赏。也就是说,领导一定要坚持表扬的无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表扬的效力。
④表扬要放下架子
放下“架子”表扬下属可以用谦虚、真诚的姿态来表现。秦穆公得知百里奚是个人才,就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的囚牢里赎出来。此时的百里奚已是年逾七十的长者。当人把他带到秦穆公面前时,秦穆公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尊之以上座,并向他求教治国之策。百里奚对秦穆公的行为感到受宠若惊,推辞道:“下臣乃亡国之臣,还有什么值得您垂问的。”缺乏信心的百里奚语气里透着伤感和自卑。秦穆公恳切地说:“虞君不信用您,所以才招致亡国之祸。这并不是您的罪过呀!”秦穆公通过剖析虞君之过巧妙地表扬了百里奚的政治才能,鼓励了他的信心,而秦穆公诚恳、谦虚的求教态度,更是对百里奚治国之才干的无声表扬。真挚的表扬使百里奚鼓起了信心,大为感动,与秦穆公连续三天交谈了自己的治国施政主张。
领导放下架子,还可以把自己置于次要的位置,突出自己的下属,表达自己对下属的表扬之情。陈(毅)、粟(裕)大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了张灵甫的王牌师后,名声大振,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一次,毛泽东见到粟裕时,幽默地说:“孟良崮战役打得好,打得很突然,有两个人没想到,你猜猜是谁?”粟裕先猜了一个说:“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说:“对,另一个是谁?”粟裕又猜了何应钦、张灵甫,毛泽东说不对。粟裕猜了半天却没猜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毛泽东望着他大惑不解的样子,爽笑道:“另一个人就是我。”毛泽东先是作为上级领导,对陈、粟的孟良崮之役做了一般性评价,然后话锋一转,用巧妙的问话和回答,突出强调了陈、粟战略战术的高妙之处。犹如面对摄像机,毛泽东巧妙地把自己的下属推到镜头的中心位置,而自己则留在角落里鼓掌,这既表现了他对陈、粟战绩的高度评价,更使人体会到毛泽东同下属之间随和、融洽的关系。在这里,他把自己摆在相对于下属的次要位置,使自己的表扬实实在在,发自肺腑,哪位部下能不为之动容?“架子”在这里也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⑤表扬要有实际行动
有的领导不能说口才不好,也不能说没有表扬下属,但并不能把部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许多领导都犯有类似的错误,就是把口头表扬作为经常的廉价奖赏,不冷不暖地随便抛给下属。在很多下属看来,这样的表扬无异于哄小孩,有和没有一个样。正如有人评价自己的领导说:“光说人话,不办人事。”
由此看来,领导对下属的长处和优点表示赏识和肯定,仅凭几句表扬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实际行动,也就是要求领导关心和体贴下属,让人觉得他在充分地表达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
口头表扬必不可少,但如果仅仅限于口头,则下属就会怀疑领导表扬的诚意和价值,而一丝一毫的关心与体贴的实际行动则是最朴素、最实在、最真诚、最珍贵的表扬和肯定。领导赞美的一句话可能两三天就忘了,但领导为表扬和肯定而做的一件事却往往使人铭记于心,乃至终生难忘。
⑥表扬要真诚
有的领导在表扬下属时,只想着树立自己个人的威信,收买人心,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欣赏的诚意,这样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使下属满意。领导表扬下属,必须首先自己表示欣赏和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