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够做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什么样的领导素质?无论答案有多么不同,有一点是肯定的:管理好自己的下属,让手下这帮人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领导者要善于运用有效的管人方法,学习和探索管人的高招,让下属能为所用、甘为所用。
1.要想事有所成先要建立规矩
领导者建立威权,仅仅依靠表面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上下关系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其中让下属通晓职分、各自守责办事即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
秦始皇嬴政在君臣关系上表现出了由他而始的传统智慧,这种智慧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君执圆,臣处方。”在君臣关系上,君主遵循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自然而然运转,甚至何时日月星辰、何时雷电风云都由君主一手掌握,意即他执掌全国号令,将号令当作生命;臣下要像万物期承阳光雨露那样按时令节气自然生长发育,臣下还要端平正直,执行号令,雷厉风行。按照他的理论,只有君臣上下各安执分,各守本职,官僚机器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君王才能有序地治理国家,使国家昌盛。否则,职分颠倒,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就会乾坤颠倒,导致混乱局面出现。这种理论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平常,甚或是陈旧的,说得好听点是质朴的,然而能最初认识到并加以总结,却殊非人杰莫为。
嬴政让君臣通晓职分的内容包括:君主设立官职要公正无私,不让有罪的臣子有隐私蒙蔽其上,不把自己的子孙安排在高位而让坦荡正直的臣下担负重任。平心而论,这三个主要方面,即在当今社会真正做到也是很难的。
关于设立官职公正无私———在这一点上嬴政决不含糊。在他一统天下之时,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智谋,嬴政在使用人才上做到了量才而用。如任李斯为客卿,拜尉缭为都尉等,让他们到国家的核心权力机构中来,参与战争的重大决策。而对身边那帮亲近的臣子,虽然君臣关系亲密,却没有因私而得到重用。可见嬴政统治时期,在设立官职任用官员上十分公正。
及至一统天下之后,国家的核心权力机构仍在由嬴政领导的一批有才之士的手中控制,如宰相王绾、李斯等,均为才华卓著之士。这也表明了作为一国之主的嬴政在设立官职上的公正和无私。设立官职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就能保证国家机器的廉洁与高效运转,就能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政治集团,从秦一统天下后的情况看,的确如此。
关于防止罪臣蒙蔽皇帝———在这方面,可以说始皇嬴政做到了对贤臣用人不疑,但他也从不轻易信任一臣子,因为他接受了荀子“人性恶”的学说。嬴政在巡游时曾公开宣称:“禁止建溢,男女洁诚。”即对于纵欲放荡的行为只有采取严厉禁止的办法,才能保证人的纯洁和真诚,只有通过刑罚才能改变人的恶性。这种特论顺理成章地导致了嬴政“以吏为师”思想的产生。在这种思想促动下,他在行政上“专任狱吏”。在他统治时期,“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不难想见,博士诸大臣都得不到信任,惟独狱吏受到特别的倚重,这表明嬴政在君臣的相互信赖上持慎重态度,他决不会让罪臣蒙蔽自己。
《六韬》第一篇韬文中说:“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意即人君钓得天下,有三种权衡操在手中:倘若以厚禄等礼贤士,就操有使贤士尽之智能的权衡;以重赏鼓励士兵,就操有使士兵趋难赴死的权衡;以高爵授予臣僚,就操有使臣僚尽忠执守的权衡。从统一后政治管理的情况看,秦皇嬴政就操有这样的权衡:他一方面对贤才委以重职,授予高爵,另一方面又严格地控制他们,决不让他们蒙蔽皇帝,犯上作乱。有了这样清醒的政治头脑,在他的统治下,秦廷上下的确没有人敢擅越职权,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当然,也更没有人敢按独立意志和人格、兴趣及愿望去行动。
始皇嬴政通晓职分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他与以往和后世的君王不同,即从不把子孙安排在高位。关于他的这一品质,清末民初的思想家章太炎早就给出过肯定,说:“秦皇负康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后宫之属,椒房之努,未有一人得自遂者。”他称赞嬴政的平政之举,虽面南称帝,决策天下大事,但子弟却是平民。章太炎特别赞颂嬴政的这种“廉政”精神,又说:“秦皇以贿其公子测室,高于世主。”认为嬴政把太子以下的皇子们放在与普通平民相等的位置上,这点比历代君主都要崇高。
始皇嬴政深悉君臣之道,身在帝位,便谋帝政,仅在这一点上就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帝王。《孟子·梁惠王下》引《书经》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此话是说,上天降生了一般的百姓,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和师傅,这些君主人师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管理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无罪,都由君主负责任,天下谁敢超越本分而胡作非为呢?秦皇嬴政便是如此来约束下臣,天下之事都由他来决断,决不允许任何官僚超出本分而胡作非为。这一方面他的作为又与儒家思想相合,对于他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当然大有好处。
《书经·大禹谟》中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即一个人应该精诚地恪守专一,诚信地保持中道。作为帝王,当然应该恪守作为帝王的游戏规则,没规矩哪能成方圆?有鉴于此,秦皇嬴政在帝位上始终恪尽职守,从不越轨。他认为,立国之本,在于天下人包括他都能恪尽职守。只有天下人都能恪尽职守,一个君主才能治好国家、成就大事。作为君主是如此,作为平民百姓亦是如此。古代史官周任有言:“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这里说的还是传统道德,就是说为官为民者都应该恪守本分,对于自己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去勉强,要安于本职工作,切勿越轨。
始皇嬴政要求下臣行事要通晓职分,这话说来简单,行起来却相当困难。现实中人几乎都无法逃出世俗名利的诱惑,也许惟有严以自律方能做到这一点。《论语·雍也》篇中有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像颜回这样以苦为乐、淡泊名利的人自然为世罕见,原因在于“人非圣贤”,圣贤少,常人多。古往今来,渺渺尘世中,更多的人无不追名逐利,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因为人的本性都渴望舒适和安乐,追求名利与权势。然而问题恰恰在于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知己知彼,不能从自身所处环境出发,明智地、客观地衡量他的能量,他们要么是脱离客观实际好高骛远,一心追求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终极目标;要么是志大根老,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这般,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只能最终功败垂成,令人扼腕。
秦朝以后,后世的文人学士恰好在这一点上容易“走火入魔”,诗人李白一生向往着能“甲管晏之才,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然而终之一生都是“身世飘零酒一杯”,无法施展抱负,最后只得长叹“大道如青天,我辈独不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按理说是该理智些,哪知他自以为“许身一何尽,窃比稷与契”,无奈一生穷愁潦倒,颠沛流离,最后在湘江的一叶孤舟中贫病而死,他的一生何曾与“安邦定国”之志有缘?慷慨放达的至性文豪苏轼,亦对“建功立业”这四个大字感慨良多,但一生屡遭贬黜,在回首平生之时,也止不住地哀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一代英才在回首平生之时,只剩三个贬居之地。那种“委经纶于一梦”的苍凉感慨,正是他们心高气傲、不肯安守本职的结局。总之一句话,他们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物。
始皇嬴政要求人臣通晓职分,在于教育他们安分守己,不做无谓的事。在封建专制社会如人的职分变动的机遇极少,自以为有才未必有才,想当官做不成官,不想升迁偏偏升迁的事是正常存在。官少而民多,僧多而粥少,处在这种专制体制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论古与今,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一部分要靠努力,更重要的是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由于人生难称己意者多,就连孔子也发出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的感叹。孔子当然并非宿命论者,他的这一感叹是在告诉世人:人世间各有职分,安贫乐道才不至于使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嬴政注重人的职分的确立,为此他在朝中明确立下了君臣之规,而且严格要求君守君道,臣守臣道。这既打碎了许多不安分守己之人的白日美梦,削弱了社会上的许多不安定因素,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更为后代君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封建君臣的社会活动规则。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秦王朝的大一统帝国,就是在严格的运行规则中创建并不断加强。就成功的君臣之道来说,嬴政可谓历代君主之第一人。
2.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权力为自己造威
权力是领导者最方便、最有力的资源,管理下属、驾驭局面首先要使手中的权力得到高效的利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后人虽对其褒贬不一,但她在位期间建立的成绩也是不能抹杀的。同时,能在一个夫权、父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成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武则天自有其超人之处,其有一条就是利用已掌握的权力为自己造威,再用这不断扩大的威望争取更大的权力,这在她以皇后的地位争取皇位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武则天虽为皇后,实际上已取代高宗掌握了大权,她的亲党也都随之升迁。龙朔二年(662年)八月,以许敬宗为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知西台事。次年正月,以李义府为右相,仍知选事。这两个武则天的膀臂,都升为宰相。武则天势力日大,渐不把形同傀儡的皇帝看在眼里,作威作福起来。
武则天的权势不仅显露在她那威严骄横的神情上,在她的亲党身上也不无反映。比如那个李义府,他仗着是武则天的亲党,又掌管着选官之权,专以卖官为事。他的儿子女婿也横行不法,民怨很大。高宗得知,便将李义府召来,语气温和地对他说:“卿的儿子女婿很不谨慎,多有不法之事,我尚可为卿掩饰,卿应该注意一些才是。”高宗万万没想到,他这番本不严厉的话却使李义府勃然变色,质问道:“谁告诉陛下的?”高宗心中一颤:这难道是一个臣子在对皇上讲话吗?他强压着怒气,说:“是我这样说的,何必寻根问底呢?”李义府根本不正视自己的罪过,迈着舒缓的步子走了。望着李义府的背影,傀儡皇帝很是不悦,但他已经失去了皇帝的权威,他无可奈何。只是在后来,李义府与望气者杜元纪微服出城,候望气色,高宗才以“阴有异图”给李义府定了个罪名,命李绩加以审讯,将他革职除名。
李义府的革职显然是会引起武则天的不满的。但因李义府其罪已彰,不便为其辩解,只好听之任之。不过,武则天对高宗更加强了控制,高宗有什么行动往往都要受制于武后,他已经不啻于武则天手上的一个玩偶了。高宗意识到自己处境的不妙和可悲,但他已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只得吞下自己培育的苦果。
武则天崇尚迷信,有个叫郭行真的道士经常出入宫中,还为武后行咒诅巫术。咒诅何人?虽不便直宣,但其意人人明白。
有一天,高宗正在宫中闷坐,一个宦官向高宗告发了这件事。高宗气得非同小可。行巫术是高宗最厌恶的,并已明令禁止。当年王皇后失宠便因此而致。现在武则天又违犯禁令,且居心叵测,高宗哪能忍受得了?他马上传旨宣他的近臣上官仪进宫,打算与他共商对策。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父上官弘为隋江都宫副监,大业末年,被将军陈棱所杀。那时上官仪尚幼,因藏匿而幸免。为避祸,剃度为僧。贞观初年,因他精通经史,工于文章,举为进士。唐太宗得知他的才学,召授为弘文馆学士,累迁秘书郎。上官仪成了太宗的文友,太宗写了文章,要让他先读,写了诗,要让他唱和,每有宴会也要求上官仪必到。后转为起居郎,加绢赐帛。高宗即位后拜为秘书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的诗章绮错婉媚,时人称之为“上官体”,争相效仿。上官仪虽工诗,但恃才任势,朝中不少人都嫉恨他。不过,高宗对他却是极赏识的。特别是在当时已近孤立的情况下,上官仪更成了他为数不多的心腹。
君臣见面后,高宗不胜其忿地说出了武则天的专恣,请他出个主意。上官仪沉思半晌,说道:“皇后骄横,天下共怨。以臣之见,莫如将她废掉,以安人心,永保社稷。”高宗正在气头上,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上官仪马上起草诏书,夺回武则天的凤冠,像当年对待王皇后那样把她打入冷宫。
但高宗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现在已不是八年前,武则天也不是当年的王皇后,皇权也已名存实亡,旁落于他人之手,对这样的事情已经难以随心所欲了。高宗的废后诏书还没下宣,早有人把这个消息报知武则天,诏书的墨迹未干,武则天已面带愠怒,出现在高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