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15329200000023

第23章 赢得信任:上司的支持是做事顺畅的必要条件(5)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依靠宰辅们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宰辅们则要依靠皇帝的信任重用而安居高位,两者相辅相成。但同时他们又是相克相斥的关系,若宰辅的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前举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以让封、自抑以释刘邦之疑。刘邦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尚且如此,若遇庸君,则会使宰辅处于两难的境地。郭子仪作为位兼将相的重臣,其功绩最大,威望最高,对朝命最顺从,然而他遭受的猜忌也最大,何况他所事奉的后几位君主:肃宗、代宗、德宗,皆为昏庸无能者。郭子仪能屈能伸,以其对君忠,对下诚,得上下之心,故谗间不得行,安然度过一生。郭子仪曾被三次夺军权,闲赋在家。759年,唐军由于权宦监军使鱼朝恩对军队的盲目操纵指挥,致使围攻邺城失利,肃宗李亨借机免去郭子仪兵权,因为此时“安史之乱”已大致平定。两年后,因另一员大将李光弼失守河阳,形势转机,他才被重新起用,出兵河东,连打几个胜仗。代宗即位后,对于握重兵的郭子仪很不放心,便第二次解其兵权。郭子仪为免遭疑谤,闲职在家,并遣散所有亲兵。直至宝应二年(763年),吐蕃起兵二十万,攻入长安,代宗东逃陕州,郭子仪再次被起用,任关内副元帅。郭子仪临时召募二十骑赴任。他收合逃散的部队四千余人,用疑兵之计,一举收复长安,从此,他才受到代宗的重用。德宗嗣位后,将在西部边境抵御吐蕃的郭子仪诏还朝廷,免去一切军职,尊郭子仪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郭子仪听顺朝命,善始善终。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上,作为统治机构中处于最高层次和机要位置的宰辅,既要取得君主的信赖,得以施展才干,建功立业又要小心处事,以免有“功高震主”之嫌。

9.在上司面前隐藏起大智的另一半

即使是明君贤主,对下属、尤其有真本事的下属也会存在很多疑忌。聪明的下属要学会避开他的疑忌点,别把所有的智慧锋芒毕露地表现出来,才能把上下相得的局面维持下去。

唐朝名将李靖虽然一直身临战阵,任职戎旅,但其政治才能早露端倪。在安抚岭南时,李靖就展现出了政治家风范,随后短时期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亦能迅速安定社会秩序,为政敏速有效。李世民即位后,便拜李靖为刑部尚书。贞观二年(628年),李靖又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身居宰相之职。次年,李靖又任兵部尚书,以备出击突厥。在这一时期,由于为相时间极短,李靖仍以军旅生活为主。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大破颉利可汗,班师回朝后,唐太宗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主理政务。但李靖并没有自矜军功,放纵任为,反而谦虚恭敬,隐晦自己的治政才华。他每次参加宰相会议,总是装出一副自己什么都不懂的姿态,很谦虚地听房玄龄、王硅、魏征等人议政,说起话来也故意结结巴巴,似乎不善言辞,与他在军中的善谋健谈判若两人。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靖深知自己当年不仅没有参与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的密谋,反而曾经要向隋炀帝告发这件事,这不能不在唐朝两代天子头脑里留下阴影。李渊曾两度要杀他,都与这事相关联。因此,李靖除了在战场挥洒自如外,其他场合总是十分小心恭谨,惟恐留下不良后果。另外,唐太宗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曾向李靖问计,实际上是希望李靖站在自己的一边。李靖本着疏不问亲的原则,向李世民表示推辞。事后,李靖对此事也心存戒惧。

随着军功日重,李靖更怕功高震主,对自己的行为很收敛。唐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为稳固统治计,对文臣虽能做到优待有加,放心任用,虚心纳谏,胸怀宽大,但对武将中功高望重者则心存疑惧,时刻注意考察试探。如尉迟敬德,他虽一直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曾出生入死救过李世民之命,又在玄武门事变中立下首功,而且他性格粗率,毫无政治野心,对李世民忠心不二。但李世民对他却总是放心不下,常加试探。一次,李世民说:“为什么总有人说你要谋反?”尉迟敬德听了非常委屈,气极之下,大呼道:“我怎么会谋反呢?”说完,脱下衣衫,露出身上道道伤疤,把李世民弄得很不好意思。

李靖对唐太宗的这种疑惧武臣的心理显然是洞悉的,所以他并不以位居宰相自喜,而把自己的这方面才华收敛起来。有时他还不得不以自晦来消除唐太宗的疑忌。如平定东突厥以后,御史大夫温彦博嫉妒李靖的功劳,诬称其对部下约束不严,以致军纪涣散,突厥人的珠宝多被乱军所掳。唐太宗对李靖又打又拉,先是大加责骂,后又说要赦其罪而赏其功。李靖毫不辩解,竟自默认,还不停地顿首谢罪。事后,李世民发现李靖部下并无掳掠珠宝之事,很不好意思,对李靖说:“前次有人说爱卿的谗言,现朕已醒悟了,请你不要放在心上。”

尽管如此,李靖还是直接领教了唐太宗疑忌武将的厉害。但怕有这些疑忌,都因为李靖的恭谨而得以化解。在平定吐谷浑之时,由于李靖治军严格,得罪了总管高甑生。班师后,高甑生便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一起诬告李靖企图谋反。唐太宗并未因李靖有平吐谷浑之功、年事已高而对李靖释意,便命法官按验。其结果,当然又是子虚乌有。李世民这才放下心来,将诬陷者流放边疆了事。

还有一次,唐太宗让李靖向大将侯君集传授兵法,但不久以后,侯君集对太宗说:“李靖将来要谋反。”唐太宗便问为什么。侯君集说:“李靖教我兵法,只教一些粗浅的东西,不教精华部分,如此留一手,显然是要谋反。”太宗便追问李靖怎么回事。李靖从容答道:“这是侯君集要谋反。现在,国家已经安定,我教给他的兵法,足以制服四方,而他却还要把我的兵法全学到手,这不是为了谋反是为了什么呢?”唐太宗听了,这才消除对李靖的怀疑。

李靖在宰相的位置上只呆了四年多,却始终诚惶诚恐,觉得倒不如退下来,安享晚年。贞观八年(634年),64岁的李靖以患“足疾”为由,向唐太宗请求退休,言辞恳切之至。唐太宗便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转告他说:“自古以来,身在富贵之中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都不能知满知足。有些人即使并无才能,又有疾病,也往往勉强支撑,不肯退下来。您能如此识大体,很值得称赞。我今天不但要成全您的这种美德,而且要以您为一代楷模。”于是,他下诏给李靖以特殊礼遇,让他在家中休养,在病情好转时,每隔两三天到门下、中书省一次,参加宰相们议事,处理政务,又给他加特进的官衔。

早在平吐谷浑后,李靖因被高甑生诬为谋反,行事更加谨慎,甚至从此闭门自守,谢绝所有宾客,即使是他的亲戚,也不得随便进他的家门。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贞观十四年,李靖的妻子死,唐太宗特下诏,按汉代卫青、霍去病的办法,筑坟以像突厥的铁山、吐谷浑的积石山形状,以表彰李靖的功绩,让其妻子分享荣耀。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画师将李靖肖像画于凌烟阁,列为唐王朝开国二十四大功臣之一。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唐太宗下令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让他陪葬昭陵。

李靖的大智,即使放在整个历史中来比较,也是十分出色的。他的军事才能和所立大功,李渊、李世民皆称即使是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也难以相匹;而其政治才能,从已经显露出来的部分来看,应该也是不低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贤能之相的,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凭军功登上相位之后,他却对自己的才能丝毫不加以施展,甚至还装出木拙之相。从一方面来说,这种“才华”的浪费是十分令人可惜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又未尝不是一件正确的举措,起码对于李靖本人来说应该是这样。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功高震主以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哲理。这种办法保护了他自己免遭历代都曾有过的悲剧结局,安然无恙地度过余生。能进能止,这是李靖的军事理论在其政治生涯和人生态度中的巧妙运用。看来,李靖不仅精通战场兵法,更深谙人生兵法。他在宰相位置上表现得“尸位素餐”,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他隐藏起自己大智的另一半,使自己的前面所立之功丝毫无损,一生固荣无忧。这显然是一种比施展才华更能显示才华的更大智慧。

10.不能为邀一时之宠而不择手段

有了上司的信任,工作会更顺利,前途会更光明,这一点谁都明白。但要达到这一目的,正人君子有正人君子的做法,无行小人有无行小人的手段。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用不择手段的办法只能邀来一时之宠而不会长久。

元朝顺帝时有个大奸臣叫哈麻,他是色目人,利用自己能说善辩的口才,采用不断变化的花言巧语去讨好顺帝,顺帝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顺帝不喜欢的东西,他绝口不提。所言所行无不符合顺帝的心意。顺帝刚一接触这个伶牙俐齿、说话痛快的小伙子,就觉得他特别善解人意,便不知不觉地喜欢起来。哈麻得到顺帝的喜欢,自然官运亨通,不断被提拔,很快就当上了殿中侍御史,成了管理宫中事务的主要官员之一。

哈麻靠其巧舌如簧的口才和善于揣摸人意的本领,步步高升,便更加注意利用起自己这个“特长”来了。他特别注重察言观色和了解众人的好恶,然后投其所好,谄媚得宠。如,他见到顺帝喜欢玩双陆游戏,便苦心钻研,学会了一套玩双陆游戏的本领,然后,去接近顺帝,与其展开对弈。哈麻与顺帝玩双陆游戏也很有招法,他见到顺帝不甚高兴之时,就输一盘,见到顺帝高兴时,就赢一次,当然,也有旗鼓相当的时候。哈麻这样做,既讨了顺帝的喜欢,又弄得顺帝的心里痒痒的,愈发愿意找他一起玩双陆游戏。这样一来,两人便逐渐成了双陆“棋友”。随着双陆游戏的频繁,哈麻所受顺帝的宠幸也逐步升级,很快就超过了身边的任何人。据《元史·哈麻传》记载:一天,哈麻与顺帝在内殿玩双陆游戏,哈麻穿件新衣服站在旁边。顺帝一边下棋一边喝茶,由于全神贯注于棋盘之上,不小心把茶吐到了哈麻的新衣服上。哈麻一边抖掉新衣服上的茶末,一连笑着说:“做天子的就应该这样么!”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说一不二,人们只能谄媚逢迎,而不能稍有违抗。哈麻虽然是在说笑中夹杂指责之意,也可被看成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可顺帝毫不介意,一点儿没有生气,只是一笑而已。这说明哈麻同顺帝的关系已非同一般,无与为比。

哈麻还知道,要想步步高升,仅仅讨好顺帝一个人还不够,还应该取媚于其他当权者,才能事事如意。于是哈麻又开始打起王公大臣们的主意来了。

当时,在王公大臣中,权力最大、声望最高的是脱脱丞相。脱脱在后至元六年(1340年),大义灭亲,驱逐了专权害政的养父伯颜,于至正元年(1341年)出任中书右丞相,为扭转伯颜专权时造成的社会混乱,进行一系列改革。他重新恢复被伯颜废弃的科举取士制度,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建议编修辽、金、宋三史,总结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崇儒重道,倡导文化和思想教育;修订法律,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开马禁,减盐额,免除旧欠赋税,鼓励发展生产等等。脱脱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史称“更化”。脱脱“更化”,深得社会和各阶层人士的拥护,一时号称为“贤相”。哈麻见脱脱声望日高,就想巴结他以为进身阶梯,遂频繁出入脱脱之门,曲意逢迎、点头哈腰的谄媚相,用语言是难以表达出来的。说来也怪,那样精明的脱脱,对哈麻的一系列献媚活动不但没有反感,反而日益喜欢起来,哈麻博得脱脱的好感以后,又遍贿王公大臣之家,赢得了一片“喝彩”。

哈麻官运亨通,声势日盛,越发肆无忌惮起来。他借助于皇帝的庞爱、大臣的信任,利用手中的权力,大干结党营私之事。在他管辖范围之下,谁若向他贿赂巴结,立刻就会得到好处;谁若秉公办事,不去谄媚他、顺从他,谁就会被抓小辫、穿小鞋,甚至掉乌纱帽。因此,想求个一官半职的人,开始纷纷出入于哈麻之门,送礼、贿赂等乌七八糟的事情便接踵而来。哈麻更是来者不拒,遍受贿赂,甚至连宣让王的驼马等物也敢收下,妄作威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但最终,哈麻未能逃脱历史的宿命而未得善终。

因此,今天的领导者温习这段历史,应该更多地注意到这种不择手段的做法的深刻教训———从个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