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方圆之道
15329100000010

第10章 面方手圆:威严的形象和灵活的手段不可或缺(4)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自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头跑了。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接连几次去拜望,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上的栏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

车夫问:“您看什么呐?”魏文侯说:“我看段干木先生在不在家。”车夫不以为然地说:“段干木也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访问他,他都不见,还理他干什么!”魏文侯摇了摇头说:“段干木先生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尊敬呢?”后来,魏文侯干脆放下国君的架子,不乘车马,不带随从,徒步跑到段干木家里,这回好歹见了面。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当时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老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这件事很快传开了。

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

当时,魏国已经建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奴隶制的残余,严重阻碍着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为相国,经常同他商讨国家大事。李悝也积极地提出许多建议。有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回答,反问道:

“主公,您看过去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看来弊病甚多,需要改革。”李悝点点头说:“这个制度不改,就不可能起用真正有才能的人,国家就治理不好。”原来,按照“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优越俸禄是代代相传的,父传子、子传孙,即使儿子没什么本领,没立什么功劳,照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享受贵族的种种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只因为不是贵族,就被这种制度卡住了,很难得到应有的地位。李悝把这个问题分析给魏文侯听,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问:“那么如何改革呢?”李悝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必须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谁有本事有功劳,就给谁官做,给谁俸禄;按本事和功劳大小分派职位;有功的一定奖赏,有罪的适当处罚。对那些既无才能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采取断然措施,取消他们的俸禄,用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就会到魏国来了。”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国执行了。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加了新兴地主阶级参预政治的机会,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笔细账: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种二十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家的口粮以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或者国家增加苛捐杂税,日子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只有六百万亩。如果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三斗粮食;相反,就要减产三斗粮食。这样一增一减,全国就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粮食。所以,他建议实行“尽地力”的政策,就是积极兴建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李悝还搜集整理了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纪》,用法律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

魏文侯很赞成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以后,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魏文侯看国家实力增强了,就要去攻打中山国(今河北省定县一带)。翟璜推荐乐羊做大将,说他文武双全,善于带兵,准能把中山打下来。可是有人反对,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当大官,他肯出力拼命地攻打中山吗?只怕他疼爱儿子,到时候会心软。”翟璜说:“乐羊可是一个忠心为国的人。乐舒曾经替中山国君聘请乐羊去做官,乐羊认为中山国君荒淫无道,不但没去,还劝儿子离开。可见他是很有见地的。”文侯把乐羊找来,对他说:“我想让你带兵去平定中山,您儿子在那儿做官,怎么办?”乐羊说:“大丈夫为国家建功立业,要是破不了中山,甘愿受处分!”魏文侯就派他为大将,带领兵马,去攻打中山。一连几仗下来,中山兵大败。魏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中山国的都城,并且把都城包围起来。中山国国君十分恐慌,一面加紧城防,一面逼着乐舒劝说乐羊停止攻城。乐舒不得已,只得登上城楼大叫,请父亲来相见。乐羊出来,不等乐舒开口,就把他大骂一通,要乐舒赶紧劝中山国君投降。乐舒请求乐羊暂时不要攻城,等他同国君商议。乐羊同意了,给他们一个月的期限。一个月过去了,中山国又要求缓期一个月。这样三次,乐羊也没攻城。原来他是考虑,中山城池坚固,硬攻伤亡太大,不如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来收买民心,等待时机再把都城拿下来。谁知魏国朝廷上一些嫉妒乐羊的人乘机到文侯跟前说起他的坏话来了:“主公请看,乐羊开始攻打中山的时候,势如破竹,儿子一番话,三个月不攻。父子感情可真深啊!要是不把乐羊召回来,恐怕要前功尽弃了。”诽谤乐羊的话不断送到魏文侯耳朵里。魏文侯问翟璜有什么意见,翟璜说:“乐羊这个人很可靠,主公不要怀疑。”于是文侯对各种诽谤乐羊的话一律不加理睬,照样信任乐羊,经常派人到前线慰劳,还预先在都城替乐羊盖了好房子,等他回来住。乐羊心里非常感激。他看中山国不投降,就带军队拼命攻城。中山国国君看看情势危急,就把乐舒绑了,高高地吊到城门楼顶的一根杆子上,想用这种办法迫使乐羊退兵。那天,乐舒在高杆上大叫:“父亲救命!国君说您一退兵就不杀我……”话没说完,乐羊气得直翘胡子,拔出箭来就要朝乐舒射去。中山国君一气之下,果真杀了乐舒,还把他的头吊到杆子顶上,想引得乐羊悲痛,松懈斗志。乐羊见了儿子的脑袋,气得直骂:“谁叫你给无道昏君做事呐!也是罪有应得。”接着,他带领军队更加下死劲攻城,最后,终于把中山国打下来了。平服中山国以后,魏文侯又任命吴起为大将,带领军队去攻打秦国,连着占领五座城池。魏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人才问题是个极端敏感、尤其需要领导者灵活处理的问题。越是有真本事的人个性越强、独立性越强,对此,领导者应该以通达的态度、圆融的手段,使其心甘情愿地竭尽所能为你效力。周围聚集了一帮龙虎之人,领导者又怎会不威呢?

7.要懂得“曲径通幽”的妙用

以铁腕处理棘手问题、管理下属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不留后患。但这并不是说天天黑脸铁面、完全无情无义。铁腕在这里首先是态度的坚定果决,但具体的手段大可以温和一点,以曲径通幽的方式照样可以达到目的。

赵匡胤当上大宋皇帝后,总是寝不安枕。从自己陈桥兵变易周为宋的经历,他深知兵权的关键性,也总怕有将领以他为“榜样”,兵变篡权,因此他下定决心把兵权抓在自己手里。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采取腥风血雨的方式,他的铁腕不仅逐步施展,而且采取了一种春风细雨的方式,并因此传为历史佳话。

经过两次对禁军领导班子的调整,作为宋朝中央军的禁军一直十分稳定,赵匡胤这才放了心。于是到了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三月,他便免去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任为南西道节度使。又免去韩令坤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职务,去任成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一职自此不再任授,赵匡胤自此完成了皇帝亲握军权的大事,实现了皇帝就是军队统帅的专制决策。

到了这一步,在宋朝禁军这个国家军队中,主要的高级将领都已为赵匡胤的兄弟、义兄弟和亲信分别担任,从理论上来说,这样就可以使赵匡胤高枕无忧,无须担心兵权被他人所篡利用兵权来左右政权了。其实,这种把兵权分别授予自己人的方法并非就是非常牢靠,历史上就有许多弑父屠子、兄弟相残的例子为人耳熟能详。仅把军队领导人都换成亲信,赵匡胤仍不会高枕无忧的。为了彻底解决兵权左右政权的弊病,还要从根本上也就是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就是要解除所有功臣个人意义上的兵权。“图难于其易”,既然已把军队的高级将官都换成了亲信,也就等于完成了第一步,而解除这些人的兵权就不是多困难的事了。

由此可见,赵匡胤做事于其细,顺利地掌握了军权,因此就为他图难于其易创造了下一步“其易”的条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的一天晚朝后,赵匡胤在宫中摆了一场宴会,宴请禁军的高级将领。在宴会进行到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叹息道:“若不是你们这些人出力扶持,我怎能做这个皇帝,不过我既做皇帝,就要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可是,做皇帝也真是太难了,自从我当了皇帝,就没有一天能睡上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他如此说,大惑不解,忙问:“皇上,二李既平,国泰民安,你怎么还睡不着觉呢?”

赵匡胤说:“中国五十年来,多少人都能当上皇帝。而今,也不知还有多少人想当皇帝啊。”

石守信和其他将领都诚惶诚恐,说:“陛下怎么这样说呢,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啊!”

赵匡胤说:“纵使你们不生二心,也难保你们手下的人不贪图富贵。一旦有一天,有人也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推辞不掉啊。”

听赵匡胤如此说话,石守信及其他将领吓得汗流浃背,一齐跪下,说:“臣等愚昧,不解圣意,该怎么做,请皇上指示。”

赵匡胤就说:“依我之意,你们不如全卸去兵权,去大藩做节度使。置田兴宅,广积产业,饮酒作乐,痛快地过此一生,使我们君臣两下无猜。”

石守信和诸位将领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第二天,诸将皆称疾不朝,各自上书请求辞去在禁军的职务。于是赵匡胤任命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出任宋州;任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出任寿州;任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出任陈州;任罗彦瑰为彭德节度使,出任相州;任石守信保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为天平节度使,出任郓州。

老子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赵匡胤有这种智慧。释诸将兵权,本是一件很难很大的事,但他从其易,从其细,所以就顺理成章、水到成渠地完成了图难、为大之事。

铲除隐患的态度是坚决的,这是方;达到目的的手段是灵活的,这是圆。赵匡胤的做法既去掉了心头之患,巩固了皇权,又不动声色,不费力气,没有引起较大的动荡。看来,“曲径通幽”这一招实在是对领导之道中面方手圆策略的妙用。

8.领导者要黑脸白脸一起唱

作为领导者,有时候对故旧施威可能会碍于情面,苦无良策,这时就需要与人配合,各扮角色。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一个砸场,一个收场,管人效果自然不同。

南北朝时期永熙三年,高欢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正式分裂成东、西魏。

东魏政权仅存在了十多年,一直由高欢、高澄父子控制朝政。高欢依靠鲜卑军人起家,又得到了汉族豪强的支持而夺得政权,上台后,他吸取了尔朱氏失败的教训,留心接纳汉族士大夫,注意笼络鲜卑贵族。但是,他对官员的贪污聚敛、为非作歹不闻不问,东魏吏治日趋腐败。行台郎中杜弼要求高欢整肃吏治,高欢说:“天下贪污,习俗已久。今带兵的鲜卑将帅的家属部将都在关西,宇文泰经常对他们笼络招降,他们也在犹豫观望;江东又有南梁萧衍,汉族士大夫都认为他是汉室正统。我如果急于整肃,恐怕鲜卑将帅将投奔宇文泰,汉族士大夫则归向南梁,人才流失,我何以立国,还是慢慢来吧!”杜弼不以为然,在高欢准备出兵攻打西魏时,又要求高欢先除内贼。高欢问他,谁是内贼,他说:“掠夺百姓的勋贵就是。”高欢没回答,令军士排列两边,举刀、挺矛、张弓,要杜弼从队伍中走过去。面对刀枪出鞘、怒目而视的鲜卑军人,杜弼吓得冷汗直流,战战兢兢。高欢开口说:“箭虽在弦上而未发,刀虽举而未砍,矛虽挺而未刺,你便吓得失魂落魄。诸勋贵却要冒枪林弹雨,百死一生,他们虽有些贪鄙,但功劳是很大的,能将他们与常人一样看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