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15328000000026

第26章 低调做人是最绝妙的明哲保身术(2)

勿因得意忘形惹祸端

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是人人都向往的人生境界。但得意者绝对不能忘形。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姿态形象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的尾巴是夹在裆下,还是翘到了天上?一旦露出失态的尾巴就很有可能被别人抓住,到那时可能连“落水狗”的命运都不如。

在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课本上,选有《狮子和蚊子》这样一篇寓言,讲的是狮子与蚊子间的一场大战,按能力说蚊子与狮子无法比拟,但在实战中蚊子却胜利了。因为狮子捕不到它,它却在狮子的眼睛上、耳朵上叮的都是“包”,使狮子有力使不上,最后倒把自己抓得头破血流,只得认输,蚊子有了战胜狮子的辉煌战绩,的确风光。于是它得意忘形了,吹着得胜的喇叭到处炫耀,最后一不小心,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了蜘蛛的美餐,这里叙述的是动物,实则讲的是人的行为。

得意忘形而使自己身败名裂的人物不只现在,古代也有许多的例证。

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魏延就有一定的典型性,在蜀国的全盛时期,魏延也算是一员猛将,但在“五虎将”面前还算不了什么,在经过东征西伐之后,“五虎将”相继死去的时候,魏延就成了无人能敌的战将,他也由此有了值得骄傲的资本。此间他不但被封为南郑侯,还被称为征西大将军。但魏延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为蜀国大业鞠躬尽瘁和竭尽忠诚,而是想自图霸业,因为他此时的心态已膨胀得不能自控,仿佛觉得他已经是天下第一高人,无人能与其匹敌了,于是他得意忘形起来。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他的:

当长史杨仪斥责他说:“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可怜魏延,本来他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了,却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他与后来的清朝重臣年羹尧一样,虽东征西讨为国家出了大力,但后来辛劳功勋一笔抹煞,还得了个反叛的恶名,岂不可悲可叹!

可见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处世的姿态,就会断送自己长期以来博得的好名声,甚而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弯腰致意不会影响你的身高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他人达成沟通,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帮助,这样做非常有利于自己事业的成功。

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大家的事业是共同的,必须依靠合作才能完成。而合作又需要气氛上的和谐一致,若情感上互不相容,气氛上别扭紧张,都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工作。

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塑造了不同的性格,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可能处处都与他人合拍。但是谁都懂得,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谁也不愿意成为群体中的破坏因素,被人嫌弃而“孤军作战”,这就是共同点,一个有修养的、集体感强的人,是能够利用这一共同点,以自己平易的情绪、谦和的语言、得体的举止和善意的态度去感染、吸引或帮助别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与同事相处应该主动热情放低姿态,表示一种愿意与人交往的愿望。如果没有这种表示,别人可能会以为你希望独处或自视过高,不敢来打扰你。切忌不要显出孤芳自赏、自诩清高的态度,使人产生你高人一等的感觉。不平等的态度永远不会赢得友谊。

言谈举止是非常重要的。谈话应选择同事感兴趣、听了愉快的话题,使人觉得你是个谈得来的朋友,只有让人从你的言谈中得到乐趣,同事才会愿意与你交谈。

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尽如人意,善于发现同事的长处,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通情达理的,会使自己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事相处。谁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别人产生消极行为和不良情绪时又能予以谅解,这正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它会使人处处感到你友好的愿望。

其实,能否与同事友好相处,主要取决于自己。美国出版的《成功的座右铭》一书介绍,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显示一种正直的友好待人的态度,60%-90%比例的情况下是可以引起对方友善反应的。负责此项研究的亨利博士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这句话大致是不会错的。”既然有缘成为同事,就要友好相处,通力合作。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所以,能帮人处且帮人,当同事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不妨伸出热情的双手,真诚助人一臂之力,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种下一份善果。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同样也会伸出热情的手来帮助你。

张勇与张远同时进入某机关,两个人同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无论上司交给他俩什么任务,他俩都能非常漂亮地完成。为此,俩人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但是,在同事之中,他们俩却有不同的地方。大家都喜欢张勇,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助。而张勇也的确为大家做了许多事,因为他待人谦逊又有能力,与大家非常合得来;而张远则不同,虽然他也能办许多事,但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他,有什么事也不会找他帮忙,因为张远这个人个性高傲,喜欢独处。

张远也意识到了这种差别,但他并不想改变这种状态,他认为没有人找他帮忙也是难得一身轻。无论同事们怎么对自己,上司总还是喜欢自己的,有上司撑腰,他觉得不应该在“琐事”上顾虑再三。况且这样也不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安排一切,不会受别人不必要的影响。最重要的,从心底而论,张远有些看不起张勇。张远认为张勇那种谦让态度十分虚伪,是一种做作的表现。当然,张远并没有把自己这种感觉表露出来,他认为无论张勇怎么做,都是他自己的事,别人不应该干涉他。可见,张远也是具有一定容人之量的,但可惜他没有表现出来。

就在张远按照自己的个性生活的时候,上司说领导有指示,要在他们之中选一名宣传部长。而且这次领导有明确指示,一定要坚持群众选举,任何领导不得从中作主。面对这样一个好机会,张远从心底认为自己应该能升职,因为他不但喜欢这份工作,而且文笔不错,经常在报刊上发些文章,绝对不会辜负上司的厚望。但是,听说这次不是上司任命,而是由群众直接选举,他的心真的有些凉了。他明白单凭自己的“人缘”,绝不是张勇的对手,况且张勇在宣传方法上也有其独到的能力,张远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但他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即使他明白自己有不足,他也要进行一番公平竞争。

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张勇几乎以全票得了这个职位。其实要是张远去了,工作照样能做好,甚至可能会更好。一个本来平等的机会,却由于两者交往原则及处世态度不同而导致结果出现巨大的偏差。这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人仔细思索。

降低身段立世,夹着尾巴做人

佛教上讲,人的一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来信奉这个观点。但是,你要谋求发展,就要处处小心谨慎,稳步前进,夹起尾巴做人。话虽然是粗俗了一些,但里面包含的大道理,还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

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智慧超越,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甘于淡泊缄默,所以才能避招风雨。曹操有一段话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以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结果。避招风雨的应变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之一。

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岁入西点军校,23岁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走出军校大门;50岁的时候,是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二战结束后,任美国远东部队司令官;美国侵朝战争时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52年的军旅生涯在鼎盛期戛然而止。

这一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我深表遗憾地宣布,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担任职责的问题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政策。根据美国宪法赋予我的特殊责任和联合国赋予我的责任,我决定变更远东的指挥。因此,我解除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权……”杜鲁门总统做出的这一决定源于麦克阿瑟的长期桀骜不驯,且对任何关于国家甚至国际间的大事都敢“口吐狼言”。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与决策层最初出现龃龉并非因朝鲜问题,而是由美国的对台政策引起的。美国政府认为,蒋介石政府已经丧失了民众的支持,美国对蒋的援助,不仅会疏远中国大陆群众,还会在亚洲各国激起强烈的反美、反西方的情绪。在白宫看来,若派遣国民党军队参加朝鲜作战,其所需费用“还不如用来支持我们自己的军队更合算些”。因此,美国政府决定,与台湾的关系不能太密切。

但是,政府的决定却遭到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军界的反对。麦克阿瑟要求政府的政策能“更坚决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更积极地”反对中国共产党。1950年7月21日,麦克阿瑟访问台湾。返回东京后,他发表声明称,如果台湾受到中共的攻击,美国与台湾的“有效合作”马上就能完成部署。8月1日,蒋介石发表公报,称他和麦的会谈,已经奠定了共同保卫台湾和“中美军事合作”的基础。

这两个声明、公报引起了华盛顿的不安,杜鲁门总统8月4日在以国防部长约翰逊名义发出的信件中,用严厉的措辞对麦克阿瑟提出了警告,提醒他:“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全面战争爆发的行动,或是给别人提供发动全面战争的口实。”但是,麦克阿瑟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8月28日,他在发给“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野营活动”的贺电中,驳斥了美国保卫台湾会失去亚洲人的支持的说法,他说,讲这种话的人,并不了解东方。

杜鲁门获悉该电文后,非常恼怒,曾认真考虑过解除麦克阿瑟远东战区司令官的职务。但最终,他“经过认真斟酌,决定打消这个主意”。

然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一败涂地,又狂热地鼓吹扩大战争;他自行其是,无视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总统的权威,在世界舆论面前,屡屡陷美国政府于被动。这使得杜鲁门忍无可忍,最终采取了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行动。

一个声威显赫的传奇将军,就这样黯然地被解除了职务,留给人们的感慨和思索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便你声名远播,即便你功勋卓著,即便你业绩骄人,即便你如日中天,你也不必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而应高标处世,低调做人。盲目地自骄自负、不切实际地固执己见,就注定要以惨败而告终,此乃世事之戒则、人生之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