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15328000000025

第25章 低调做人是最绝妙的明哲保身术(1)

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定然会招来灾祸。殷鉴不远,历史的教训依稀还在发出深深的叹息。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才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慨叹。

1.在行为上低调:免得枪打出头鸟

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体悟;不止要在心态上调整好自己,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行为:在行为上保持低调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功高不震主,在行为上莫出风头

庄子曾经提出“意怠”哲学观点,托言于一种很会鼓动翅膀高飞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队伍,前进时不争先,后退时不落伍,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同类的威胁。从表面看来“意怠”的生存方法太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

并且,中国有句老话“满招损”,意思是说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常会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顺宗明时度势终登皇帝之位,而杨?却锋芒毕露,功高盖主,后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

即使是对有大志向的人来说,低调做人也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它就像接纳众多溪流的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

老子反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唐朝李泌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甚称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得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与。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李泌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固辞。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使李泌居住,军国重事无不咨商,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当时局好转后,李泌又辞归山林。

李泌一生,好谈神仙,颇尚诡诞,实际上是个幌子,他危时出山辅佐朝政,不争权位,安则归山养性,与世无争。

看看历史上那些既得善始又得善终的英雄俊杰,大都是在行为姿态上规避风头的大师。

才大不气粗,势大不欺人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只能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有些人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在爬到一定高位时,不是居功自傲,便是矜才使气,盛气凌人。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际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每一个人的“功”和“才”都是踩着别人的肩头摘得的。所以,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东汉名将冯异,品格高洁,才能出众,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至今也是值得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借鉴的样板。

冯异驰骋沙场几十年,战功累累,是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一员杰出的统帅,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把封赏让给部下,常常独坐在大树下读书思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他有帅才,却从不使气,虽战功赫赫,却仍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更始元年,大司马刘秀率王霸、冯异等将领历经艰险,攻克邯郸,擒斩王郎,平息叛乱。

冯异在邯郸之战中,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粮秣,熬煮稀豆粥,使将士饥寒俱解,恢复战斗力。刘秀率军行至南宫时,正逢大雨滂沱,寒气逼人,又是冯异四处奔波,取薪燃火,供将士取暖烘衣,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使官兵衣干腹饱,重上战场。

邯郸之战,刘秀大胜。他赞扬冯异“功勋难估,当为头功”。正当刘秀召集将领盘坐旷野论功行赏时,冯异却独自离众,呆在一棵老槐树下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当侍卫连拖带拉将冯异带到刘秀跟前时,冯异却对封赏一再推让。实在推托不掉,他便建议将此功让给属下的一名偏将,令这位偏将大受感动。刘秀见冯异淡泊功利,又赏他许多金银,冯异却悉数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

冯异的做法,就非常有自知之明,因此他调动起部下来也得心应手,部卒愿意为他效力,同级之人佩服他,上司也欣赏他。

相对冯异来说,年羹尧就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物,他的胞妹,是雍正帝的贵妃。

嗣皇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倍加赏识重用,几乎到了炽热颠狂的程度。首先命其接替允#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一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时运粮及守隘之功,封三等公爵,世袭罔替,加太保衔;因平郭罗克功,晋二等公;叙平青海功,进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尧入觐时,御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恩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年的亲属倍受恩宠,连家仆也有通过保荐,官做到道员、副将者。

年羹尧对此不但不知收敛,却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骄横,并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提督、参将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见年羹尧得先跪下,以此他遭到了群臣的愤怒和非议,弹劾他的奏章多似雪片。

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词奏言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于是部议尽革年的官职。雍正三年十月,命逮年羹尧来京审讯。十二月,案成。此距发端仅有九个多月。议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尧罪:计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共九十二款。

雍正帝早就了解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甚至在一些批示中令人怀疑他惟恐年不贪爱、不腐化。但转眼之间,这些行为全成了年羹尧的罪名。

雍正三年十二月,皇帝差步兵统领阿尔图,来到关押年羹尧的囚室传旨说:“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未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曾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国,尽去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结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宪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年羹尧接旨后即自杀。此案涉及年家亲属及友人,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罢官,其子年富立斩,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极边,子孙未满十五者待至时照例发遣,族中文武官员俱革职。

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因为在处世上的无知而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为后人敲响了做人的警钟。

学会以谦卑的姿态示人

社会的门楣有高有低,只有以谦卑的姿态行走其间,才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门庭。

羊祜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辟用他和王沈。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进号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居其上。

后来因为他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他上表坚决推辞,说:“我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做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而不怕被遗弃。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正朴素,都没有幸运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望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反因此名声远播,朝野人士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定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政治上的大事都要向他咨询;而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上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他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缜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哪会不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拿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士,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枢。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羊祜的想法,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仍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廷陵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端恭,这样的人正是高标处世,低调做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