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15321600000029

第29章 在低潮中挺进(2)

接下来我们就将看到这样一场发生在石狮的“全民战争”。在不分先后的一波波浪潮中,你很难说谁是真正的英雄,石狮人就像猛然听到了刺耳的集结号一样,在某一个黎明到来之前的黑夜里集体出发了。虽然我们在有限的篇幅里只能把笔墨集中于少数人,但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这些人都是无数石狮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预示着整个闽南板块的希望与生机。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场战争的发起追溯得更早,在石狮的史料中,我们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人物——周海霖。

周海霖并不是地道的石狮人,他1921年出生于福建惠安县黄塘坝下的一个贫困乡村,1935年因逃避抓壮丁只身来到石狮,先是在成衣店里当学徒,后来自立门户。1940年春,他在石狮城隍庙的一个巷口开起了一家叫做“自发欧美成衣”的小店,靠一把剪刀剪出了一片天地,很快当地人以能穿上他制作的服装为荣。他还于1956年参加晋江县手工业联社组建的石狮缝纫社,挑起了大梁,不仅擅长中山装、学生装,更精于做一般裁缝师不敢下剪的西装。

遗憾的是,尽管周海霖是一个技术好手,却始终没有摆脱生活的窘境。改革开放之后,他已步入晚年,后继乏人,他没能亲眼见证一个服装城的崛起。但在他的身后,一批批新时代的“周海霖”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走过世纪之交的他们,已经比周海霖掌握了更多的武器。

于是我们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石狮300多个服装品牌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设计室,拥有了包括“中国首席设计师”和“全国十大、十佳服装设计师”在内的各种层次的设计师,在这些新鲜血液的带动下,石狮正试图在引领时尚潮流方面再次找到自己的感觉。

一家名叫“盖奇”的服装企业在1997年不惜重金请来在闽南已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计文波担任公司的总设计师,随后计文波在石狮度过了一段难忘的事业青春期,短短几年之内,在与石狮人的教学相长中,他不仅磨炼了自己的羽翼,成长为“全国十佳设计师”之一,而且还被评为“全国最佳男装设计师”,更直接提升了“盖奇”服装的品位,使其直到今天仍立于不败之地。

在石狮像这样设计与企业双赢的故事还有很多,一家叫“彬伊奴”的休闲女装服装生产企业,同样邀请到国内知名设计师陈闻以及围绕他的一批设计人才,大力研究国际时尚休闲生活方式。在强化品牌视觉要素、产品整体风格设计创新的同时,从品牌形象、款式设计、流行面料的运用、色彩风格、版型工艺到配饰、辅料等方面,全面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完成了一次飞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石狮这块土地上找到了事业的支撑点,“爱登堡”的首席设计师曾凤飞就是一例。

2001年,当一位石狮老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他的时候,曾凤飞一方面对来者的诚意表示感动,但另一方面并没有表态:一来他并不了解这家企业的情况,二来他从未做过男装。所谓“不熟不做”,擅长女装的曾凤飞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男装的设计理念,为此他整整考虑了半年。

或许是被石狮这块土地的气息所吸引,曾凤飞没有作出简单的判断,而是首先从设计理念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颠覆。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他开始放弃此前带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设计风格,经过对市场流行趋势的反复琢磨,他终于发现了男装在简约风格方面的巨大空间。

随着曾凤飞设计理念的蜕变,“爱登堡”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21世纪初,曾凤飞带着他的最新男装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城市的时尚舞台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并在2004年10月北京中法文化年的“时尚——皮尔·卡丹风华盛典颁奖晚会”中捧走了“最具潜质时尚服装设计师”大奖,不知他在捧起奖杯的那一刻,是否会对远在千里之外的石狮深深地致以由衷的谢意。

作为一名设计师,谁都渴望有能够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舞台,从这一点来说,曾凤飞是幸运的。在与“爱登堡”合作的时间里,曾凤飞不仅从本质上升华了自己的设计理念,而且从此树立了自信。随后,他开始大胆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男装风格,在设计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一件件具有“中山装”、“西北衫”风格的休闲男装赢得了市场的喝彩。至此,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艺术的新生,他的艺术生涯已经在石狮扎下了难以磨灭的根基。

短短几年,“爱登堡”为中国塑造了一位优秀的设计师,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也无形中改造了其老板的主观世界。当我们看到今天的“爱登堡”老板在媒体面前侃侃而谈简约风格的时候,当我们从他的口中听到“简单,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产品理念时,你很难想象,在石狮人的印象中,昨天的他还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每次站在主席台上发言还会不由自主地紧张。

在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探究为什么国内的设计师都在石狮找到艺术再次喷发的支点?或许石狮从来就是这样一块土地,正如它当年热情地接纳了来此避难的裁缝周正霖一样,它也一次次敞开宽厚的胸怀包容了更多有着创业理想的好男儿,而后者也在石狮迅速洞悉了市场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石狮虽然地处偏远,但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它是人们情感和事业的温柔乡,是市场经济的大课堂,是市场意识觉醒的萌芽地,是理想的出发台。

在一个个国内设计师融入石狮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道颇为热闹的风景线,从周润发到李连杰,从曾经风光的港台明星到国内影视界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新秀,他们的笑容一次次出现在石狮乃至晋江人的最新产品上,这几乎是一场高密度、大火力的“华人明星总动员”,在这个舞台上,明星们收获了自己的超额价值,闽南企业家们也以空前的资金投入撬开了一个个市场。

与此同时,石狮人发起了服装工业的“系统战”,他们不仅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设计工艺,而且成立了“中国石狮服装高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电脑服装设计成了每个优秀企业的必修课。在这些企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计软件,虽然他们的老板大多不会直接操作这种高科技软件,但这些老板显然都已经意识到了高科技的杀伤力。

而在民间,从服装企业到技术工人都开始了针对现代知识的充电,他们纷纷参加各种服装技术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全市共涌现出各种服装教育培训机构100多家,广泛开展服装CAD、服装电脑设计、手工打版等培训。在此背景下,泉州纺织服装学院应运而生,石狮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服装人才摇篮,很快,这一代新人的成长开始为石狮的服装工业提供大量成熟的专业人才。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石狮服装二次崛起的奥秘,其实只要去遍布城市的布料市场走一走就可以了。

随便你进入无论哪一家不起眼的布行,都可以看到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好像是很休闲的样子。但如果你多走一步,就会看到展示厅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休闲布料,为了方便客户选择,布料已经被做成了各种时兴的款式。当你和他们交流之后,你会突然发现每个布行背后其实都是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他们都与布料生产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是一条龙经营,或者在晋江和石狮两地作战。他们一年的营业额几乎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尽管外表看起来很平静。而这时候一个遥远的电话打来,就可能意味着一笔数额不菲的订单的成交。

让石狮人感到心里踏实的是,很多年来他们一直牢牢保持着市场中心的江湖地位。早在1995年,政府就开始规划建设鸳鸯池布料市场,到今天这样的大型专业市场已经有近10个片区,全国的知名纺织厂都在这里设有办事处,从布料到辅料,应有尽有,或者说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市场。市场的高度集聚不仅使石狮进一步成为资讯汇聚的中心,而且焕发了整个城市的活力。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03年,一座亚洲最大的现代服装城拔地而起,无论从规模还是环境,它都已经超过了世人的想象,不仅有服装商贸区、展览艺术中心、休闲广场、五星级酒店、商务大厦、物流区,而且同时扮演着闽南服装时尚的展示平台、资讯中心、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等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服装城所崛起的是一座城市的引擎,所维系的是一座城市服装产业的命脉之所在。

每年的4月18日,在服装城都将召开一次盛大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简称海博会,英文缩写为STCF),一时间名流汇聚,冠盖云集,台湾的服装工业代表欢聚一堂,全国各地的客商纷至沓来,城市所有的星级酒店都爆满,很多服装企业借机召开新产品发布会,还有一场场精彩的模特表演大赛。所有这些都说明,石狮依然是中国服装产业的一块高地,有了这块高地,闽南服装的未来就不会失落。

在为期三天的滚滚人流中,你可以看到意气风发的领军少帅,也可以看到身经百战的谦谦长者,还有数不清的美女汇聚其间,人们所谈论的都是一件事,而就在博览会开幕后的第二天,晋江的鞋博会也将开锣。这正是会展经济给一座城市所带来的活力,它的联动效应远远超过数字上的交易额。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市场和工业常常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没有市场的兴起,工业也不可能形成集聚,反之,如果没有工业的支撑,市场的繁荣也终将是昙花一现。因此,石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不仅有繁荣的市场,而且围绕市场始终有一大批适应时代潮流的服装企业。

事实上,石狮之所以能重振服装产业雄风,除了政府之于市场的推动作用,还离不开“休闲”这两个字。那么,石狮和晋江人为什么会选择“休闲”作为再造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呢?

稍微熟悉一点中国消费经济的人都知道,21世纪的国人已经开始逐渐步入休闲化浪潮,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消费方式,他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位与质量,在经历了一段刚富裕起来的“暴饮暴食”之后,人们的眼光正在发生变化,他们都渴望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寻找一片心灵的绿洲。于是我们看到,仿佛是一夜之间,什么休闲食品、休闲旅游、休闲商务、休闲生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就连在城市的竞争中,都纷纷扛起“休闲主义”的大旗,以吸引世人的眼球。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休闲服装孕育着新的商机,与传统的服装相比,休闲服装的款式和质地更加人性化,变化快,紧跟时尚,产品创新空间大,对于一向对时尚感觉敏锐的石狮人来说,这一次他们又抓住了机会。但这次突破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石狮已经看到了自己长期以来无法生产原材料的劣势,为了掌握竞争的主导权,石狮人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了休闲面料的研发与制作上。

应该说,这是一场有准备、有组织的差异化“反击战”,同样敏于行动的石狮人把成车的坯布运回家乡,很快通过自己的工艺变出一匹匹质地感更符合休闲潮流的布料,原材料的创新彻底扭转了石狮的产业竞争力,或者说石狮从源头上第一次终结了长期以来仿制服装所遭遇的尴尬,随着产业链的打通,随着一个个休闲服装品牌的大举进攻,石狮人再一次在中国服装产业版图中一举收复了失地。

与此同时,这场深刻的产业链革命可以看做是闽派服装的一次理性的出发,它不仅使石狮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涌现出了规模庞大的企业,而且重新塑造了全体闽南服装界的产业信心。就在几年之后中央开始提倡自主创新时,人们恐怕不会想到,石狮人早已悄悄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试想如果没有90年代末突然遭遇的那段危机,石狮又怎能有今天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