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15321600000028

第28章 在低潮中挺进(1)

对走进20世纪90年代末的石狮来说,注定他们将度过一段难熬的时间,而他们所面临的,无疑也是一场划时代的生存竞争,如果他们不能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很快就有可能退出中国服装的第一阵营。事实上,就在石狮人决定自卫反击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们将迎来一场白热化的现代战争。

输人不输阵

输阵番薯面

——闽南民间谚语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巨变的沧海桑田,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历史现象:

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常常从某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发起,随着火种的点燃,隆起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区域板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是时代的焦点和弄潮儿,但就在这些先行者们一如既往地前行时,随着整个中国的全面开放,又会有新的竞争者异军突起,他们的来势同样凶猛,在后者高歌猛进的过程中,那些最初的先行者们都将感到从未有过的焦灼。

或许是由于发展的惯性,此时摆在前者面前的几乎是一个难以跨越的生死命题,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他们的命运走向也不尽相同:有因此而黯然失色者,也有因此而获得新生者。

但此刻我们更想探究的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这种结局的分野?决定一个城市和区域长远发展的基因到底是什么?或许有人会将其归之为天时,也有人归之为地利,但为什么总有人打破常识的规律,在天时、地利已不存在的境遇中仍能在一时的失落与徘徊之后再度崛起?

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的考验往往在成功者遭遇挫折之后到来,而这种最终支撑他们走出困境的精神因素,也是人们在总结历史时最容易被忽略的主题,那么,就让我们走进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石狮,一起去探寻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分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爆发出来的力量吧。

早在80年代末期,有一句气势如虹的广告语曾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近30年的企业发展史中,并不乏这样的豪言壮语,但真正能将其诉求一以贯之的却寥寥无几,而这家企业却从此一路搏杀,最终成为中国家用电脑行业的领头羊。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叩问90年代后期的石狮:“假如没有了服装,石狮将会怎样?”这并不是一个无厘头式的问题,它曾经同样困惑过石狮许多服装企业家,以及一切关心这座城市命运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即将走进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时代对石狮人出的第一道考题。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先简单地扫描一下石狮当时所面临的宏观背景,或者说是生存处境。

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隆重向世人宣布,将把一年一度的《财富》年会放在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上海举行,并且时间定在国庆大典前的9月底。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商务活动,这家国际知名传媒机构之所以第一次把全球性的年会放在上海举行,显然是敏感地觉察到了这座城市即将在中国掀起的发展高潮,它已经看到了长三角经济区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

改革开放20年后,一个属于长三角的时代正渐渐浮出水面,经过了整整8年的浦东开发,以大上海为龙头,以紧随其后的江苏和浙江为两翼,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板块正无可置疑地展示着自己的力量。或者说这是一种迟到的幸福,邓小平曾在90年代初视察上海时明确表示,上海的开发步子慢了,如果早一点动手,长三角的发展会更好。但这一次,历史的聚光灯终于来了。

这个超级板块的崛起对石狮来说更是一种空前的挑战,在大上海的经济腹地,已经活跃着一批生龙活虎的中心城市,它们分布在浙江、江苏的各个角落,早已学会了如何跟着“老大哥”的步伐跳自己的舞蹈。当天时、地利与人和集中于同一个时段的同一个板块,无疑意味着一个新高地的诞生。

而此时的珠三角也许早已感受到了长三角的到来,它们并不甘心将自己的先行优势拱手送人,在经过了长达20年的原始积累之后,它们仍牢牢担纲着“世界加工厂”的领衔角色,庞大的生产能力使它们有理由自信,而且由于背靠香港,他们对国际化的游戏规则已经熟悉了很久。

在这两大强邻的夹击下,整个闽南板块的主导产业——服装,在第一时间感到了巨大的冲击。

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告诉人们,独领风骚的时代结束了。珠三角并不是等闲之辈,作为传统产业的服装制造本来就是它们的老本行,而且它们同样不缺乏海纳百川的气魄和眼光,各种最新鲜的时尚资讯日夜冲刷着人们的头脑;而后来居上的长三角自古就是丝绸之乡,这里同样有高度成熟、敬业的产业工人,有着发展服装产业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保持着追求精致生活的品位,而这一点,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服装产业的每一个环节。

或许在更早些的时候,这场竞争就已经悄悄开始。直到今天,一位石狮企业家仍带着甜蜜的微笑回忆道,曾几何时,晋江服装是国人的最爱,每一次产品的创新都能引起内地市场的骚动。当石狮人成群结队地奔赴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商场时,就是当地人的节日开始之时。在北京最大的西单商场,长年设有石狮精品专柜,大江南北的其他城市更不例外,而且石狮人非常善于搭台唱戏,让自己的展销会一次次在市场中心开花。总之一句话,那个时候的石狮就是内地服装市场上的“硬通货”,他们每到一处,就意味着一场好戏的开锣,几乎没有攻不下来的阵地。

但突然有一天石狮人发现,当他们再度带着自己的新产品来到城市商场的时候,人们接待的目光似乎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热切了,转眼一看,那些来自温州、宁波、广东的各种品牌已经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它们就像一个个刚刚登场的拳击手,瞬间吸引来观众们极大的热情与兴趣。

这或许是石狮人第一次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竞争,如同他们当年遭遇突如其来的历史机遇一样,这一次来得同样迅速,甚至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而且这种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

21世纪初,广东人很快又给石狮人上了一课。在珠三角的一个个小镇上,一条条款式新颖、做工精良的牛仔裤长驱直入,将石狮货毫不犹豫地挤出了柜台,根本没有打声招呼的意思。

牛仔裤曾经是石狮的骄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就曾诞生了内地的几家品牌企业,他们把这种时尚产品从香港“引渡”过来,一度让内地人眼亮。但10年之后,伴随着“中国制造”在珠三角的兴起,广东人似乎对这种物美价廉的产品更情有独钟,潮水般的牛仔裤日夜不停地从一个个规模庞大的工厂奔涌而出,尽管每一条裤子的利润微薄,但凭借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他们还是甘愿为每一个国际品牌代工,甚至喊出“精品牛仔在广东,中国牛仔在广东”的吼声。

如果说石狮无法凭一己之力跟腹地广阔的珠三角抗衡的话,那么,在以温州、宁波为代表的浙江地区,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服装板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恢复着自己的青春,它们一出手的姿态就气势不凡,长期的商业浸润使它们对品牌有着更超前的理解,一个个国人从未听说过的大品牌纷纷破壳而出,在新一轮的竞争起跑线上,它们注定是闽南服装最强硬的对手。

更让石狮人有危机感的是,浙江人与他们一样具备灵敏的商业直觉以及扩张版图的先天条件。前者不仅是中国最成熟的面料纺织基地,绍兴一个小小的柯桥镇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服装纺织基地,而且善于从不远处的上海引进高技术人才,尤其在西服领域,“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等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前所未有的品牌力度远远超越了石狮。而在山东、成都、武汉等其他内地城市,服装产业同样也追随着时代的节拍,吞食着这块传统的蛋糕。

从某种意义上,这几乎是一个人和一群人的较量,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地缘优势,石狮人都没有太多的筹码。他们既不靠近上海,也无法与富庶的长三角相媲美,20年来他们虽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却无法扭转时代发展的乾坤。市场曾经是他们最骄傲的优势,但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石狮人不得不承认,曾经风光多年的卖方市场不存在了。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的时候,当人们开始习惯于到遍布城市繁华街区的精品店购物的时候,“石狮”这个名字似乎已被逐渐淡忘了。

客观地说,石狮乃至晋江这个偏居中国东南一隅的土地,能够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枝独秀,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这种奇迹固然离不开人们的打拼,但更是时代的馈赠。

市场经济的魔力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细胞,或者说这种魔力的传递只是早晚的事情。如果我们用大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就会发现“风水轮流转”几乎是一种事物演进的必然规律,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始终独占鳌头,除非它能不断与时俱进,并且掌握引领时代潮流的“秘密武器”。但这对于正迎来天翻地覆巨变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启动史上,石狮曾经不可思议地扮演了先行者和启蒙者的角色,甚至曾经是温州人的老师。在全国最早跑石狮的热浪中,不知有多少温州人裹挟在人流里悄悄开了眼界,他们把石狮人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意识默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回到家乡开始了踏遍全国的征程。更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今天的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浙江有个叫义乌的地方,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货如轮转,客如云来,但今天的石狮人都还清晰地记得,义乌人在搞商品城之前,曾经来石狮完完整整地取了一回经,他们还曾满腔热情地接待过远道而来的小兄弟。

石狮的市场还曾经让广东人开了窍。如今做服装的人都会知道东莞有个富民侨乡商业城,生意非常火暴,但这个商业城也曾经是石狮人灵感的产物,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在珠三角开花结果了。

此处开花,彼处结果,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30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并不少见,或许历史的戏剧性就在于,常常有人无意识地扮演了报春花的角色,但真正收获的却是别人。在石狮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教会徒弟,饿瘪师傅”的故事可以说上一打,不过这次他们面对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割舍的服装,感情上他们无法接受这种现实,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变迁。

想当年,石狮人凭借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实现了“一件服装打天下”的梦想,另一方面,市场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钱实在赚得太容易了”,很多石狮人这样说。但也正是因为赚钱的速度太快,使他们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很多人依然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鼓捣着服装,而且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品牌意识不强,小作坊的发展模式依然随处可以见到。

真正的变革在于,随着时代焦点的快速转换,石狮人既不占天时,更没有地利,当整个中国都开始蠢蠢欲动的时候,石狮人已经悄悄完成了“师傅”的使命,形势的变化已经把他们一夜之间逼到了夹缝当中。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要么奋起直追,要么束手就擒,除此别无选择。

有时候使命与挑战之间似乎只有一线距离,当石狮人看到自己的产品柜台一次次被浙江人、广东人捷足先登之时,当一个曾经活力四射的经济高地突然变成了一个偌大的盆地之时,也正是石狮人作出抉择的时候,要么满足于昨天的残汤剩水,要么重振一个板块的服装雄风。

英国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早就在1859年就向世人揭示了一个规律:“但凡是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尽管达尔文的这本划时代的《物种起源》一问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很多年后,人们还是将其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他所阐述的“进化论”被认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对于生存的奥秘,达尔文这样解释:“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牢牢记住:每一种生物都在努力以几何级数增加其个体的数目;每一生物在生命的某一时期,在某一年中的某个季节,在每一代或间隔一定时期,都不得不为生存而斗争,而且都会遭到重大毁灭。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

达尔文的结论同样适用于石狮,或许石狮从来就是市场经济丛林中的“野生动物”。对走进20世纪90年代末的石狮人来说,他们注定将度过一段难熬的时间,而他们所面临的,无疑也是一场划时代的生存竞争。如果他们不能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很快就有可能退出中国服装的第一阵营。

事实上,就在石狮人决定自卫反击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们将迎来一场白热化的现代战争。

一方面,服装产业的门槛并不高,对新进者无法构成足够的技术障碍;另一方面,整个产业的竞争早已走出了传统的“冷兵器”时代,更是一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战争,一招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一言以蔽之,谁想要成为这场战争的赢家,谁就必须在战略和战术上作好相应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