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15320600000016

第16章 向后转!向前走!(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连接缅甸和中国的通道才真正建成。各种战时物资源源不断地装上火车或汽车,从仰光运往曼德勒,再从曼德勒翻越群山,经过眉苗到腊戍。从腊戍到昆明,是一条新修的将近1000千米的滇缅公路。为了修建滇缅公路,中国调集了20万名劳工。这些劳工中,青壮男子很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背着背篓,拉着石碾,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修出了这条抗战时期的生命线。1941年,日军迅速侵入东南亚,1942年3月切断了滇缅公路。盟军一边用飞机“飞跃驼峰”,从印度飞过青藏高原向中国运送物资,一边加紧修筑另一条公路。这条公路从印度东北部的雷多出发,经过缅甸的密支那,然后分成南北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连接。这条公路被蒋介石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但史迪威公路通车不久,盟军就将日军赶出了缅甸。再过几个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就结束了,史迪威公路也逐渐被废弃,成了深藏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幽灵公路。

二战之后,中缅关系非常友好,缅甸是苏联阵营之外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缅两国一度交恶,直到中国结束了“文革”,中缅转为更为务实平和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才有了好转。缅甸在军政府统治下长期对外封闭,西方对其实行了全面经济封锁,来自中国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缅甸的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对缅甸的影响,就像一滴饱满的墨汁掉在了宣纸上,很快就浸洇成一大片。尤其在缅甸靠近中国的边界,更是热闹非凡。在掸邦北部聚居着果敢、佤族等少数民族,果敢其实就是生活在缅甸的汉人,佤族也和汉人生活习性相仿。这些地区尽管在缅甸是偏僻的边疆,但到了这里,尘土飞扬的土路就变成了平坦开阔的公路。这些地区的用电,是中国的电网供应的,手机使用的也是中国电信的网络。在仰光都用不了的黑莓手机,在这里信号畅通无阻。仰光的街道上跑的是破旧的二手汽车,在这里到处能看到各色崭新的SUV。人民币是最流行的货币,反而很少有人用缅币。

但是,对中国来说,缅甸真正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熙熙攘攘的边境贸易,不是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柚木和玉石。缅甸是中国破解“马六甲难题”的关键。

在马来半岛的南部,是全长1000多千米的马六甲海峡,最窄处只有37千米,主要的深水航道不过两三公里。全世界1/4的油轮不得不途经马六甲海峡,全世界海上贸易的1/5~1/4不得不途经马六甲海峡。中国进口原油的4/5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这里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海上生命线。但马六甲海峡自古就不安宁,19世纪海盗猖獗,20世纪周边战事不断。可以设想,只要切断马六甲海峡,就可以牢牢地扼住中国的咽喉。

要想破解马六甲海峡的困局,就必须找到新的通道。曾经商议过的方案包括从巴基斯坦直达中国新疆的中巴输油管道,从孟加拉国通往西藏的中孟输油管道,在泰国克拉地峡开凿一条运河,以及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输油管道、中国和哈萨克之间的输油管道等。在这些方案中,最简单有效的莫过于中缅石油管道和铁路方案。

想象一下,如果这一方案最终能够实施,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中国和缅甸。和美国不一样,中国只在东部有海岸线。中国没有自己的加利福尼亚,而美国历史学家特纳曾说,美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西部拓殖史。美国的经济扩张,甚至民主制度,都得益于西进运动。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西部开发,要想给西部开发带来活力,离不开西部的对外开放。仅仅通过陆地对外开放,辐射范围有限,如果打开通向印度洋的通道,才能形成中国的“新边疆”,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都能得到更广阔的新天地。发展经济学指出,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主要契机就是和一个强大的增长极联系起来。和中国联通,也是缅甸经济破茧而出的第一步。受到和中国经济合作的强烈刺激,缅甸和印度的经济联系也会更加紧密,缅甸和东南亚联盟其他国家的合作也将加快。一个火花,引燃另一个火花,缅甸将会从一个落后地区,发展成亚洲的枢纽。仰光将再度挑战新加坡,成为一个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

印度之东

只要中国人来了,印度人一定会随后赶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一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

印度刚独立之后,尼赫鲁总理奉行的是一种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他坚持认为,印度和中国将成为风起云涌的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但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纠纷始终没有解决。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印度军队只接受过平原作战的训练,根本没有想过还会在寒冷的高原打仗,而中国的军队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场战争以印度惨败告终,也给印度军方带来了长久的心理阴影。1958年,尼赫鲁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中印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国家都是刚刚独立的“新国家”,而且,“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在边界线上相遇”。尼赫鲁谈到,中国和印度之间自古都有缓冲地带,他指的是西藏。但中国和印度真正的缓冲地带是缅甸。

尽管中国经济对缅甸的辐射力大大超过印度,但历史上,缅甸和印度之间的联系远比中国密切。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缅甸曾经是印度的行省,直到1937年才从印度分出来。当年,大量印度人迁移到缅甸。1931年,印度人已经占缅甸总人口的7.5%。在1941年日军侵略缅甸之前,居住在缅甸的印度人大约有110万。缅甸刚独立的时候,印度和缅甸的关系处在“蜜月期”。印度的尼赫鲁总理和缅甸的吴努总理都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人。但缅甸军政府执政之后,双方的关系急转直下,上万名印度人在缅甸独立的时候离开了。1964年,又有40万印度人被驱逐出境,昔日穿梭如织的加尔各答到仰光的航班也停运了。

印度和缅甸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略有好转,1987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问缅甸。但世事难料,一年之后,缅甸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议、民众示威。印度随后对缅甸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策。这里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印度一向标榜自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政治国家,所以一直支持亲西方的缅甸反对派,这里面也有豪族之间的亲密联系。拉吉夫·甘地是尼赫鲁的外孙,他们一家和昂山家族是世交,和军政府推翻的缅甸前总理吴努也关系甚好。缅甸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昂山素季是昂山将军的女儿,她的母亲曾任缅甸驻新德里大使,昂山素季小时候在印度上学。1993年,印度政府授予昂山素季一项最高荣誉:尼赫鲁国际理解奖。印度对待缅甸的政策比西方国家还要强硬。西方国家不过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印度还直接对缅甸的反对武装组织提供资金和其他支持。

但激昂的外交政策到头来还要服从于惨淡的现实,印度无法负担和缅甸彻底交恶的代价,这要从印度的国内政治说起。

英国人离开的时候,把英属印度殖民地分成了两半。中间是印度教徒居多的印度,两边是穆斯林建立的巴基斯坦。到20世纪70年代,巴基斯坦又分裂为西部的巴基斯坦和东部的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兄弟阋墙,几乎耗尽了两个国家的精力。

中国是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落后。印度则恰恰相反,西部地区发达,东部地区落后。由于印度的主要精力被西边的巴基斯坦牵制,东部印度逐渐开始衰落。印度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有两块,一块从首都新德里南下,到达南边的海滨城市孟买。另一块是在印度南部的金奈和班加罗尔之间。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已经是世界有名的IT(信息技术)业外包中心。但过了班加罗尔,再往东去,就到了印度的落后地区。加尔各答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但印度独立之后逐渐衰败,如今已经和仰光差不多一样落后。

比东部更落后的是印度的东北部。印度东北部主要包括较大的阿萨姆邦(Assam)和其他几个邦,其中部分地区和中国仍然存在领土争议。这里山高谷深,地势复杂,混居着各个民族,大多过着贫困的生活。印度独立之后,这里更是成了一片被遗忘的荒凉之地。孟加拉国从印度独立出去,几乎切断了印度东北部和外部的联系。从孟加拉国的达卡或锡尔赫特(Sylhet),如果能直接修铁路或高速公路到阿萨姆邦的首府高哈蒂(Gauhati),也许要不了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如今,要想从印度东北部出海,必须绕一个大圈子,先向西走,经过一个狭长的咽喉地带,最窄处只有30千米,然后折向南方,到达加尔各答。坐火车走完这段路程,至少得需要18个小时。印度东北部就这样被囚禁在落后之中。往北,是罕有人烟的喜马拉雅山脉,往南,是贫穷且人满为患的孟加拉国,往西,是印度落后的农村,往东,是几乎一样封闭和落后的缅甸。

印度东北部原本就不属于印度,阿萨姆邦过去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19世纪初期,缅甸占领了阿萨姆邦。后来,东印度公司打败了缅甸皇帝,阿萨姆邦才到了英国人的手里。一开始,英国人也不知道拿这块偏僻的土地干什么。后来,英国人偶然发现了山坡上的野茶树,才发现了阿萨姆的经济价值。1835年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大批印度人随后涌入,充当管理人员和劳工。印度独立之后,印度东北部从来就没有被中央政府重视,任由这里的人们在绝望的贫穷中挣扎。当地的人们越来越不满意,反叛武装应运而生。除了势力较大的阿萨姆独立军,在其他各邦,如曼尼普尔、那加兰地,也有各种各样的游击队和地方武装。这些反叛武装聚集在印度和缅甸接壤的地方,活跃在深山老林之中。为了遏制反叛武装,印度不得不调整政策,加强和缅甸政府军的合作。1995年,印度军队和缅甸军队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印度也逐渐看出,经济落后是导致东部、东北部政局动荡的深层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印度提出了“向东看”(look east)政策,希望通过加强和东南亚各国的合作,推动印度东部、东北部的发展。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东南亚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离印度都很远。离印度近的国家如缅甸、老挝,是东南亚各国中最贫穷的。印度和缅甸之间的贸易并未对东北部印度的发展带来多大的影响。事实上,印度和缅甸之间有时候甚至难以直接完成贸易结算,大部分印度和缅甸的贸易要通过新加坡中转。到了21世纪之后,印度官方对“向东看”政策也渐渐冷淡了。他们看重的是“向东南亚看”,印度东北部再次受到了冷遇。大部分印度人对印度东北部都很陌生,很少有印度官员访问过东北部,了解东北部的实际情况。在印度政府的计划中,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是设计一条铁路,从基里巴穆,连接缅甸的摩里,直通河内。对印度来说,要想从西到东打通通向太平洋的通道,缅甸将是最重要的一个棋子,但这枚棋子,迟迟未能落下。

中国想要从北到南,印度想要从西向东,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怀抱举国腾飞的宏大梦想,注定要在缅甸交汇。实现这一宏伟梦想的困难在于,缅甸是个落后的国家,连接的又是中国的落后地区和印度的落后地区。缅甸的经济发展,注定不会是“被邀请的发展”,不是得到赠送的舞会门票之后,直接入场狂欢就行。只有拿出当年修筑滇缅公路那样的血汗,才能铺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通道。

政治拼图

有了天时和地利,还需要人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是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但是,缅甸的政局会出现动荡吗?在西部和东部的偏僻山区,反政府武装的枪声此起彼伏。昂山素季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成了世界知名的政治人物。知道昂山素季的人,比知道缅甸到底在哪里的人都多。继1988年缅甸数十万群众上街游行之后,又出现了2007年的“袈裟革命”和2008年的“纳吉斯革命”。民众对缅甸军政府的不满在慢慢地积聚,一开始是文火慢炖,到最后会不会突然沸腾?

缅甸不是朝鲜,也不是古巴。一方面,尽管缅甸有150多年的殖民历史,而且西方长期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但是,缅甸不像朝鲜和古巴那样,有一个清晰可见的敌人。缅甸周围的国家没有哪一个会对其发动侵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缅甸军政府,都出现了一些政策的松动。如果一个社会出现慷慨激昂的民族主义,要么这是一个普遍贫穷的国家,比如朝鲜和古巴,要么这是一个经济快速扩张的国家,比如印度和土耳其。但缅甸是一个既贫穷又有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社会内部对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焦虑,远远超过对“帝国主义敌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