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若有所失:漫步在历史和经济的丛林中
15320600000010

第10章 一场再也不会有的改革(4)

随着战争形势的好转,凯恩斯一直在思考战后的经济秩序重建。他深知英国将会遇到严重的危机,往日几乎统治了大半个世界的大英帝国,很快就要分崩离析了。英国将会面临严重的贸易逆差,而且将不得不低三下四、苦苦哀求美国的贷款。是沿着沙赫特的办法,用资本管制的方式构筑一条防护线,在保护英国经济的同时也保持英国的贵族气质呢?还是低下高傲的头,向美国臣服,但却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建造国际经济的新神庙?这两种选择,哪一种更高贵?这是困扰着凯恩斯的难题。1941年的秋天,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哈罗德先生在财政部的走廊里见到了凯恩斯。凯恩斯正靠着一个柱子沉思,哈罗德走过去对他说:“你必须降尊纡贵,和美国人站在一起。”凯恩斯表情木讷,眼神呆滞,他摇摇头说:“我还没有想清楚。”两种思想正在他的头脑中激烈地斗争,非凡的凯恩斯勋爵,也变得像哈姆雷特王子一样优柔寡断了。

凯恩斯不知道的是,就在大洋的彼岸,几乎同一时间,美国人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珍珠港事件爆发不久,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摩根索就授意他的手下哈里·怀特,制定战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案。

凯恩斯和怀特,他们是一对最不般配的谈判对手。凯恩斯是20世纪享有最高盛誉的经济学家,怀特是现代经济史上最神秘的人物。凯恩斯有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怀特是一个出身贫寒的第二代美国移民。凯恩斯少年时代在伊顿公学练习划船和辩论,怀特则在父亲的五金店里打工。凯恩斯30多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和约的经济后果》等著作,成为妇孺皆知的名流学者,怀特29岁才上大学,他一生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凯恩斯行文汪洋恣肆,引经据典,他喜欢用神话人物比喻各国的领袖和精英。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中,凯恩斯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了每个国家元首的手。但是,他几乎没有评价过他真正的对手怀特。有趣的是,怀特其实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就服凯恩斯的学说,在美国财政部工作期间,更是曾因被贴上凯恩斯主义者的标签,和其他几位年轻的官员一起遭到排斥。

凯恩斯的计划和怀特的计划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他们都想避免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战和贸易战,他们都想重建一个汇率稳定、贸易自由的世界。他们都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全球经济动荡源于金本位的消失,而在战后,要想消除贸易障碍,应该从消除货币之间的障碍入手。选择货币问题为切入点的另一个好处是,货币问题太玄妙、枯燥,正好可以避开无聊政客们的纠缠,如果要谈论贸易问题,那就一下子把政客们的激情和偏见全部点燃了。当然,凯恩斯和怀特的计划也各有特色。凯恩斯计划构思更加精巧,他继承了英国金融中心伦敦城的传统;怀特计划则更加理想化,隐约可看出威尔逊总统国际合作思想的微光。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最大的不同在于英美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贸易逆差国和债务国,凯恩斯力主对贸易顺差国施加压力,要强制贸易顺差国把赚的钱花掉。债务国最需要什么?当然是钱、钱、钱。所以凯恩斯坚持把讨论雏形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模做大,最好能直接发行货币。但怀特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他只同意给贸易逆差国一些喘息的机会,最多只能适当提供短期贷款。

在谈判桌上,怀特不是凯恩斯的对手。凯恩斯口才出众,周身围绕着耀眼的光环。怀特则言辞笨拙,声音嘶哑。他最怕和凯恩斯公开辩论,因为每辩必输,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每次和凯恩斯辩论完,怀特都会感到像害病一样,但所有的牌都在怀特手中。怀特的身后,是强大的美国。凯恩斯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会帮助英国重建帝国,因为只有英国才是美国真正的盟友。但是他显然高估了美国支持英国的力量。美国人不喜欢英国的帝国,罗斯福总统对英帝国更是深恶痛绝,新政反对的就是像英国这样的以银行为中心的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英美之间频繁爆发货币战和贸易战。1931年英国退出金本位制,引起美国人的强烈不满。美国国会1931年通过了《霍里斯莫特贸易保护法》之后,英国旋即在1932年《渥太华协定》中用帝国特惠制加以报复。大多数美国人的感觉是,英国人太狡猾、世故,美国人一不小心就会中了圈套。罗斯福总统就曾经说过,不能让美国成为英国“那顶风筝的尾巴”。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态度极其鲜明:他支持英国和德国作战,但不支持英国的世界地位。摩根索见到来访的英国官员时,坚持要求英国人把“上下口袋都翻个底朝天”,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向美国汇报。他一定很享受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有钱的老色鬼,让无知少女围着自己的钱袋子转。怀特本人既反英,又亲苏,跟亲苏比起来,他似乎更反英。有一种传言说怀特是苏联间谍,真实的情况是,怀特和美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经常给他们提供情报。怀特的亲苏态度,是出于他的爱国主义。怀特敬佩苏联的计划体制,他相信苏共是唯一一个可以抵抗纳粹的可靠堡垒。而英国,在军事上是一个靠不住的盟友,看看英军在东南亚节节败退的窝囊劲吧。经济上,英国更是美国能看得到的竞争对手。由于苏联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当时美国人并未把苏联视为直接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和美国谈判,对凯恩斯来说是一种锥心的折磨。他跟友人说,每次去美国旅行都像是大病之后卧床不起。他抱怨美国人如此苛刻,“想要把大英帝国的眼珠子挖掉”。他受不了美国人的粗鲁无礼,居然在跟他谈话的时候突然出去接电话。1943年9月,英美之间就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进行了谈判。凯恩斯本来以为只要一个周末就能搞定,怀特觉得大概需要一周,结果凯恩斯在美国足足待了六个星期,两国专家的正式声明到1944年4月才正式对外发表。

先是漫长的谈判、激烈的辩论、无奈的妥协,然后是闹哄哄的大会。1944年7月,45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山酒店召开会议,建立了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什么要选在布雷顿森林开会呢?因为凯恩斯致信给美国财政部说,请不要在华盛顿开会,那会让英国人感到颜面尽失。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说,那就在华盛顿附近找个山里的避暑胜地来开会吧。怀特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个讨论货币基金的问题,一个讨论世界银行的问题。怀特自任货币基金委员会的主席,他故意把凯恩斯调到银行委员会做主席,这样就可以更多地牵扯凯恩斯的精力,省得他过问基金的事情,给怀特找麻烦。这场会议沉闷而又冗长。会上讨论的都是各国官员们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技术性问题,而且会议一开就是二十多天。在怀特的邀请下,苏联派了个代表团参会,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基本上都在睡觉。中国作为美国的联盟,也派出了代表团。中国代表团们听会听得太闷,干脆溜出去爬山。附近居民的政治觉悟极强,他们听说正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又看到几个长得很像日本人的家伙在山上转悠,差点使用猎枪把他们击毙。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给凯恩斯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郁闷和痛苦。一个正在衰落的文明,在面对一个蒸蒸日上的文明时,必然会激起一种说不出来的嫉妒和屈辱感。一个秉承理性传统的经济学家,却不得不在政治的泥潭中弄脏自己干净的羽毛。他为这个国家殚精竭虑,最终得到的却是国内政客们的猜忌和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合和世界银行是凯恩斯只手创造的。在1946年3月这两个机构的成立大会上,凯恩斯发表演讲。他说,刚刚诞生的基金先生和银行小姐会得到仙女们的祝福,他希望这两个孩子得到的礼物是“普世主义”、“勇气”和“智慧”。接着,他说,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一个邪恶的精灵会给两个孩子带来诅咒:“你们两个臭娃娃长大了就是政客,你们的每个思想和行为都将有不可告人的动机。你们所决定的每一件事情都将不是为了其自身的目的或根据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另有隐情。”

和美国人旷日持久的谈判消耗了凯恩斯的体力和精力,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凯恩斯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他太聪明,太咄咄逼人,到最后也太劳累。”1946年4月21日是复活节,凯恩斯躺在床上离开了人世。

凯恩斯去世的时候,他的妻子莉迪娅53岁。莉迪亚和凯恩斯的出身、性情迥然不同。她原本是俄罗斯的芭蕾舞演员,在凯恩斯的朋友们看来,这个女人是“没受过教育的”。但凯恩斯恰恰喜欢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性格。凯恩斯死后,莉迪娅又独自生活了36年。没有凯恩斯保护她,她慢慢学会了自得其乐。除了看戏、买东西,莉迪娅基本上过着隐居的乡村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她会在花园里的刀豆、卷心菜之间半裸体地跑来跑去,或是在灌木丛中几乎一丝不挂地享受日光浴。有人问她,要是被人看见是否会觉得尴尬。她说:“没有关系的,反正他们看见了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凯恩斯曾经说过:“文明是少数几个人的个性和意志建立起来的一种单薄、脆弱的外壳。人们只能通过巧妙地制定和不择手段地维护规则和习俗来维持文明。”文明就是凯恩斯,他充满激情但内心脆弱,需要不断地勉力维护自己。历史却像莉迪娅,即使人们看到了,也不会认为她是真实的。

一场再也不会有的改革

如果林肯没有打赢南北战争,美国一定会分裂为两个国家。一个是羽翼未丰的工业化北方,在老牌欧洲列强的竞争下被压得出不来气;一个是仍然实行奴隶制的种植园南方,逐渐沦为欧洲的经济殖民地。“北美国”和“南美国”会一直互相猜忌、互相敌视。关系好的时候,它们会像巴西和阿根廷;关系坏的时候,它们会像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可能更糟,它们可能会不断爆发冲突和战争,并在连绵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中过早地被耗尽雄心与朝气,变成两个暮气沉沉的偏僻国家。

但是,林肯赢了。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出现了快速的经济扩张,它很快从一个农业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的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比如棉纺、木材、制鞋业等。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开始大炼钢铁。1860年美国的钢产量还几乎为零,1870年达到6.9万吨,1880年超过了120万吨。美国还兴起了修筑铁路的“大跃进”。1869年,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铁路在犹他州的海角点(Promontory Point)最终会合。铁路建设消耗了美国大约一半的钢铁产量,也雇佣了大约1/10的非农业劳动力。城市化也加速发展,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报、电话等新的技术发明不断问世。亚当斯总统的后裔、美国著名作家亨利·亚当斯写道:“历史上第一次,美国人感到自己和英国人一样强大。”

但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增长就开始放缓。技术进步没有惠及普通的工人,机器反而替代了工人的岗位。农民经受着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的煎熬。很多农民借钱买地,谷物的价格没有上涨,被投机炒高的耕地价格反而下跌了,真是祸不单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泡沫,尤其是对铁路的投机最为疯狂。1873年,就已经出现过一次铁路公司破产和银行倒闭的危机,到1893年,一场更猛烈的危机到来了。就在克利夫兰举行总统就职典礼十天前,美国最大的铁路企业之一费城—里丁铁路公司(Philadelphia and Reading Railroad)宣布破产。随后,美国共有500多家银行、1500多家企业破产。1890年至1892年失业率仅为4%,到1894年就已经达到18%。这是1929年之前美国经历过的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马克·吐温所说的那个“镀金时代”破产了。成群结队的失业工人组织起来到华盛顿抗议,工人们纷纷起来罢工。189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卡耐基公司的一家钢铁厂,工人为抗议工资降低举行罢工,州长出动民兵镇压工人,造成几十人伤亡。美国铁路工会抗议资本家乔治·普尔曼(George Pullman)削减工人工资,举行了大罢工,导致整个国家的铁路系统瘫痪。克利夫兰总统派出联邦军队弹压,引发了一场暴乱。农民们也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于1867年的格兰其农民协会力量不断壮大,其成员在好几个州里都担任了要职。1877年还成立了农民联盟(Farmers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