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5227000000031

第31章 鬼谷子(14)

【解读】

所谓“主赏”,主要说的是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如何使用赏罚的问题。鬼谷子认为其要点是“用赏贵信,用罚贵正”,也就是说赏罚要公正守信。信赏必罚有教化天下的作用:奖赏是执政者所要推行和鼓吹的事;而惩罚则是执政者戒令下属乃至天下人不能做的事。所以,决策者在控制全局时,要做到正确实施奖赏、惩罚原则。

公元207年,曹操大败袁绍之后,准备北伐攻打乌桓和辽东。在出征以前,曹操的几位将领反对这次出兵,认为很可能会失败。曹操却执意要出兵北伐。在北伐途中,历经艰险,当时阴雨连绵,道路十分泥泞,加上敌军在路上有埋伏,曹军只能凿山填谷,绕道而行。而且,在路上,曹军时常处于严重缺水断粮的困境,只好忍痛杀掉几千匹战马用以充饥。曹军好不容易接近乌桓的时候,

却遭到敌军主力的攻击,幸好曹操亲临指挥作战,才化险为夷,取得了胜利。在班师回朝后的庆功宴上,曹操首先问道:“在这次进入沙漠,北征乌桓出征前,是哪几位将领劝我不要北伐的?”众人一听,顿时安静下来,几位将领大惊失色,急忙出队跪下请罪。曹操见状,不禁大笑,忙说:“几位将军快快请起,我今天不但不责罚你们,反而还要大大奖赏你们。当初,你们劝我不要北伐,实践证明你们的意见是很正确的。我因为没有及时采纳你们的建议,险些全军覆没,这次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几位将军听了曹操的话,这才放下心来。从这以后,众将士对曹操这种秉公无私、赏罚分明的做法无不赞赏。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1]。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2]之处安在?右主问。

【注释】

[1]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指天时、地利、人事。

[2]荧惑:迷惑,疑惑。

【译文】

征询意见时,要考虑天时、地利、人事三个方面。要想知道不明白、有疑惑的地方在哪里,就要探究天地四方上下,同时也要询问左右前后的人。这是征询意见的方法。

【解读】

所谓“主问”,主要是说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在征询意见以进行决断时采取的方法。在征询意见时,一定要探究天时、地利、人事等各种关系,全方位地研究事物各个方面。

战国时期,秦国一家独大,于是其他六国为了消耗其国力,就派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修建水利工程。郑国成功把秦国说服了,并开始在秦国开始水利建设。可是在即将修建成功时,秦国发现郑国居然是六国派来的间谍,要消耗秦国国力,使秦国无力东顾。这个时候,有些大臣就向秦王嬴政建议说,现在有很多外来人才在秦国当官,他们有很多是六国派来的间谍,这样对秦国是很不利的,请大王把这些人统统赶走。秦王嬴政接受了这个建议,就颁布了一条法令:逐客令。逐客令规定:凡是大小官员,只要不是秦国人,一律在规定时间内离开秦国。李斯是从楚国来投奔秦国的,也在被驱逐之列。他给秦王上了一份奏疏,后来人们称之为《谏逐客书》。他说:“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从前,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当上了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秦惠文王任用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的合纵;秦昭襄王任用范雎,采取远交近攻之策,使得秦国更加强大。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外来人才建立了不世功业。现在到了您,却把外来人才都赶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您喜欢楚国的珍珠宝石,赵国的美女,却不让其他国家的人才留在这里,这不也太说不过去了吗?”秦王看了奏疏,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回来,恢复其官职,取消了逐客令。

【原文】

心为九窍[1]之治[2],君为五官[3]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右主因。

【注释】

[1]九窍:窍是出入空气的小穴。九窍即人体耳、目、鼻孔各二,口一,再加上两便孔,共是九窍。

[2]治:主管。

[3]五官:古代五种重要官职,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这里泛指百官。

【译文】

就像心是人体九窍的主宰一样,君主是百官的首领。做好事的臣子,君主颁给他们赏赐;为非作歹的臣子,君主对他们施予惩罚。君主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对臣下的行为给予赏罚,这样就不会感到劳苦疲乏。圣人运用这个道理,所以善于用赏罚管理臣下。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上是说管理下属要遵循的方法。

【解读】

所谓“主因”,主要是说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在施行赏罚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其要点在于“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而“善”与“非”的标准则是决策者“因其政之所以求”,即赏罚的标准在于决策者的需要。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以后,论功行赏,先将功劳最大的二十余人封官赏地。有一天,他看见很多将军围在一起大发牢骚,不知是怎么回事,就把张良叫来问明情况。张良说:“他们正在议论着谋反。”刘邦吓了一大跳,赶忙接着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张良说:“陛下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起事,靠着这一班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贵为天子,而所封的人都是原来的老朋友和亲戚故旧,而所杀的人,都是原来一些与您有冤有仇的人。他们现在一边盼望着陛下封赏自己,一方面天下只有那么大,要封的人却那么多,又怕陛下的封赏轮不到自己,更有些人害怕原来有什么地方得罪了陛下而遭猜疑,要被杀,因此相聚谋反。”刘邦一听忙问:“这可怎么办好?”张良说:“我有一个计谋,可以改变这种状况。请问有没有这么一个人,陛下平生最憎恨他,而大臣们又都知道您对他恨之入骨的?”刘邦说:“有这样一个人,就是雍齿。这个人原来就跟我合不来,

又一再给我难堪,居功自傲,不分君臣,我早想杀了他,只是因为他的功劳甚多,因此还有点不太忍心。”张良说:“这就好办了,现在您立即先封雍齿,而且封他为侯,这样其他大臣也就安心了。”刘邦于是大摆宴席,当众封雍齿为侯,同时督促丞相赶快定功行封。宴会以后,大臣们都很高兴,议论说:“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1]。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2]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3],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注释】

[1]周:周遍、周全,此指全面了解管理臣下的方法,全面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2]家:使臣下安分、安心。

[3]内外不通:指君臣上下言路不通。

【译文】

君主行事不能不周全。如果君主做事不周全,群臣就容易发生骚乱。要管理好群臣之间的混乱,使他们安分守己,如果内外言路不通,这一点如何能做到?言路的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获知处理好事物的根源。以上是说君主做事应该周全。

【解读】

所谓“主周”,主要是说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要思虑周密,行事周全。要做到周密周全,就要善于开合,即广开言路,全面了解情况。

虢国最后一个国君只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徒,而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正人君子都被排挤。正因为如此,虢国最终遭到亡国之祸。虢国灭亡,那帮只会给国君戴高帽的人就自然树倒猢狲散了。虢国国王好不容易才跟随车夫逃到荒郊野外。这时亡国之君感到非常饿,车夫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食物给国君吃。国君很好奇就问车夫,车上怎么会有食物。车夫是个不会花言巧语的人,他直白地告诉国君,因为他知道国家要灭亡,所以特意准备好了食物,以备国君在逃亡时享用。国君听后又问车夫,既然你知道国家要亡,为什么不提醒我。车夫回答,国君只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我怕说了会惹来杀身之祸,逃亡时就没人赶马车了。国君听了后非常生气,一路上指责车夫,可车夫却不以为然。过了一会儿,国君又问,为什么会亡国。车夫经过上次的教训后回答,因为您太仁慈贤明。国君听后心里很高兴,就接着问:“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宫中享受快乐,安安稳稳过日子,却只好逃亡在外呢?”车夫回答:“因为除了您仁慈贤明外,其他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一起陷害您,所以才造成这种局面。”国君大喜,一路颠簸就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车夫看到国君睡着后心想,真是个昏君,大难临头还只想着听好话,真是无药可救了。于是,车夫小心翼翼地挪开腿后,便让国君枕在石头上,自己独自走了,而国君最后被野兽吃掉了。因为虢国之君只爱听好听的话,不能够广开言路,所以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原文】

一曰长目[1];二曰飞耳[2];三曰树明[3]。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4]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恭。

【注释】

[1]长目:本意指能看到很远的事物,犹如千里眼。这里是指用天下人的眼睛看,然后反馈到我这里来。

[2]飞耳:本意指能听到很遥远的声音,犹如顺风耳,形容善听。这里是指用天下人的耳朵听,然后反馈到我这里来。

[3]树明:指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思虑,反馈到我这里来,我就有明察一切事物的能力。

[4]洞:洞察。

【译文】

能够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看得更远,叫作长目;能够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听得更清,叫作飞耳;能够用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想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叫作树明。这样,千里之外,即使是微小的事情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隐微细小的事情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那么为非作歹之徒就不敢再胡作非为,从而暗暗地改邪归正。这是使天下恭敬肃正的方法。

【解读】

所谓“主恭”,说的是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要广用天下耳目,明察秋毫,从而实现天下肃然齐整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综合运用“长目”、“飞耳”、“树明”等方法。

三皇时代,贤明勤劳、宅心仁厚的唐尧担任部落首领几十年,虽然感觉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是人已经老了,力不从心,所以想挑选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有人向唐尧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唐尧说:“我这个儿子是个不虚心做人、不踏实做事的人,爱慕虚荣,还喜欢和别人争论一些无谓的是非,这样的人怎能老老实实为百姓做事呢?”然后他转头问自己四个老手下——四岳:“你们哪一个能当我的接班人?”四岳均推辞,认为不能担当此大任。尧说:“那好吧,你们就推荐一个人吧。”四人不约而同地推荐了虞舜。尧听了四岳的报告,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发觉舜这个人不错,后来就把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他。舜上任后,很注意选拔人才。当时高阳氏有八个儿子,人们称之为“八恺”,高辛氏有八个儿子,人称“八元”,他们都贤明正直、很有才能,舜就推举他们出来协助自己。舜想了解情况,就让他们提供信息;舜要作出决策,就让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意见。这样,舜就真正做到了“长目”、“飞耳”、“树明”,从而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原文】

循[1]名而为,实安而完[2]。名实相生[3],反相为情[4]。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注释】

[1]循:依照。

[2]完:完全,完美。

[3]相生:互相依存。

[4]情:指事物的本性、内涵。

【译文】

依照名分去做,实际就会既安全又完美。名分和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也互为对方的内涵。所以说:名分从实践中得来,实践从道理中产生,而道理产生于名分和实践相结合所带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产生于和谐,而这些和谐产生于恰如其分。以上说的是对名分的把握。

【解读】

所谓“主名”,主要论述统治者以及身居要位的人把握名实(名分和实际)。孔子说,如果一定要出来做事,谋划国家大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必也正名乎”。也就是说,开展工作之前,首先确定好名分,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卫国当时正在发生纠纷。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把他赶到国外去。卫灵公一死,孙子卫出公接了君位。蒯聩回来,结果父子相争。这种政局混乱的局面一直到孔子到卫国还是没有改变。孔子的学生子路请教老师,卫国这么乱,如果请您来负责政治,您要先做什么事?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了!”子路说:“您真是太迂阔了!

名分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应该闭口不言,而不是胡乱发表意见。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孔子在齐国时,有一次齐景公问他,政治该怎样去推动?孔子说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你有君的名称,就要有君的理想表现,臣臣、父父、子子也一样,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说:“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国家粮食很多,我吃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