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5227000000032

第32章 三十六计(1)

总说

六六三十六[1],数中有术,术中有数[2]。阴阳燮理,机在其中[3]。机不可设,设则不中[4]。

【注释】

[1]六六三十六:《易经》中阴数为“六”,表示阴谋诡计;用太阴六六之数表示诡计多端。在这里,也可认为把战争形态归纳为六大类,每大类下又分六小类,因此共有三十六个计谋。

[2]数,数目、数量,指双方的实力。术,手段、方法、策略。

[3]阴阳燮理,机在其中:事物相对立、又相统一的道理。机,机变、权谋。

[4]设则不中:设,主观凭空想象。中,成功。这里是说只凭主观想象就不会取得成功。

【译文】

六乘六等于三十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计谋,而计谋的运用也要根据双方力量的差别。事物总是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认识到这个规律,就能够找到破绽,实行计谋。但是计谋不能够脱离实际凭空设计,凭空设计就一定不会成功。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则诡异立见,诧事惑俗,而机谋泄矣。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

【评析】

这篇总说是对《三十六计》的概述。虽然只有寥寥29个字,却提纲挈领,包含了多层意思。

“六六三十六”点明了《三十六计》一书的指导思想,即以《易》演兵,用《易》来阐释各种计谋。这反映了作者从最古老、影响最大的经书中为各种阴谋诡计寻找理论根基的企图。不过,引用《易》中的只言片语来阐释各种计谋,未免显得牵强附会。

“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阐明了“术”与“数”的辩证关系。“数”代表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术”代表主观计谋。客观规律是施计用谋的依据,各种计策谋略则是对客观规律的巧妙运用。因此,施计用谋,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审时度势。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论述了计谋产生的哲学基础,即计策产生于阴阳互动之中。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相互推演、运动变化之中,便可产生各种各样的奇谋妙计。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是说人们只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若是按主观意愿凭空设计计谋,就难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按语是告诉我们,本书的解语强调计谋的实际运用,反对空谈道理。因为理论只能阐明一般原则,而根据实际情况产生的计谋则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若只知纸上谈兵,却不知策略的制定要根据现实情况反复筹划,则策略毫无用处。阴谋诡计本就合乎事理人情,这样才能迷惑别人;如果荒诞不经,引起别人的怀疑和惊讶,计谋肯定会被人识破。有人认为,三十六计中,每六计合成一套。第一套是胜战计;第二套是敌战计;第三套是攻战计;第四套是混战计;第五套是并战计;第六套是败战计。

第一套胜战计

胜战,即强战,指具有充分胜利条件的作战。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1];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2]。太阳,太阴[3]。

【注释】

[1]备周则意怠:防备得十分周密,容易让人精神松懈,不再警觉。

[2]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属于我国古代传统哲学的范畴,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在人们常见的、公开的事物里,而不是与这些公开事物截然相对立。

[3]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极为机密的计谋。

【译文】

防备周全,就容易麻痹大意;人们习以为常了,就往往失去警戒。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常常是事物越公开暴露,其中就越有最不为人道的诡计。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昔孔融被围,太史慈将突围求救,乃带鞭弯弓,将两骑自从,各作一的持之。开门出,围内外观者并骇,慈竟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射之。射毕还。明日复然,围下人或起或卧;如是者再,乃无复起者。慈遂严行蓐食,鞭马直突其围;比敌觉,则驰去数里矣。

【评析】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伪装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此计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以为常,根据自己的思维惯性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松懈或作出错误的判断,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兵分三路讨伐高丽,其中北路由唐太宗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张士贵为总管。当军队到达辽河时,李世民望着辽河水滚滚东流,不禁感叹道:“这里竟然离国都长安有五千里了啊!”就对征高丽这一军事行动有些后悔。几天后,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李世民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就问尉迟恭过海之计,尉迟恭请唐太宗问张士贵。张士贵就向薛仁贵问计。薛仁贵说:“我有办法,明天就让皇帝渡海,不费吹灰之力。”次日,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已独备。李世民大喜,便率百官随他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彩幕遮围,十分严密。

豪民引李世民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红毯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却听到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大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只见满目一片海水横无际涯,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所谓瞒天过海,就是瞒住天,渡过海。薛仁贵用彩幕遮住外面,李世民从海岸一直走到船上都没发现什么异样,直到船驶出好一阵后才明白。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正如按语中所说,阴谋诡计不能偷偷摸摸地行动。在夜里行凶抢劫、入户行窃,不是谋略家所为。按语中举的是太史慈突围求救兵的例子。太史慈年轻时避祸辽东,当时的北海相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融。孔融认定太史慈是个人才,就经常派人看望慰问太史慈母亲,并奉送赠礼作为致意。后来孔融对付黄巾军,却不幸被黄巾军将领管亥围困。太史慈从辽东返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融未尝见过面,但自从你出行后,北海对我赡恤殷勤,比起故人旧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如今为贼所围困,你应该赴身相助。”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冲入重围去见孔融,要求他出兵讨贼。孔融不听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贼围日逼。孔融就想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可惜城中无人愿出重围,太史慈便求自试,孔融同意。于是太史慈严装饱食,待天明之后,便带上马鞭弓箭,只率领两个拿着箭靶的骑兵,直出城门。城内士兵和城外的敌军都十分惊骇,兵马互出防备。但太史慈只引马来至城壕边,插好箭靶,练习射箭。习射完毕,便返回城里。第二天又是这样,围城的士兵有的站起来观看,有的就躺着一动不动。太史慈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再返回城里。第三天,太史慈照旧出城,围城的敌军没有人站起戒备。如是三番五次,敌军习以为常,再也没有人注意太史慈。于是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重围,绝尘而去。等到敌兵回过神来,太史慈已越出重围,追赶不及。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1],敌阳不如敌阴[2]。

【注释】

[1]共敌:兵力集中的敌人。分敌:用计谋调遣敌人,使之分散为比较薄弱的几部分。

[2]敌:用作动词,攻打。阳:指敌人强盛的部分。阴:指敌人的薄弱环节。

【译文】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敌军分散再攻击。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之地更为有效。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评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对强敌,要避其锋锐,如治水用疏导的办法分流;对弱敌,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纠纷,不能参与到搏斗中。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虚弱,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公元前353年,魏国派庞涓攻打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包围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想引兵直趋邯郸。但是孙膑说:“当前魏国精锐都在邯郸,而国内空虚,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进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战略。魏军得知消息后就会从邯郸返回救大梁,这样就能把邯郸之围解除。”于是,他们派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大军却绕道直逼大梁。庞涓得到消息后只得火速返回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自然打不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当庞涓赶到桂陵时,齐军用计谋迎击魏军,使得魏军几乎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起义后,洪秀全领导的军队迅速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首都。可是这时发生了内讧,导致力量削弱,形势急转直下,最后被清军围困天京。为挽危局,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浴血激战多年的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主将。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形势上始有好转,但清军的江南大营仍在加紧围困天京。1860年三月,李秀成出奇兵,由李世贤攻湖州,李秀成则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以轻骑六千人,用清军旗帜衣帽伪装,直驱杭州,一举攻克,浙江巡抚罗遵殿自杀。这时江南大营果然中计,急调一万多人,由张玉良率领奔救杭州。李秀成见敌人已到杭州,诱敌的目的已达到,当晚就从杭州撤兵,迅速经浙西入皖南,会合各路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等率十多万人齐集天京城外,五路合攻江南大营。天京城内的守军密切配合,战斗激烈。陈玉成首先突破天京西南的敌军长壕,当天太平军歼敌几万人,江南大营清军被击溃,残部退至镇江。后来太平军追击残部,又歼敌万人,迫使清朝钦差大臣和春自杀,帮办大臣张国梁落水而死,太平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1],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2]。

【注释】

[1]友未定:“友”指军事盟友,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指盟友对主战的双方持徘徊、观望的态度,态度不明朗。

[2]《损》:指《周易·损卦》:“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在这里指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译文】

敌方已经显露,友方态度尚不明朗。那就利用友方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消耗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子贡之存鲁、乱齐、破吴、强晋。

【评析】

敌方已经显露,而另一势力也正在不断发展,而且这股势力想有所作为,继续扩展势力,我们就应该利用这股势力打击敌方。这就像子贡保卫鲁国、扰乱齐国、破坏吴国和强大晋国所采取的谋略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