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5227000000020

第20章 鬼谷子(3)

【解读】

齐宣王的弟弟田婴被封为靖郭君,封地在薛。他到达薛地后开始筑城。城分内外两部分,外城周长一万多米,内城周长两千多米,墙基阔二十米,墙高五至七米。这样一个浩大工程,如此大兴土木,他手下的门客纷纷向他进言,劝他不要开工。靖郭君告诉手下,那些进谏的人来了,不要通报。有一个人前来拜见说,让我进去见一下靖郭君,我只说三个字就离开,多说一个字,我愿意被烹而死。靖郭君听后很是好奇,就让他进见。他果真说了三个字:“海大鱼。”说完后转身就走。靖郭君连忙说:“你别走,你把话说完。”门客说,我说过我只说三个字,多一字我也不敢说,我可不敢拿命当儿戏。靖郭君说:“赦你无罪,但说无妨。”那人说:“海里的大鱼,渔网、鱼钩都奈何它不得。但是如果它离开了水,来到陆地上,那么蝼蚁也可以随意把它摆布。齐国就像您的水,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薛地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失去了齐国,您把薛地的城墙筑得像天一样高,又有何用?”靖郭君想想,这话说得有理,于是将筑城一事搁置了。进谏之人先用惊人之语制造悬念,引起靖郭君好奇心,然后用大鱼作为比喻,来说明问题,可谓“言有象,事有比”、“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原文】

故善反听[1]者,乃变鬼神[2]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3]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4]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5];欲高反下;欲取反与[6]。欲开情[7]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注释】

[1]反听: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用心感知。

[2]鬼神:指死者的灵魂和山川的神明。

[3]审:清楚、明白。

[4]定基:基,通假字,通“机”,计谋,机谋。定基,即预先设定的谋划。

[5]敛:收敛。

[6]与:赠予,给予。

[7]开情:敞开心怀交谈,敞开心灵的大门。

【译文】

因此那些善于用心去感知对方的人,常可以用隐秘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手段运用得当,就能清楚地了解真相。如果情况掌握得不清楚,得到的信息就不明确;得到的信息不明确,做事时就不能精确设置计谋。运用言辞的象征和比拟,对方必有回应,这样就可以通过言辞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想要对方讲话,自己就要保持沉默;想要对方敞开,自己就要先收敛;想要对方情绪高涨,自己就要低沉;想要获取,自己就要先给予。想要让对方敞开心扉,就要善于运用表象和类比的方法诱导他,以便把握对方言辞的含义。如果与对方的意见一致,就可以彼此呼应。如果道理相同,就能走到一起。

【解读】

东汉人张纲少时勤奋好学,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被征召为朝廷御史。当时,广陵郡有个叫张婴的人,聚集数万人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抗击官府,杀刺史,前后达十余年。朝廷对此深感棘手,尚书推荐张纲出任广陵太守。张纲赴广陵,率领郡吏十余人来到张婴营垒。张婴不解来意,闭垒严防。张纲派人说明自己是奉诏宣慰,并非开战讨伐。张婴见张纲来意诚恳,出垒相迎。张纲说:“因为官员办事不周,不体恤民情,以至于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俗话说官逼民反,您清廉自律,行侠仗义,令我佩服不已。”张婴听后很受感动,含泪说:“我因蒙冤受屈才聚众反抗,苟且偷生,并没有多考虑后果。经过你开导,我明白了事理,唯一担心的是我做了对抗朝廷的事,即便投诚了,也不免问罪。”后经张纲解释,张婴打消了顾虑,决定投诚。次日,张婴率领部众万余人,与妻子一道归降。张纲设宴庆贺,将其部属遣散,劝他们回家种田,又给张婴选择住处,划给田产。张纲的做法,就是“欲张反敛”,使张婴觉得“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原文】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1]上,或以牧[2]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3]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4],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5]。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6]。虽非其事,见微[7]知类。若探[8]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9]应不失,如螣蛇[10]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注释】

[1]事:侍奉。

[2]牧:管理。

[3]情诈:真情和虚伪。

[4]式:定式,模式。

[5]托:寄托。

[6]雄雌:指高低强弱。

[7]微:微小。

[8]探:侦察,打听。

[9]符:符节、符应,像符节相合那样应验。

[10]螣蛇:传说中一种会飞的蛇。

【译文】

或者由于这个话头,或者由于那个话题;或者用来侍奉上司,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需要辨明真假,了解异同,以分辨出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对方的行为举止、言辞、口气,都可以从这里见到端倪。对方的喜怒哀乐,可以借助这些方法去挖掘,这些都是事先做好准备,作为行事的准则。通过反推取得对方的回应,通过观察推测对方的实情。所以,要用这种反应之术,首先要让自己心平气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高下。虽然所谈之事好像并没有进入正题,但可以根据细微之处,探索出与此相类的大事。做到了这些,你了解一个人,就像已经进入他的内心一般,估量他的能力,猜中他的意图,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就像会飞的螣蛇一样,指哪打哪;就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解读】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可谓人尽皆知。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就运用了“反应”之术。曹操和刘备两人在后园中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然乌云滚滚,骤雨将至,并且出现了龙挂。所谓龙挂,就是闪电。曹操就拿龙挂说事儿,他说:“使君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说:“愿闻其详。”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藏形体;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如同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经常在外游历,一定知道当世英雄。请你说说看。”玄德说:“我见识浅薄,怎么认得出谁是英雄呢?”曹操说:“此间就你我二人,不要谦虚。”玄德说:“我得到陛下的恩宠和庇护,得以在朝为官。天下的英雄,实在是没有见到过啊。”曹操说:“既然没有见到过,那也听过吧。”玄德说:“淮南的袁术,兵粮足备,应该能称为英雄吧?”曹操笑说:“袁术不过已经是坟墓里的枯骨,我早晚都会抓住他的!”玄德说:“河北的袁绍,连续四代位列三公,家门中有很多故吏;现在雄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他应该是英雄吧?”曹操笑着说:“袁绍这个人色厉内荏,好计谋却没有决断,干大事却爱惜性命,看见小利却忘顾性命,不算是英雄。”

刘备又说:“刘表威震九州,能称为英雄吗?”曹操说:“刘表虚名无实,不是英雄。”刘备又举出孙策:“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是个英雄吗?”曹操说:“孙策借着父亲的威名,不是英雄。”玄德说:“益州刘璋,能称为英雄吗?”曹操说:“刘璋虽然是皇亲,却只能是守家产的狗而已,怎么能称作英雄呢!”玄德说:“那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又怎么样?”曹操鼓掌大笑说:“这些碌碌无为的人,何足挂齿!”玄德说:“除此之外,我实在是不知道了呀。”曹操说:“能叫作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刘备问:“那谁能被称为英雄?”曹操用手指指玄德,然后又自指向自己,说:“现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使君和我两人而已!”刘备听到这句话,吃了一惊,手里拿的筷子和勺子都不禁掉在地上。这时正好大雨倾盆而下,雷声大作。玄德从容地低头拿起筷子和勺子说:“因为打雷被吓到了,才会这样。”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玄德说:“圣人听到刮风打雷也会变脸色,何况我怎么能不怕呢?”将听到刚才的话才掉了筷子和勺子的缘故轻轻地掩饰了过去。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刘备就是担心曹操把他当作对手,就是怕曹操把他当作英雄。如果那样,别说刘备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连人头都会不保。所以他对曹操的回应也很是隐忍,并借风雷来掩饰自己,很好地做到了“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而且是举一反三。

【原文】

故知之始己[1],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2];其见[3]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4]。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5]。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6]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7]失道[8];己先审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9]。

【注释】

[1]知之始己:想要了解他人,就必须先从了解自身开始。了解了自己,才能以己度人。

[2]比目之鱼:这种鱼只有一只眼睛,必须一只眼睛在左边、一只眼睛在右边的两条鱼并在一起,才能游行。

[3]见:通假字,通“现”。

[4]燔骨:烧透了的骨头。

[5]疾:快速。

[6]牧人:牧,管理。牧人,管理、统治众人。

[7]忘情:指失去真实。

[8]失道:指违背规律。

[9]天神:指神秘莫测的最高境界。

【译文】

所以,要想了解别人,必先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双方互相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如影随形;掌握对方的形迹,就像有了光后影子马上出现那样相互关联。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吸取细针、用舌头获取燔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易如反掌。我方的付出是微小的,可是察知别人的实情却是迅速的。我方与对方互动获取对方的事情,就像阴与阳、圆与方那样互补。对方形迹未显、没有透露我方想要的信息,就应该转变策略,换一种方式;对方已经透露了有用信息,就按照既定的计划行事。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让对方按照我方之意愿或进或退,或左或右。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就不能正确地去统领别人。处理事情不灵活不巧妙,就是不顾真实情况,违背客观规律;自己预先制定策略去管理别人,计谋策略就不会露出形迹,不会让对方窥见其中的门道,这才是让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