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5227000000021

第21章 鬼谷子(4)

【解读】

赵孝成王刚登位,年纪尚轻,赵太后掌理朝政,秦国就发兵攻赵,情况非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可是赵太后不答应,因为长安君、孝成王还有出嫁的燕后都是赵太后的亲生骨肉,赵太后特别疼爱长安君,视他为掌上明珠。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再有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大臣触龙希望去说服太后。太后猜测他是来劝自己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就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后,一点都不提长安君的事情,只是向太后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说了这么一番话,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你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触龙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赵国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发兵救赵,秦军退。

触龙知道自己疼爱孩子,就明白赵太后疼爱孩子也是人同此心,通过为自己小儿子谋后路这个由头,他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派长安君为人质,从而挽救了赵国。《孙子兵法》里面也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圣人的智慧有不谋而合之处。

内揵第三

内,是指用言辞来和君主结交;揵,是指让国君支持并采纳自己的谋略,从而结交国君。本篇主要讲君臣之间的关系,臣子如何揣摩君主的意图,从而提出自己的主张。这虽然是就君臣立论,但也可以适用于平常人们之间的交往。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1],近而疏[2];就[3]之不用,去[4]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6],素[7]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8]。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9]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10],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注释】

[1]远而亲:看似疏远,其实极亲密。

[2]近而疏:看似亲密,其实极疏远。

[3]就:靠近、趋近。

[4]去:离开。

[5]御:原指驾驭马车,这里引申为使用。

[6]内揵:内,本指内情相守,这里指要从内心与君主沟通关系,以达到情投意合、谋略被采纳的目的。揵,通“楗”,本义为关门的木闩,这里指交结。

[7]素:平常、向来。

[8]采色:这里指美女、音乐、歌舞等。

[9]蚨母:即土蜘蛛。这种蜘蛛的母爱极强,因此每当母蜘蛛出入巢穴时,都要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而且母子连心,如果把幼虫抱走,母亲就会立刻赶来。

[10]朕:缝隙。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有的看似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看似亲密却很疏远;有的投奔而来却不被重用,有的在离任后反而又被寻求。有的天天在君主眼前却不受重用,有的只是遥闻其名却被整天念叨。这是因为凡事都有其内在规律,这种关系的形成与平时的结交有关。有的以道德相结,有的以友情相结,有的以钱财相结,有的以美色相结。所以,了解了对方的意图,就能做到想进来就能进来,想出去就能出去;想亲近就能亲近,想疏远就能疏远;想投奔就能投奔,想离去就能离去;想要有所求就能有所求,想被思念就被思念。这就像蚨母一样,细心地保护它的幼虫,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也看不出任何缝隙。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挡。

【解读】

苏代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一次,苏代听说赵惠王要出兵攻燕,他觉得不妥,就去劝说赵惠王。苏代见到赵惠王后,并没有直接劝谏,而是对赵惠王讲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赵王听了感觉很有趣,心情大好。苏代则抓住这个机会,诚恳地进言道:“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力相当,在几年之内是不可能把燕国打败的,所以一定会长期相峙下去。如果是这样,那么老百姓就会一直承受战争所带来的苦难,国家上下就会混乱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王想了想,终于恍然大悟,恳切地说:“你说得有理,寡人不会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而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苏代只用了一个寓言故事,就免除一场兵祸,也使百姓逃过了一次劫难。

【原文】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1]也。欲说者,务隐度[2];计事者,务循顺[3]。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4]来应时[5],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注释】

[1]揵所谋:揵、堵塞、固守、支持。揵所谋,是指使计谋得到支持和采纳。

[2]隐度:暗中揣测、估量。

[3]循顺:沿着顺畅的途径,即遵循固有规律。

[4]方:道术。

[5]应时:合乎时宜。

【译文】

所谓“内”,就是游说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所谓“揵”,就是使自己的计谋能够毫无阻碍地实行。想要说服他人,务必先悄悄地揣测,看是否可行;策划事情,务必遵循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否可行,然后把其中的得失利害明明白白表达出来,以影响君主的意向。以道术来进言要合乎时宜,把握时机,以便与君主的想法相契合。周详地思考后再来进言,以适应形势,做得恰当。凡是和君主的想法不相符合的,就不可以实行。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揣摩形势,从方便之处入手,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的各种方式来争取谏言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最好是顺应实情;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变通的言辞。善于变通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与阴阳相符合,从而统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不合君主之意,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见一致了,却与君主的关系不密切、关系不巩固,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实际上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解读】

汉朝初年,赵王武臣派韩广到燕国,没想到燕人却拥立韩广为燕王。赵王武臣一怒之下,邀集宰相张耳、陈馀侵犯燕国边境。有一天,赵王武臣私自出营地查看,被巡守在附近的燕军俘获,燕国将赵王囚禁起来,以此要挟赵国,要赵国把土地分一半给燕国,然后才归还赵王。而且燕人态度强硬,先后将赵国派来的十多名使者给杀了。张耳、陈馀为了这件事烦恼不已,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计策。有个砍柴烧火的勤杂兵来到营房说:“我可为诸公说服燕人释放赵王,然后驾车接赵王回来。”在场的军官都嘲讽他不自量力,认为他这种行为是痴人说梦。砍柴烧火的勤杂兵由小道潜入燕将营地,对燕将军说:“你可知我来的目的么?”燕将一看他的装扮,很轻蔑地说:“你来无非是希望赵王回国。”勤杂兵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将军知道张耳、陈馀是怎样的人吗?”燕将说:“他们两人是赵国的贤人。”勤杂兵又问:“那将军可知他二人的想法吗?”燕将不禁大笑,说:“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这不是明摆着吗?他们希望赵王平安回国啊。”勤杂兵也大笑起来,而且笑声更响亮,说:“将军实在不了解他二人的真正意图啊。”燕将有些疑惑,急忙问道:“那你说他们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勤杂兵缓缓道:“张耳、陈馀是武将,一声令下就可拥有赵国数十城池,他们早就想自立为王,哪会以当个宰相为满足呢?谁都知道,当君王和当宰相是天渊之别,当初天下的形势,陈、张二人不敢有称王的念头;现在赵国国势安定,这两人早就想平分赵国共同为王,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现在燕人囚禁赵王,这两人表面上希望燕人释放赵王,实际上希望燕人将赵王杀了,好让两人瓜分赵国,自立为王。以一个赵王就能轻易打败燕国,何况有两位贤明的君王相互合作。若陈张二人以责怪燕国杀赵王的名义出兵攻燕,燕国岂能存活。所以不如放了赵王,让张、陈二人的野心无法得逞。”燕将认为勤杂兵说得有理,于是放了赵王,养卒当真驾着车把赵王接了回来。勤杂兵是懂得“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这个道理的。

【原文】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1]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2]也;去而反求者,事中[3]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4]也。故曰:不见其类[5]而为之者,见逆[6]。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7]。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注释】

[1]阴德:心意暗合。

[2]得:指适用。

[3]中:合乎。

[4]决事:谋大事,指参与决断国家大事。

[5]类:类似,共同点。

[6]见逆:遭到抵触,指不被采用。

[7]见非:遭到非议,指被否定。

【译文】

所以说,与君主看似相距很远却得到亲近的人,是因为他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遭到疏远的人,是因为他和君主的志向不同;靠近君主却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策略不适用;已经离职却又被召回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后来在发展中被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措施不得当;只是听到声名就被君主念叨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与决策相符,君主正等他回来决断大事。所以说:在不了解对方是哪样的人之前就去游说,定会事与愿违。不了解实情就去游说,定会受到非议。只有了解真实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既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修正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