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料,十年后,司马懿趁曹爽不做防备、外出祭奠皇陵的机会,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朝廷,并把曹爽及其亲信以各种罪名杀掉,从而掌握了大权。从司马懿一方看来,他成功运用了捭阖之术,做到了“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反观其对手曹爽,虽然也想通过“捭”来了解司马懿的内情,却被司马懿以“阖”的手段挡回去了,结果大败亏输,命丧九泉。
【原文】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1]也;必豫[2]审其变化。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3]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4]。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者;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
【注释】
[1]说之变:指游说别人时根据情况加以变化。
[2]豫:通假字,通“预”,预先。
[3]主:主宰。
[4]终始其义:指始终保持的义理,即善始善终、有始有终。
【译文】
开启和闭合,是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也是游说之术随机应变的依据;游说者必须事先慎重地考察对方的变化。口,是心灵的门户;心,是灵魂的主宰。人的志向意愿、爱好欲望、思想考虑、智慧谋略,都要通过口这个门户来表达出来。因此,要用开启和闭合之术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言语的出入。所谓“捭”,就是开启、发言,属于阳的方面;所谓“阖”,就是闭合、缄默,属于阴的方面。阴阳调和,先后合宜,就能够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足、尊贵、名声、嗜好、财富、得意、欲望等都是属于阳的方面,叫作“始”。所以说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损、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都是属于阴的方面,叫作“终”。凡是谈论那些遵循阳的规律运行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始”,这是指以谈论有利的事物作为事情的开始;凡是那些谈论遵循阴的规律运行的事物,都可以称为“终”,是指谈论不利的事物,听者要加以分辨。
【解读】
本节讲“捭阖”要因情况而随时变化。战国时,楚人的游说之士陈轸离开楚国投奔了秦国,做了秦惠王的臣子。当时张仪也在秦国,他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透露给楚国,臣不愿和这种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说想要回楚国,那大王就把他杀掉,以免留下后患!”秦惠王不解,说:“陈轸又不是愚蠢的人,怎么敢和寡人明说要回楚国去呢?”虽然秦惠王这样说,但还是不放心,立即召来陈轸问:“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愿意前往的国家,寡人立即命人为贤卿准备车马。”谁曾想,陈轸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臣愿意回楚国。”秦惠王说:“张仪认为你一定会回楚国,而寡人也料到你将回楚国,再说你如果不去楚国,又能在哪儿安身呢?”
陈轸说:“臣离开秦以后,一定特意回到楚国,一方面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而且可以表明臣以前是否和楚国有私下的勾结。微臣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说有个楚国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调戏年纪较大的妻子,她就骂这人好色之徒;那个好色之徒又去挑逗年轻妻子时,年轻妻子却欣然接受。没多久,楚人死了,有客人问挑逗楚人妻子的好色之徒说:‘在这两个寡妇中,你会娶年纪大的还是那个年轻的呢?’好色之徒很干脆地回答说:‘我娶年纪大的。’客人问:‘年纪大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那位却顺从你,你为什么反倒要娶年纪大的呢?’好色之徒颇有深意地说:‘当她们是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能接受我的挑逗;但是一旦是我的妻子,我就喜欢当初拒绝我的那位。’现在楚王是位贤明的君王,而宰相昭阳也是位贤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就像故事中楚人娶的那个年轻的妻子,楚王此次必定不会收留臣,而昭阳也不会愿意跟臣同朝共事,如此就可明白臣以前是否和楚国有所私通了。”陈轸所讲故事中的那个楚国人,可谓随情况变化的典型。
【原文】
捭阖之道,以阴阳[1]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2]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3],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4]反[5],皆以阴阳御[6]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7]相成也。以阳求阴,苞[8]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9]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10]之门户”。
【注释】
[1]阴阳:这里指把人们按照人格分成阴阳两类,阴指性情柔弱之人,阳指性情刚强之人,下同。
[2]卑:低下。
[3]家: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下一句“可以说国”中的“国”,指的是诸侯的封地,诸侯国。
[4]倍:通假字,通“悖”,违背、背叛。
[5]反:恢复、回归。
[6]御:治理、处理。
[7]形:通假字,通“刑”,刑罚。
[8]苞:包含、包括。
[9]说:劝说、说服。
[10]圆方:圆代指天,方代指地。
【译文】
捭阖术的运用之道,要从阴阳两个方面来进行。因此与遵循阳的规律的人交谈,要依据崇高的原则引导对方;与遵循阴的规律的人交谈,要依据卑下的原则引导对方。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没有什么事情问不出来,没有什么事情不能深入进去,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说服。用这个道理,可以游说一个人,可以游说一个家,可以游说一个国,可以游说整个天下。从事小的活动,不会有内在的限制;从事大的活动,不会有外在的界限。所有的损失与收益、离开与靠近、背叛与归附等行为,都可以运用阴阳的规律来处理。阳的特性是运动、显露,阴的特性是静止、隐藏;阳开始运动了,我们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活动;阴开始运动了,我们就隐藏起来。阴阳相互转化,阳发展到极致变成了阴,阴运行到极致就变成了阳。凡是遵循阳的规律行动的人,道德就会随之增长;凡是遵循阴的规律静止的人,通过刑罚来成就自己。因此,用阳来求取阴,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取阳,就必须运用武力。阴与阳相互变化、追寻,靠的就是开启和闭合的原则。这是天地之间阴阳运行的规律,也是游说他人的方法,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前提,因而常被称为“天地万物运行的门户”。
【解读】
秦始皇年纪轻轻就在国相吕不韦的扶持下登上王位,这个时候,由于秦王尚幼,所以吕不韦大权独揽,权倾天下。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开始亲政。但是嬴政仍然没有动吕不韦的迹象,他只是把另一比较小的势力——嫪毐除掉。嫪毐与吕不韦有牵涉,嬴政知道吕不韦根基稳固,如果操之过急,会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一直到第二年,嬴政完全掌握了局面后才谋定而后动,把吕不韦罢相。吕不韦罢相后迁居洛阳,结果其他六国接连不断地派出使者向吕不韦请安问好,宾客往来络绎不绝。再加上吕不韦本人也不加收敛,张扬无度,
嬴政认为吕不韦势力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就又让他迁往更为封闭偏远的蜀地。吕不韦知道嬴政这是想要他性命,只好在路上饮鸩而死。嬴政在没有把握除掉吕不韦之前,一直采取“阖”的手段,韬光养晦;后来时机成熟,就转化为“捭”,从而除掉吕不韦,开始自己掌权,正所谓“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反应第二
我们听别人说话,可能发现有不相符合的地方。这时候,我们要想知道别人哪些地方说的是真话,哪些地方说的是假话,就要反问他,如此,对方肯定有所回应,我们从而得以获得实情。本篇讲了反应之术的原理、反应之术的运用及其注意事项等。
【原文】
古之大化者[1],乃与无形[2]俱生。反[3]以观往,覆[4]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注释】
[1]大化者:化,教化、指导。大化者,教化、指导百姓的圣人。
[2]无形:没有迹象。此处指道,即自然法则。
[3]反:指反观,即观察过去。
[4]覆:覆验,指察验未来。
【译文】
在古代用大道教化芸芸众生的圣人,是与无影无踪、微妙不可察的大道共生共存的。圣人能够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既可以反观过去,又可以检验现在;既可以熟悉对方,又可以认识自我。如果动静和真伪的道理,与当下不相符合,那就要回溯到历史去探求原因。有些现在的事情往往要通过反复考察过去,才能把握。这是圣人的主张,不能不认真研究。
【解读】
刘邦攻入咸阳后,将士们纷纷争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各人都拣值钱的金银财宝拿,闹得乱哄哄的。只有萧何不稀罕这些东西,而是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书档案都收了起来,保管好。刘邦在将士陪同下,来到豪华的阿房宫。他看见宫殿这么富丽,幔帐、摆设好看得叫人睁不开眼睛;还有许许多多的宫女。他在宫里待了一会儿,心里迷迷糊糊,简直不想离开了。这时候,樊哙闯了进来,说:“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您还要这些干么?还是赶快回到军营里去吧!”刘邦不听他的话,
说:“让我歇歇吧。”恰巧张良也进来了,听到樊哙的话,就对刘邦说:“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只因为秦王暴虐,不得人心,才有您今天的胜利。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刚刚灭亡的秦国那样享乐,下场不久就会和他们一样的。樊哙的话说得很对呀,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刘邦是一向很信任张良的,马上醒悟过来,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张良劝说刘邦,巧妙点出秦亡的历史教训,可谓“反以知古,覆以知今”。
【原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1]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2]者,反[3]而求之,其应[4]必出。言有象[5],事有比[6]。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7]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8]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9]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10]愚智,事皆不疑。
【注释】
[1]因:依从、根据。
[2]合:合理。
[3]反:反驳、反问。
[4]应:答应、应对。
[5]象:以某类事物来形容、象征自己想要说明的事物,这样使得听者更容易明了。
[6]比:类比、比较。指按照形象进行比较。
[7]钓语:像钓鱼投饵一样,在谈话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
[8]会:聚合,此处指野兽聚集之处。
[9]袭:因袭,这里指重复。
[10]诱:诱导、引导。
【译文】
别人说话,就是动;自己缄默不言,就是静。要根据对方所说的话,来判断他的想法。如果对方的言辞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反驳他,对方必然会有答复,通过我的反问和对方的答复,就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意图。言辞都富有形象性,事物都可以找到与它相类比的另一物。既然有形象,也可比拟,就可以观察隐藏在言辞内的本质内涵。象,就是用来象征要说明的事物;比,就是比较言辞里面表达出来的形象。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对方有声的言辞意图,引诱对方说出我方想要知道的事情,从而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这就像张网猎取野兽一样,在野兽聚集之地多设网,就会把野兽捕获到。只要这个办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自然就会流露实情,这就是捕获人言的网。经常准备这些网,等待别人进来。如果对方的言辞仍没有变化,我们无法进行比较、推测,就要变换方法。用言语的形象去感动对方,以迎合对方的心意,窥探对方的真情实感,进而控制对方。自己反推回去,对方回应过来,双方言辞自然既有形象,又有比拟,这样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经过反复地用言语试探对方,任何事情都可以从对方的言辞中流露出来。圣人以此来利用愚者和智者,就不会再有什么疑惑不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