捭阖第一
捭阖即开合,乃谋略、游说之根本法则。鬼谷子提出,作为游说者,一定要有时开口说话,有时闭口沉默,有时不妨松弛、宽厚,有时不妨紧张、严厉。要根据对方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开闭之术控制自己的嘴巴,使得心声的出入有规律,那么就是掌握了说话的技巧,掌握了人间的大谋略!全篇旨在阐明捭阖原理及其可用于游说。
【原文】
粤若稽古[1],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2]。观阴阳[3]之开阖以命物[4],知存亡之门户,筹策[5]万类[6]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7]焉,而守司[8]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注释】
[1]粤若稽古:粤,句首发语词,无实义。若,顺着;稽,考察。粤若稽古:顺着时间顺序,考察古代的历史。
[2]众生之先:芸芸众生的先知先觉。
[3]阴阳:古代指创造世间万事万物的二气,后引申为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属哲学范畴。
[4]命物:命,命名。命物,对万物进行命名。
[5]筹策:原为古代计算、测量工具,这里指谋划。
[6]万类:万物。
[7]朕:征兆,迹象。
[8]守司:守护和主管。
【译文】
纵观上古的历史,圣人存在于天地之间,是芸芸众生的先知先觉。圣人通过观察阴阳两类对立统一的事物,按照它们生长变化的规律来对其加以命名,洞察事物兴盛衰亡的关键,思考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心思所想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达到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掌握。因此,圣人处在天地之间,从古至今,其规律都是一致的。
【解读】
《捭阖》是《鬼谷子》第一篇,也是全书的总纲,它阐明了这部书的总原则。所谓“捭阖”,就是开合,乃是谋划战略、游说别人的根本法则。南朝时期的着名隐士、有“山中隐士”之称的陶弘景认为:“捭,即拨动的意思;阖,乃闭藏之意。凡是和别人交谈,其方法是要么拨动、挑逗对方,引诱或者刺激此人,让他把话说出来;要么我什么也不说,让对方说出他自己的想法。”本节讲的是圣人,也就是懂得捭阖之术的人可以通晓人心所想,事先见到事物变化的征兆。预见到事物变化的趋势,就能够把握天下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开创恢宏的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商汤就是一个“见变化之朕”的人。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统治期间,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夏桀又十分残暴,不体恤百姓,只知自己一味地享乐。而商汤却十分贤明,爱惜百姓,关心人民疾苦。商汤对当时的时局进行了富有远见的预测,他认为现在人民对夏桀恨之入骨,夏桀的统治非常不稳固,到了该推翻他的时候了。商汤征伐夏桀前,他做了一次军事动员,以鼓舞军队士气,让士兵认为他们的做法是合乎正义的。他说:“并不是我愿意进攻夏朝,也不是我敢于贸然攻打夏桀,而是因为夏桀犯下滔天大罪,令人发指。上天要夏桀灭亡,我这么做是顺应上天的旨意。夏桀统治下的人民对其恨得咬牙切齿,纷纷说,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能够落下啊,我们愿意和他一起灭亡。你们看,他的德行败坏到何种程度?为了顺应天命,为了老百姓的疾苦,我们也一定要去讨伐他。”果然,经过激烈的战争,商汤打败了人们恨不得与之同归于尽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但是,历史上不能把握历史潮流,认不清历史大势的人,也比比皆是,如袁世凯。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封建帝制都疾之如仇。可是袁世凯在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居然异想天开要当皇帝。这一来,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人民一致反对,结果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在全国上下的唾骂声中下台,不久就一命呜呼。袁世凯之所以不识时务要当皇帝,就是他没有认清时势,没有很好地明白“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不能够“知存亡之门户”的结果。
【原文】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1]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2],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3]以牧[4]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5]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6],阖而捭之[7],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8]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9],先从其志。
【注释】
[1]权:本意指秤,这里指权变、权谋。
[2]有差:有差别、有等级。
[3]无为:与有为、人为相对,道家指顺应自然规律的所为,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像无所作为一样。即虽然我做了,但是做得不露痕迹,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境界。
[4]牧:管理、统治、处置。
[5]嗜欲:喜欢,特殊的爱好。
[6]指:通假字,通“旨”,意旨、宗旨。
[7]阖而捭之:先闭合,再开启。这就像“欲扬先抑”一样,你想夸奖一个人,就先贬损他几句,这样再夸他时,他就会受宠若惊。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权谋。
[8]同其情:使对方与我方的心意相同。
[9]守:遵守、信守。
【译文】
事物的变化无穷无尽,但是它们最终都有自己的归属。正因为事物变化无穷,所以圣人对万物施教时,按照事物的本性,采取不同的方案:或使之处于阴,或使之处于阳;或者使之柔弱,或者使之刚强;或者使之开启,或者使之封闭;或者使之松弛,或者使之紧张。因此,圣人要始终如一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哪些应当先做,哪些可以放到后面做。揣摩人们的权谋机变,考量人们的才能,对他们的技巧加以比较,从而辨别其优劣。人的贤良、不肖、智慧、愚蠢、勇敢、胆怯,都存在差别。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按照他们各自的素质,进行不同的处理。有的要开放,有的要闭合;有的要晋升,有的要黜退;有的可以轻视,有的要加以敬重。这些可以通过无为的方式来把握。通过考察对方才能的虚实和有无,根据对方的嗜好和欲望来判断对方的志向和意愿。先略微打压一下对方所说的话,然后加以反驳,从而探求实际情况,这样就可以切实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先沉默不语而后出言挑动对方,就容易寻求到对方所说的话对我有何好处。有时要敞开心扉展示,有时要封闭心扉隐藏。敞开心扉,是表明我方与对方情投意合;深藏不语,是因为发觉对方没有诚意。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透彻地研究对方的计谋,探索其中我方想法与其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无论双方的意见是相背离还是相符合,都要确定自己的意向并信守之。但注意要以顺应对方意愿为先,这样才能充分明白对方的想法是否可用。
【解读】
本节讲使用人才一定要考察对方的智谋和能力,充分认识其长处和短处。诸葛亮和曹操都是用人大师,但是也有所不同。《三国演义》一开始,刘备就已经建立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后来又有赵云加入。但是,此时的刘备却郁郁不得志,屡战屡败,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诸葛亮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规划。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战役——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取得了重大胜利。可是,通过细读《三国演义》就可发现,在赤壁之战及其后续事件中,诸葛亮运用最多的却不是关羽、张飞,而是赵云。前往拜风台带赵云,是看中他武艺超群带来的威慑力;选派赵云陪同刘备去东吴相亲,是因为赵云谨慎小心,能依计行事;就连最后从孙夫人那里夺回阿斗,诸葛亮还是用了赵云,因为他原则性强,不怕得罪人。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并无太多关羽和张飞的影子,而且关羽还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显然是诸葛亮的有意安排。诸葛亮多次重用赵云,是因为赵云不计较得失,乐于服从安排,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武艺超群。自长坂坡、赤壁战后,赵云拒绝桂阳原太守赵范的美人计,不仅是不为女色所动,而是意识到赵范并非真投降,显示出其识人能力。刘备夺取益州后,有人提出将成都城外的桑田野地分给众将领,他再次冒着得罪一干人的风险而反对,显示其具有大局观念,富有战略眼光。赵云虽武艺超群,却不是个好大喜功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所以,诸葛亮正是因为发现了赵云的这些才能,才在重要的场合都起用赵云。
可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却错用马谡。其实,刘备早前对马谡就有“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评价,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从这一点上说,诸葛亮用人并不如刘备。马谡其实也是才华横溢,在七擒孟获战争中定下关键谋略,并非不可大用。只是他是一个优秀的参谋人才,并不适合去前线独当一面。
曹操也是知人善任,他用人务必各尽其才。当时天下大乱,人民都不从事农业生产,军队缺乏粮食,羽林监枣祗和骑都尉任峻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才干。枣祗提出建置屯田,曹操接受其建议,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在许都附近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于是各州郡也置屯田官,使得仓库内粮食堆积。曹操征伐四方,再也没有运粮之劳。杜畿有治理地方的才能,曹操就授以方隅重任,任命他为河东太守,结果河东十六年中,是天下治理得最好的。曹操对选拔武将也十分重视。濮阳之战中,曹操率部队与吕布展开激战,战斗从早上打到傍晚仍不分胜负。曹操募人陷阵,典韦率领应募者打头阵。敌军弓弩乱发,射箭如雨,典韦在距离敌人只有五步时持戟大呼而起,大戟所至,敌人不死即伤。
曹操马上拜典韦为都尉,命令他率领数百亲兵,保护主帅的大帐。曹操对待投降之人也很是宽容,只要投降者有才干。他任用在檄文中辱骂自己三代的陈琳;能厚待杀了自己长子和爱将典韦的张绣。张邈叛变,劫走毕湛的母亲弟弟和妻子,曹操考虑到孝道,对毕湛说可以去张邈那边。毕湛表明自己并无二心,但转身就跑,还又被曹军擒获。众人以为毕湛口是心非必死,但曹操却任命他做鲁相,理由是其人能孝敬父母,难道还不会忠于国君。曹操在兖州时,曾推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后,曹操曾说:“只有魏种忠心耿耿,不会逃跑。”没想到魏种也逃跑了,躲在射犬。曹操知道后非常气愤,后来他攻下射犬,生擒魏种。但他并没有杀魏种,而是任命他为河内太守。曹操说:“唯其才也!”还是很欣赏他的才能。
由以上事例比较可知,诸葛亮、曹操都是当时的盖世英雄,都能够知人善任。但就二人比较来说,曹操更能够“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这也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一个重要因素。
【原文】
即欲捭之贵周[1],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2],而与道相追[3]。捭之者,料[4]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5]轻重,乃为之度数[6],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7]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8]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9],必由此矣。
【注释】
[1]周:周详。
[2]微:隐蔽、藏匿。
[3]与道相追:指与规律相近、基本相符合。
[4]料:揣摩、推测。
[5]权衡:衡量、比较。
[6]度数:测量重量与长度的数值。
[7]中:符合。
[8]纳:采纳、接纳。
[9]忤:抵触、违背。
【译文】
如果想运用开启之术挑动对方,关键在于考虑周详完备;如果想运用闭合之术,关键在于严守机密。周全与保密的关键在于善于隐匿自己的意图,使整个过程看起来合乎自然规律。开启,是为了让对方吐露实情;闭合,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衡量对方的能力,适当地揣度出对方谋略的深浅。如果对方的能力符合圣人的要求,就采纳他的意见;如果对方的能力不符合圣人的要求,圣人就自己做打算,不采纳对方的意见。所以,所谓的开启之术,就是要么通过开启使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要么通过开启采纳对方的意见;所谓的闭合之术,就是或者通过闭合获取,或者通过闭合摒弃。开启和闭合,是天地之间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启和闭合,都是通过阴阳运行,四季交替,来促使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天地万物的纵横交错、反复出入、相互抵触,都必须通过开启与闭合的变化来实现。
【解读】
本节讲运用捭阖之术贵在周密。如果捭阖之术运用恰当,可以一举制胜;如果运用得不好,很可能使得自己门户大开,从而一败涂地。魏明帝死后,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爽用明升暗降的手法,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司马懿为了能够东山再起,只好韬光养晦,自称有病在身,多年不上朝。即便这样,曹爽还是不放心,派自己的亲信李胜去察看司马懿的病情。司马懿让两个侍女扶着,没说上几句话就假装不行了,气喘吁吁。当侍女给他喂粥时,他吞咽得非常艰难,而且粥汁顺着口角流出,洒在胸前的衣服上。李胜见状,回去后向曹爽做了详细汇报。曹爽听后大喜,以为司马懿不足为虑,就放松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