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对待士卒如同对待婴儿一般呵护,就可以同他们共赴深渊,勇于冒险;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可以跟他们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加以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和命令,违反军法却不能整治,那就如同娇惯坏了的子女一样,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
【解读】
本节讲如何爱护士兵和使用士兵。从古至今,用兵作战都强调爱护士兵,名将也都懂得爱兵的重要性。爱兵之法,最好莫如爱抚和教戒。吴起,向来以爱兵如子闻名于世。公元前412年,齐国举兵攻打鲁国,鲁国大夫仪修向鲁穆公推荐,用吴起为将,率兵两万,以拒齐师。吴起受命之后,决心大败齐国,扬名于世。他为了激励部队的士气,誓与士卒共甘苦。他同士卒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卧不设席,行不骑乘;见士卒扛着粮食很沉重,他便去帮助扛;有的士兵作战负了伤,伤口化了脓,他亲自去给排脓上药。吴起为士卒排脓上药的事,最为有名。有一位士卒的母亲,听说吴将军为她的儿子吸脓,她便大哭起来。有人问她:“你儿子是无名小卒,吴将军为你儿子吸脓,你不感到幸运,为何痛哭流涕呢?”这位母亲说:“往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脓,他父亲英勇地战死在战场上,今日将军又为孩子吸脓,岂不是又要战死吗?”鲁国军队在吴起的爱抚和感化下,士卒们个个都把他当作父亲一样看待,也都愿意受他驱使,奋勇杀敌。吴起超常的爱兵行为,激励了士气,也迷惑了敌人,掩护了自己的作战意图。吴起率军到指定地域之后,便安营扎寨,组织防御,无论齐军怎么引诱、挑衅,也不肯与之交锋。齐军主将田和,劳师远袭,经不住长久的拖延,就先派人乔装到鲁军中观其虚实。当间谍人员把吴起与军士中之最低贱者席地而坐、分羹同食的情况禀报田和后,田和便以将尊士卑的老眼光断言:吴起不会用兵,非将之才。随后,田和又遣一个手下将领,假称愿意讲和,到了吴起军中,刺探吴起的战备情况。吴起将计就计,以强示弱,把精锐的兵马隐藏起来,让那些老弱病残守着中军,厚待来使,待来使离去,吴起就马上调兵遣将,分作三路,尾其后而行。田和听了探子的回报,以为鲁军弱无斗志,便松懈起来,准备三天之内出兵对阵。可是,第二天拂晓,忽听辕门鼓声大振,鲁军突然杀到。齐军毫无准备,顿时大乱,望风而逃。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1],举而不穷[2]。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3];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注释】
[1]动而不迷:行动果断,绝不迷惑。
[2]举而不穷:举措根据形势而变化,无穷无尽。
[3]殆:危险。
【译文】
只知道自己的部队有能力打,而不知道敌人不能打,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只知道敌人可以打,而不知道自己的部队没有能力打,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知道敌人可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有能力打,但是不知道地形不利于我方,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因此,懂得用兵的人,行动不会迷惑,战术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地利,胜利就会无穷无尽。
【解读】
本节为本篇总结,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方能百战百胜。孙武在整部书中都特别强调要了解敌人,了解自己,了解地形,了解天时,掌握敌我双方的全局情况,进行全面比较分析,确定战略战术。如此,才能保证胜利。南宋绍兴年间,岳飞受命去收复被金人的傀儡政权所占领的襄阳、邓州等地。襄阳左临襄江,右面是旷野。驻守襄阳的守将李成有勇无谋,把骑兵布防在江边上,却命令步兵驻扎在平地上。岳飞了解了李成的布防情况后,破敌之计了然于胸:江边乱石林立,道路狭窄,正是步兵用武之地,他命令部将王贵利用江边的地形,率领步兵,用长枪攻击李成的骑兵;敌人的步兵列阵平野,他命令部将牛皋率骑兵冲击敌方步兵,不获全胜不得收兵。
战斗开始后,王贵率步兵冲入李成布防在江岸的骑兵队伍中,长枪直往敌人骑兵的战马腹部刺去,战马应枪而倒。江边道路崎岖狭窄,前面的战马倒毙后,后面的战马无路可走,也纷纷跌倒,许多战马被迫跳入水中,李成的骑兵很快就失去了战斗力。牛皋是员猛将,他率领铁骑向李成的步兵发起冲击,李成的步兵连招架之力都没有,纷纷丧命铁蹄之下,转瞬之间,步兵队伍就全线崩溃。李成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队伍土崩瓦解,只好掉转马头,弃城而走,岳飞顺利地收复了襄阳城。岳飞这一战的胜利正是因为做到了知己知彼,善于利用地理等优势。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1]。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2],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3],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4],衢地则合交[5],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注释】
[1]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这是作战中会遇到的九种地域。散地,士兵在本土作战,离家较近,容易逃亡、溃散,所以叫散地。轻地,在敌国作战,但是进入敌境不深,离我方领土较近,士兵仍然有逃回去的可能,所以叫轻地。争地,两军都想争夺的地方。交地,我军可去、敌军也可通过的地方,交通方便,道路纵横交错,所以叫交地。重地,深入敌境,但是与后方相隔甚远,形势严峻,所以叫重地。衢地、圮地、围地、死地,见《九变第八》篇注释。
[2]三属:三国交界。
[3]迂:迂回绕远。
[4]绝:断绝联络。
[5]合交:结交诸侯。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根据作战的地区所处的位置,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叫作散地。在敌境作战,但是进入敌境不深,这样的地区叫作轻地。我方占领有利,敌人占领也有好处的地区,叫作争地。交通便利,我军可以去,敌军也可以去的地区,叫作交地。三国交界之地,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获得诸侯各国援助的地区,叫作衢地。深入敌国腹地,与自己的国土相隔众多城邑的地区,叫作重地。山林险阻湖泊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区,叫作圮地。进入的道路狭窄,撤退时道路迂回绕远,敌人用少量兵力就可以攻击我方大军的地区,叫作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快速作战就会全军覆亡的地区,叫作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不宜作战,处于轻地不宜停留,遇上争地不要硬攻,遇上交地要保持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遇上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用计谋脱离险境,处于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解读】
本节论九地的名目和相应的作战方法。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来袭,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汦水河,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认为他不懂兵法。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韩信是深明“死地则战”的道理的。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1]不相恃,贵贱[2]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3]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注释】
[1]众寡:众,大部队。寡,小部队。
[2]贵贱:贵,指将领。贱,指士卒。
[3]听:指使敌人处于被动。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做到使敌人的部队前后不能相互照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支持,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失去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合,即使能够集合在一起也不齐整。局势对我方有好处就行动,对我方没有好处就不动。有人问:敌人兵员众多、阵势严整,马上就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答曰:先夺取敌人的要害,这样敌人就陷于被动,听从我方摆布了。用兵之道贵在神速,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走敌人始料不及的道路,攻击敌人不会戒备的地方。
【解读】
本节讲在战场上善于用兵之人应有的表现,强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唐高祖李渊为统一全国,要平定萧铣。萧铣是南朝梁代的宗室,隋朝灭亡后,萧铣在江陵称帝,招兵买马、拉拢隋朝旧臣,成为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李靖针对萧铣弱点,制订了进攻萧铣的十条军事计划,并让赵郡王李孝恭进献李渊过目。李渊阅后大喜,遂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摄行军长史,协助李孝恭征讨萧铣。由于赵郡王缺乏作战经验,李靖成为军队的实际领导者。公元621年八月,长江三峡江水泛滥,舟船难行。众将劝李靖休战,待水退之后进兵。李靖力排众议,坚持即刻进兵,并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军刚刚集结,萧铣尚未知晓,如果趁涨水之势,突然兵临城下,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再说,即便萧铣醒悟,仓促征兵,但为时已晚,必被生擒。”他率领大军顺江而下,很快就攻陷了荆门、宜都。萧铣慌乱中派出大将文士弘前往拒敌。李孝恭见进军顺利、连下数城,认为敌军不堪一击,遂不听李靖劝阻,亲领大军出战,结果大败而回,不仅损兵折将,还丢弃了许多军用物资。文士弘欣喜若狂,大肆抢夺唐军物资,致使军队一片混乱。李靖见此情形,果断利用敌军哄抢混乱之机,下令大军出击,正在四处抢夺的敌军猝不及防,被唐军杀得大败。李靖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抵达江陵城下,把江陵围成铁桶一般。李靖命令将缴获的敌军战船弃入江中,任其顺流而下。众将不解,李靖解释道:“萧铣虽遭失败,然其占地广阔,军队甚多。我方孤军深入敌军腹地,主城未破,倘若敌人援军到来,我方必然腹背受敌,胜负则将难料。若让船只顺流而下,援军见此情形,必认定江陵已破,延缓救援脚步。我则趁此时机攻城,萧铣孤军守城,又见援军未至,就有出城投降的可能。”众将听后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战事的发展正如李靖所料,在唐军强大攻势下,萧铣见援军未到,只好出城投降。李靖力排众议,坚持江水泛滥时发起进攻,是因为他懂得“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凡为客[1]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2],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3],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4],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僵卧者涕交颐[5]。投之无所往者,诸、刿[6]之勇也。
【注释】
[1]为客:去别的国家作战。
[2]无所往:走投无路之地。
[3]拘:严谨而不散漫。
[4]禁祥去疑:禁止迷信和谣言,避免士卒疑惑。
[5]颐:本意指下巴,泛指脸颊。
[6]诸、刿:指专诸、曹刿。二人都是春秋时期人。专诸是刺杀吴王僚的勇士;曹刿是鲁国人,齐桓公伐鲁,与鲁庄公会盟,曹刿用匕首挟持齐桓公,逼迫他归还了侵占的鲁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