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与人
15050600000064

第64章 摒弃学院派的窠臼——读苏友贞《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

喜欢以一种瞬间的直觉方式粗糙地写下对一本书的阅读感受,虽然这注定了如此写出的读后感不会很精致,无法经得起仔细的研磨,也不会有太多的实用价值,但到底读书是种个人化活动,也就由着自己了。

刚读完苏友贞的《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书刚从梅地亚买来的时候,对作者和书的名字都是陌生的,然而也许就是这份陌生才勾引出自己对陌生领域的探寻欲望——毕竟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时时能感到自己阅读范围的狭窄,以及外部世界的广阔,所以随时随地都要补课。

苏是成长于台湾生活在美国,受过系统英文专业教育并有文学底子的一个非学院派学人,《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基本上是本立足于比较文学的读书评论或者说读书随笔,记录了作者所读的中外书目(以西方文学为主)及所作的思考。其中穿插的带有人文和主观色彩的个人解读和故事情节,使得作品因摒弃了学院派的僵死框架而更显示出文字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因此也使它有别于一般文学评论的呆板。像她的同学在序言中描述得那样,该书“由20世纪30年代项美丽、葛尔红的中国故事到当代旅美作家裘小龙的上海探案,由美国浪漫主义的琵琶蒂姐妹和霍桑的恋爱公案到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人圈中的创作往还,由杜拉斯、费兹杰拉德的初恋史到张爱玲的《半生缘》,由亨利·詹姆斯到普鲁斯特,由莎士比亚到哈利·波特……”通过她的思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阅读和研究视角。

《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是收录其中的38篇文章之一,灵感来自于原籍伊朗的文学教授纳飞兹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而将全书取名为此,则寓意本书对包括误读、误解在内的“因局限而将文学意义僵化的阅读姿态”的质疑和批判。

此书为三联书店“读书书系”中的一本,除此以外,该书系还包括了《地狱中的独行者》(残雪)、《直截了当的独白》(张鸣)、《我听到了幸福》(李皖)、《掠过真实的美利坚》(张大军)、《在柏林走路》(也斯)、《英格兰的落叶》(吴蓓)、《人文地理随笔》(唐晓峰)和《想像舞蹈的马格利特》(娜斯)。(《禁锢在德黑兰的洛丽塔》,苏友贞,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第1版)

二〇〇七年八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