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与人
15050600000036

第36章 浪漫如诗,但也苦涩——读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

读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至深夜两点,读完了对阿城的访谈。那是聊天式的漫谈,自由随意。

可以读出,过去的中产阶级身份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他有了很深的中产阶级情怀,这种早期身份和境遇已固化在他的头脑中,使他自然地始终处于那样的立场,自然地替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说话。这样的生活境遇给了他固有的见识和观念,也使他对文化大革命,对无产阶级耿耿于怀。这让我想起姥姥,姥姥家过去是中农家庭,闹革命分地的时候,他们家的地有一半分给别人了,那分出去的一半在姥姥家后面,所以她常常提起来。我想,这种怨恨跟阿城的怨恨应该同出一辙。而查建英,和阿城持基本相同的理解,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属于同样的“出身”。

而这,是不无道理的,就像阿城反复强调的,他没有焦虑感。文化、艺术,是属于没有焦虑感的阶级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有建树的人,包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批也一样,基本都有一个好的环境和背景在滋养着他们的文学,滋养着他们的艺术,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出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见识,而这是不同的。一个赤贫的、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会想到去玩艺术、玩文化吗?想到了又怎样?

另外,听他们聊天,感觉他们的阅读面都很宽,我觉得自己很无知,缺了很多课需要补,而这样的补课是真的很必要的,过去的,包括年轻的,就是作者查建英也还在读郭敬明,而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有些人,第一反应就是拒绝的,我想,这是应该改变一下的。就像书中说的,改变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改变,或许就应该是方方面面的接纳,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尝试,第一反应,不要先是拒绝。当然,历史的东西,我也是很缺的,而缺了历史,自然就会显得无知,没有厚度。今天,似乎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点一点地补吧,反正,总是要行动。包括国外的一些精品。阅读兴趣,也是可以拓宽的,兼收并蓄,更能开阔一个人的思维和视野。

读这样一本书,还是很兴奋的,虽然自己跟书中采访的人物年龄上实际上隔了至少一个年代,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也赶上了那股潮流,沾上了那么一点激动浪漫的气息。比如书中的北岛,以及他那个年代的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和他们的朦胧诗,曾经给了我深刻的影响,那种影响是不经意的,却让人久久地怀念那个时代,就像阿城说的,那是一种无可改变的经历。更何况这样的经历,跟诗有关,更何况,那样的年代是诗一样的年代,那样的年龄也正是诗一样的年龄。

读八十年代,也曾经读过许知远和新浪有关七十年代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和《情定落日桥》,不知道想要寻找什么。

二〇〇六年六月二十四日

深夜1点醒来,没有一丝睡意,于是看书至凌晨4点半,将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看完了。

八十年代开始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对于那时的人和事,只有模糊的记忆。毕竟一个少年的视角和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八十年代末读大学时曾一度迷恋上北岛、顾城、舒婷、王小妮和他们的朦胧诗,或许潜移默化地也沾染上那个时代的一点符号,比如真诚,比如单纯(不知道在当今社会“单纯”是不是像访谈录中有人说的那样已经和“傻”联系在一起了),比如纯粹和非功利,但那时毕竟还是年少,再加上闭塞,无论如何对八十年代的理解都是肤浅的,如今回忆起来,印象似乎也是一维的,仿佛简单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可以概括了——身在其中感受到的只有如诗一样的美好和浪漫——也许是因为处于那样的年龄,便很容易产生诗一样的感觉从而美化现实?不知道。而经历过文革之后活跃在八十年代的诗人、艺术家、评论家们却不同,在理想和浪漫之中似乎又带着许多的枷锁和羁绊。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他们从不同角度回顾和重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画卷。经历了在各自领域的辉煌和波折之后,今天这批人更多地是带着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去评价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展示了除理想和浪漫之外的更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维度,那个时代在他们的印象和评述中虽然有很多的局限,带着黯淡和伤感,但比我理解的八十年代更加真实,更加饱满,更加富有质感。

对于八十年代,他们有着普遍的灰暗情绪,而对于九十年代以至于眼前的一代,他们却似乎流露出一致的悲观,甚至认为在某些方面,比如文学、艺术,是在倒退。十个人中只有刘索拉对几十年后的未来还抱有着一丝希望——也许那时候又该从关注金钱轮回到关注内心了吧?但无论如何那是一个美好的希望,她主张用享受的普通人的心态作艺术,从而水到渠成地去做真正意义上的精英,并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真正意义上的精英身上带着一种源于内在热爱所驱动的深厚修养和纯净气质,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或许只是活得自然而又快乐。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希望,但功利的社会缺乏精英,也缺乏培养精英的环境,虽然功利的社会有着极为热闹的成功。为什么会这样?也许社会的价值标准不同了。毕竟又已经跨越了几十年。

也许是跟八十年代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450页的书,还是读完了。(《八十年代访谈录》,查建英,三联书店,2006年5月)

二〇〇六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