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向社会的黑暗宣战的同时,也必须向自身精神的黑暗宣战。或者说,外在的黑暗愈浓,我愈要唤起我内心的光明;外在的敌意愈多,我愈要激发出内心的爱。
——钱理群《生命的沉湖》
一
看到《生命的沉湖》第三辑开篇的这段话,我的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接下来流着眼泪读完了钱理群老师的《1999年总结》。
拥有这样的情绪和情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那是不是钱老师的一个读者曾经说过的“痛感的共鸣”,但那眼泪,是真实的。
《生命的沉湖》记录了钱理群先生的许多文学、思想成果,但我是依据目录的标题先看了其中的《心有灵犀——一束通信》,又看了钱先生纪念他先父的一篇文章,接下来是第三辑“运交华盖”中的《1999年总结》《2000年伊始》和《2001年总结》。由此我想,我对于这位老人本身的关注,其实是先于对他学术及其他方面的关注的。信任,有时候就是在刹那间产生并被认定了的没有原由却挥之不去的东西,是一种复杂又简单的情感。“纯洁无瑕”和“天真”“可爱”这样的词汇用在一个老人身上,也许不够恰当,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的内心,一直深信着这位老人内心的纯洁、高远和一尘不染。
距在燕北园钱老师的家同他会面,不觉已有十几年了,这十几年当中,对他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直到今天在第三极偶遇他的书,也偶然地了解了过去的这许许多多年里,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艰难的坚守与支撑。钱老师在书中说,北大的讲台,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块精神空间了。而早在2002年,他就不得不离开了北大,离开了这片精神空间。想到这里,内心除了酸楚,似乎还有一种隐隐的担忧。如今的他,还好吗?
那是一种脆弱和无力的感觉。
转眼之间,钱老师已经是六十八岁高龄了,在感叹之余,禁不住由衷地感动,感动于这样一位老人,在曾经的深度绝望之后,还在勇敢地向外在与内在精神的黑暗宣战,还在努力唤发着内心深处的爱与光明,还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天真、纯洁、可爱的本性。离开了北大的他,一边是开怀的笑容,一边是失语的沉默。然而无论是笑容还是沉默,在十几年后这偶然的际遇里,都将再一次给予我不可估量的前行的力量。
二
读钱理群老师的《生命的沉湖》,竟然能够不停地流眼泪,是流着泪读完的《1999年总结》,在那一年里,在那许许多多年里,原来钱老师都那么压抑和难过。都用他内在的精神和品格支撑着。内心有着一种疼痛。不知道为何,对这位老人有着这样的情感。
这一切,都该回到十一年前吗?十一年前,蔚秀园四层那个对着大门的窗户,和那里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和冬天的雪。迷人的雪。
今天,就剩下燕北园里这个孤独的老人了,他是那么无助,也曾经那么绝望和伤感,而他,年岁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如今已是六十八岁,这么多年,他都在默默地坚守,艰难地坚守,做着有价值的一切。
这一切是那么让人敬重,那么震撼人心。在这个黑暗的夜里,使我顿然找到了强大的力量,在黑暗和痛苦中前进的力量。读书至此,仿佛第一次获得了如此的震撼,那种震撼,来自于痛苦,来自于沉默,来自于生命的沉湖。
有给他打电话,有找到他的冲动,这是一种直觉的信任使然。我想找到,那给了我力量的人。
看到他写到的精神的坚守,心里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是的,如今还有人在做着这样的坚守,我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那是一种欣慰的感觉,也是一种感动的感觉,在我这几日的博客中都写到了。
钱老师遇到这样的遭遇,是正常的,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一切都令人那么脆弱,那么无力。
我不也在脆弱和无力中挣扎吗?然而高傲的依然高傲,光荣的依然光荣。让我们笑吧,让我们开怀地笑吧。去庆祝这一切,抬起高傲的头。
亲爱的钱老师,在不久的将来,我能给您打电话,我能见您一面吗?
我想。我想我会的。
因为时光曾经这样无情,因为当年的钱老师已经68岁。因为一切,都不是从前。
三
读这本书,心里沉沉的,然而又是亮亮的。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从何说起——它似乎给予了我太多的思考,又似乎给我带来太多意想不到的情绪和体验,那是无法在一时间整理清楚的、发散性的思考与体验,从而极大地打开了我的视野和视角,不仅再一次地让我看到自己的幼稚、无知和肤浅,同时还让我想了更多更多……那是平时的读书所没有带给我的独特的体验。虽然我知道,这份体验于我,或许有着更为复杂的个人原因,但那句句的文字,确实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力量——沉重的力量,于无声处的、沉默的力量。(《生命的沉湖》,钱理群,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1版)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