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桃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47400000009

第9章 桃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1)

一、果实病害

桃疮痂病

症状 疮痂病又称桃黑星病。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新梢。

(1)果实染病: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直径2~3毫米的斑点,发病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由于病斑扩展仅限于表皮组织,当病部表皮组织枯死时,果肉组织仍可继续生长,引起病斑龟裂,成疮痂状,上产生黑色霉层。

(2)新梢染病:病斑初呈浅褐色长圆形病斑,后病斑呈暗褐色,略隆起,病斑处常发生流胶。病健交界明显。

(3)叶片染病:叶背产生灰绿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后变为褐色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穿孔,发病严重时可引起落叶。病菌为害中脉,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

病  原 嗜果枝孢(Cladosporium carpophilumThumen)。该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梗孢目,暗色菌科的一种真菌。病菌只形成分生孢子,通常为单孢,偶有双孢,长椭圆形,淡褐色。除为害桃树外,也为害李、杏、梅等果树。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上越冬,翌年4~5月,当气温高于10 ℃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桃疮痂病病果水、雾滴、露水传播,直接侵入果实、叶片和嫩枝。在20~28 ℃,相对湿度为80%以上时侵染率高。在不同组织上的病害,其潜育期不同,在果实上为20~70天,在枝条、叶片上为25~45天。一般果实于6月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多雨潮湿季节易发病。

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轻,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一般油桃较毛桃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在发病重的地方,可选栽早熟抗病品种。

(2)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剪,去除病果、僵果等病残组织,并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生长期剪除病枯枝,摘除病果等。

(3)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棚室桃树要注意通风散湿,露地桃园雨季注意排水,降低桃园湿度。

(4)果实套袋:落花3~4周后进行套袋,阻止病菌侵染果实。

(5)药剂防治: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生长期可于落花后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16%氟硅唑水剂2 000~3 000倍液等,间隔10~15天喷1次,依据病害发生情况确定用药次数,采前20天停止喷药。

桃炭疽病

症  状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侵染新梢、叶片。

(1)果实染病:在果面上产生水渍状浅褐色小点,随后扩大为红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橘红色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团。最后病果多脱落或挂在树上,逐渐萎缩硬化,形成僵果。

(2)新梢染病:初在病枝表面产生暗绿色水

渍状长椭圆形病斑,以后渐变为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的凹陷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也长出橘红色黏性小粒点。

(3)叶片染病:产生近圆形或不整形淡褐色

病斑,病斑边缘与健康组织交界处较明显,后病斑中部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并有橘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最后病部干枯、脱落,造成叶片穿孔。

病  原 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所见的橘红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果及僵果内越冬。翌春平均温度在10~12 ℃,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幼果引起发病,后病部可再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进行多次侵染。桃树整个生长期均可被侵染。发病主要在第一次果实迅速生长期,其次为采收前。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其中高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前提条件,果实成熟前温暖、高湿极易发病。此外,栽植过密、排水不良的桃园发病较重。桃各品种间的感病性存在一定差异性,早熟、中熟品种发病重(如早生水蜜桃),晚熟品种发病轻(如玉露、红桃等)。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如玉露、红桃等。

(2)加强栽培管理,清除菌源。注意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桃炭疽病病斑

(3)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病梢、枯死枝、僵果及地面落果,并将其集中烧毁或深埋。

(4)果实套袋。

(5)药剂防治。早春桃芽萌动前喷一次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加0.3%五氯酚钠200倍液。落花后10天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溴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等,间隔10天左右喷1次。

桃褐腐病

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果实、花、叶和枝梢。整个生育期果实均可被害,但以花期及近成熟期至储藏期受害较重,是发病的两个高峰期。

(1)花器染病,先侵染花瓣和柱头,初生水渍状褐色斑点,后蔓延到萼片和花柄上,导致花变褐枯萎。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表面产生灰色霉状物。若天气干燥,则病花干枯萎缩,残留于枝上长久不落。

(2)果实染病,初生水渍状褐色圆形病斑,病部果肉变褐腐烂,病斑扩展迅速,数日即可波及整个果面,在果面开始产生黄白色,以后变为灰褐色绒状霉层,此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团呈同心轮纹状排列,较整齐,后期病果全部腐烂,部分失水干缩形成僵果,常悬挂在枝上经久不落,其他则落地腐烂。

(3)嫩叶染病,多从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展到叶柄,致全叶枯萎,常残留于枝上经久不落,与其他落叶病害有明显区别。

(4)枝条、果梗染病时,产生灰褐色长圆形溃疡斑,中央稍凹陷,边缘紫褐色,常导致流胶。当溃疡斑扩展环割一周时,上部枝条枯死。

病原 本病病原有3种:果生核盘菌[Sclerotinia fructicola (Wint.) Rehm];桃褐腐核盘菌[Sclerotinia laxa (Ehrenb.) Aderh et Ruhl];果产核盘菌(Sclerotiniafructigena Aderh et Ruhl)。3个种均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3种病菌均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树上或地面的僵果和病枝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从桃树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以伤口侵入为主。从花期到果实成熟期,病菌均能侵染。若生长期条件适宜,病部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花期前后和采收前至储运期是两个主要的发病时期。发病的轻重与气候、栽培条件及品种等密切相关,尤其是降雨,花期如遇阴雨天气,易发生花腐;果实成熟期多雨、桃褐腐病为害果实桃褐腐病为害果实时果面产生大量霉状物病果后期产生霉状物桃褐腐病落地病果,多雾或多露水,病害易流行;果实储运期遇高温高湿的条件,病害也会加重发生。桃品种中,凡果皮薄、软肉多汁的品种易感病,而角质层厚,木栓化组织形成能力强,果实硬度大的品种较抗病。此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修剪不当、因病虫等造成果实伤口多的桃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注意通风透光和排水,增施磷、钾肥,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减少果面伤口。

(2)清除菌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彻底清除园内病枝、枯死枝、僵果和地面落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初侵染源。

(3)药剂防治。于发芽前1周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

于花前、花后各喷1次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果实生长期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等药剂。发病严重的桃园,桃褐腐病造成大量落果桃褐腐病为害叶片,可间隔10~15天喷1次,采收前3周停止喷药。

(4)果实套袋。

(5)加强储藏、运输期间的管理。在采收、储运过程中尽量避免造成伤口,采用单果包装,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同时注意检查,发现病果及时拣出处理。

桃菌核病

症状 本病为害花瓣,花自雄蕊及花瓣开始产生小渍状褐色斑点,而后迅速蔓延至全花,使花变褐枯萎;湿度大时,病花迅速腐烂,花瓣等表面产生大量茂密的白色菌丝;病菌为害叶片时,多从叶片的基部向叶尖发展,偶尔也可从叶尖开始,呈水渍状扩展,随即传染到叶柄上,引起桃树叶片枯萎,悬挂枝条上长期不落。

病原 本病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该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树上或地面上越冬,翌年桃树开花时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从子囊盘中释放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花器。病花的组织碎片及残体靠风雨传播,粘在叶片及幼果上,引起叶片及果实发病。

防治方法

(1)该病为害油菜、黄瓜等多种寄主,桃园不要与十字花科蔬菜、瓜类等带菌寄主间作。

(2)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僵果,集中烧毁;合理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

(3)保护地应加强防风管理,及时降低棚内湿度。桃菌核病为害花。

(4)药剂防治。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树上病源;花前3~5天开始喷药防病,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l 000~l 5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或10%己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l 2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药剂,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次。

桃实腐病

症状 本病又称腐败病。该病主要为害果实,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后迅速扩展,边缘变为褐色,果肉腐烂。后期病果常失水干缩形成僵果,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病原 本病病原为扁桃拟茎点菌(Phomopsis amygdalina),属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以菌丝体、子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在枯枝或落地僵果的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果实,果实近成熟时,病情加重。

桃菌核病为害叶片桃菌核病为害花和幼果。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通风透光,控制树体负载量。

(2)减少初侵染源。拣除园内病僵果及落地果实,减少菌源。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择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等,间隔10~15天喷1次,防治3~4次。

桃灰霉病

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花和幼果。初期病花逐渐变软,枯萎腐烂,以后在花萼和花托上密生灰褐色霉层,最终病花脱落或残留在幼果上,引起幼果发病。幼果发病,开始在果面上长出淡绿色小圆斑、随后病斑凹陷、颜色加深呈深褐色,严重时全果腐烂,并长出鼠灰色霉层。成熟果实发病,在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大后导致整个果实软腐,不久在病部长出黑色块状物。

病原 本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属于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丝孢纲真菌。

发病规律 多雨潮湿的保护地栽培条件和较冷凉高湿的天气条件适宜灰霉病的发生。如棚内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棚膜上会形成大量水滴和水膜,棚内温度10~20 ℃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温度在16~23 ℃时,适于病菌的传播与蔓延,尤其是阴雨低温天气,更有利于该病发生。果实成熟期若空气湿度大,多雨潮湿亦易造成后期烂果。品种间发病程度也不同,果实皮薄、味甜、汁多、肉软的品种(如五月火、千年红油桃)易感灰霉病;此外,地势低洼、枝梢徒长郁闭、杂草丛生、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管理粗放,施肥不足,机械损伤、虫伤多的果园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果园清洁。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彻底清园和搞好越冬休眠期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