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桃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47400000010

第10章 桃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2)

(2)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油4号、中油5号、艳光和丽春等。

(3)加强果园管理。控制速效氮肥的使用,防止枝梢徒长,抑制营养生长,对过旺的枝蔓进行适当修剪,或喷生长抑制剂,提高果园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4) 合理调节棚内温湿度。调控棚内温、湿度。花期, 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 ℃,夜间10~12 ℃;果实膨大期,白天15~25 ℃,夜间10~15 ℃;果实近熟期,白天25~30 ℃,夜间15~17 ℃。温度过高时及时打开排风口通风,温度过低时特别是晚间应加盖覆膜。花前控制相对湿度在70%~80%,花期为50%~60%,花后至果实采收期在50%以下。如果棚内湿度过大,可结合通风排湿,棚内全面覆盖地膜,以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湿度。遇到连阴天时,应在中午通风20~30分钟。

(5)药剂防治。桃树花芽萌动始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初花期或末花期喷洒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谢花后喷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等药剂防治;阴雨天气宜用6.5%万霉灵粉尘剂13.5千克/公顷喷粉,也可用腐霉利、百菌清烟剂于傍晚盖帘后熏烟防治,隔2~3天再防治1次。

桃灰霉病为害果实

桃根霉软腐病

该病发生在果实的成熟至储运期,主要为害果实,发病后在果面上产生浅褐色水渍状、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扩大后病部长出疏松的白色棉絮状霉层,果实呈软腐状,最后病部出现黑褐色或黑色孢子囊及孢囊梗,整个果实腐烂。

病原 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属接合菌亚门、根霉属真菌。

发病规律 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落叶、落果上,可侵染多种果树,病菌借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也可以通过病健果接触传播。桃果成熟期遇雨或成熟后未及时采摘,蛀果害虫危害重,常造成大量烂果。采摘后的果实装箱或运输中碰、撞、挤、压等损伤是储运过程中导致软腐病菌侵染,引起桃果腐烂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

(1)雨后及时排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

(2)防止果实受伤,如碰伤、蛀果虫伤。

(3)及时采收。提倡单果包装,低温储运。

(4)药剂防治。在桃果近成熟时喷施一次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可减少发病。

桃根霉软腐病为害果实落地果上产生大量黑霉

症状 桃煤污病又名烟霉病,为害桃树叶片、果实和枝条。叶片染病,叶面初呈污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霉点,后形成煤烟状物,可布满叶、枝及果面,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降低果实商品价值。

病原 本病病原由多种菌原引起,主要有: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多主枝孢(草本枝孢)(Clasdosporium hergarum);大孢枝孢(C.macsrocarpumpreuss);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不同地区主要菌原种类不同。

发病规律 该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或在土壤内及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及蚜虫、介壳虫、粉虱等传播。浇水频繁、果园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的桃园发病重。保护地因湿度较大,一般较露地发病重。蚜虫、粉虱及介壳虫发生重的果园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改变果园小气候,雨后及时排水,改善果园通透性,降低湿度。

(2)及时防治蚜虫、粉虱及介壳虫。

桃煤污病为害果实

链格孢菌污染叶片

(3)药剂防治。于点片发生阶段及时喷药,药剂可选用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等,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桃畸果病和裂果

症状 桃畸果病是指外观发育不正常的果实,如疙瘩果、花脸果等,影响果实外观和商品价值。

病因 本病病因分生理原因、非生理原因和虫害三种。

(1)非生理原因导致花脸型,如细菌性穿孔病导致果实生褐色凹陷小圆斑,干燥条件下可生裂纹、花脸;霉斑穿孔病病果出现紫色凹陷斑,形成麻脸;桃缩叶病引致幼果出现黄色或红色隆起病斑,随果实增大发生龟裂或呈麻脸状。桃黑星病为害果实,使果面出现暗绿色圆形小斑点,后扩大使果面粗糙、龟裂。

(2)虫为害引起疙瘩果,如茶翅蝽、下心瘿螨为害后致果面凹凸不平呈疙瘩状,近成熟果实受害果面出现凹坑,果肉木栓化或变松。

(3)生理原因引致裂果,主要是水分供应不均或久旱遇暴雨,导致干湿变化过大引起,尤其是大型果裂果。

桃树畸果病桃树裂果

防治方法

(1)对非生理性病害引致的桃树畸果病和裂果,可在雨季及初秋发病高峰期喷0.5∶l∶100倍式硫酸锌石灰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黑星病引起的畸形果参见桃黑星病防治方法。

(2)对害虫为害引起的疙瘩果,可喷洒杀虫剂防治,具体方法参见茶翅蝽、二斑叶螨防治法。

(3)对生理原因造成裂果,主要靠加强水分管理,土壤湿度不宜过高或过低,桃硬核期需水量很大,应保持田间水分稳定,可喷比久500~1 000毫克/千克以减少此病发生。

(4)防治畸果病可在花前、花后和幼果期各喷1次0.3%~0.5%硼砂液或于桃初花期、盛花期各喷1次24%应得胶悬剂3 200倍液。

病原 本病病原有2种:三指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tridatyla);毡毛单囊壳(Sphaerotheca pannosa)。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在寒冷地区,桃树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叶和病枝越冬;在温暖地区,则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枝条上越冬。翌年春末,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或弹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再进行多次再侵染。

不同地区桃树白粉病的发病时期不同。在南疆,桃树白粉病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发生,少数年份在5月中旬发生,6月中旬病情达盛期。北疆气温回升慢,其初、盛发期较南疆稍迟。据观察,高温多湿的气候有利于白粉病的发展,但过分干燥则对其不利。

防治方法

(1)秋季落叶后要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药剂防治。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花芽膨大期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花谢5~7天后为防治病害的关键时期,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倍液,或16%氟硅唑水剂2 000~3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

二、叶部病害

桃白粉病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枝条。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开始失绿,随后出现白色小粉斑,以后病斑扩大而成大粉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叶片正面也不规则失绿,严重时出现白粉斑,致叶片凸凹不平。果实染病,果面上也生有白色粉斑,后期逐渐变褐色、斑凹陷或果实局部硬化。枝条发病,产生白色粉斑,后期也逐渐变为褐色。

桃白粉病病叶正面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堆桃白粉病严重为害实生苗桃白粉病为害桃树枝条桃白粉病病树桃白粉病造成叶片失绿、卷叶桃白粉病病叶背面产生大量白粉粉剂800倍液喷雾,一般间隔10~15天喷1次,连用2~3次。在抗性不突出的地区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20%三唑酮乳油2 500~3 000倍液,但注意中华寿桃对三唑酮敏感,易产生药害,不宜使用。

桃褐锈病

症状 本病又称桃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面染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不清晰;叶背染病产生稍隆起的褐色圆形小疱疹状斑,即病菌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突出于叶表,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夏孢子堆的中间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叶片常枯黄脱落。

本病病菌具转主寄主特性,在转主寄主白头翁和唐松草叶片正面着生性子器,背面着生锈子器。

病原 本病病原为刺李疣双孢锈菌(Tranzschelia pruni-spinosae),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为完全型转主寄生锈菌。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白头翁和唐松草的宿根或天葵的病叶上越冬,南方温暖地区则以夏孢子越冬。6~7月开始侵染,8~9月进入发病盛期,并导致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认真清除落叶,铲除转主寄主,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2)生长季节结合防治桃褐腐病和疮痂病喷药保护。根据当地锈病发病时期,应在病害发生前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5 000~6 000倍液,交替喷施3~4次,每10~15天喷1次。

桃褐斑穿孔病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新梢和果实。叶片染病,产生红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后期病斑边缘呈紫褐色,并长出灰褐色霉状物,最后病斑边缘逐渐开裂,形成穿孔,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许多病斑,导致病叶提前脱落。新梢、叶柄、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初期症状类似,也产生红褐色或紫褐色圆形病斑。

病原 本病病原为核果尾孢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桃褐斑穿孔病发病初期为红褐色小点桃褐斑穿孔病枝条上多个叶片受害桃褐斑穿孔病病斑边缘有明显的褐色晕圈桃褐斑穿孔病严重发生时造成大量穿孔桃细菌性穿孔病。

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及果实。

(1)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紫褐色或褐色病斑,周围有水渍状黄绿色晕环。天气潮湿时,在病斑的背面常溢出黄白色菌脓,后期病斑干枯,在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纹,随后病斑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

(2)枝条染病:枝梢上逐渐出现以皮孔为中心的褐色至紫褐色圆形稍凹陷病斑。发病严重时,植株的1~2年生枝梢在冬季至萌芽前枯死。

(3)果实受害:产生暗紫色圆斑,边缘有油浸状晕环。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有黄白色黏液,湿度小、气候干燥时病斑发生裂纹。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7~37 ℃,适温为25~28 ℃。低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合理密植,科学修剪,使桃园通风透光。

(3)增施有机肥,注意果园排水。

(4)药剂防治。在桃树发芽前,应全园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10天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以上药剂可轮换使用,每隔10~15天用药1次。

桃细菌性穿孔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淡色小斑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病中期叶片逐渐形成小穿孔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病后期叶片穿孔明显湿度大时细菌性穿孔病与链格孢煤污病混合发生桃细菌性穿孔病果实发病初期病斑稍突起桃细菌性穿孔病发病后期果实形成疮痂状斑病  原 本病病原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 (Smith) Dye 异名Xanthomonaspruni (Smith) Dowson,称桃叶穿孔病黄单胞菌李穿孔变种,属黄单胞杆菌属。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主要在被害枝条溃疡斑内越冬。翌年春随气温回升,细菌开始活动,桃树开花前后,病菌从溃疡斑内溢出,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叶片的气孔、枝条芽痕与皮孔及果实皮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害的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温度25~26 ℃时潜育期4~5天,20 ℃时9天,19℃时16天。气温19~28 ℃,相对湿度70%~90%有利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