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桃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47400000006

第6章 桃树虫害的识别与防治(3)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在成虫发生期可在树下铺塑料膜,然后振树收集。

(2)地面施药防治,在花蕾露红期,可在树盘下施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0.5千克,加水300倍液地面喷雾,喷药后用耙把药混入土中,防止辛硫磷光解。

桃 蚜

桃蚜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桃赤蚜、烟蚜。分布面很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桃,也为害杏、李、梅、樱桃、梨、柑橘等多种果树及十字花科的多种植物。此虫是桃树的主要害虫之一,还传播多种病毒。以成虫、若虫群集新梢和叶片背面为害,被害叶片皱缩卷曲,严重影响新梢生长,排泄的蜜状黏液后期滋生霉菌,形成煤污病,影响果实外观。形态特征 无翅成蚜体长约2.5毫米, 体色多变,有绿、黄绿、杏黄、褐红等色。有翅成蚜体长约2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暗绿色。若虫与无翅成蚜体型相似,体色多变。越冬卵椭圆形,长约0.7毫米,初为淡绿色,后变为灰黑色。

苹毛金龟子成虫

桃蚜为害新梢

发生规律 桃蚜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在桃枝芽腋处越冬。翌年当花芽膨大露红时开始孵化,开始可在芽上为害,落花期有些在花萼上为害。展叶后多转移到叶背为害,被害叶卷曲,影响新梢和果实生长。5月中下旬为害最为严重。近麦熟时产生有翅蚜,转移到蔬菜、烟草上为害。10月有翅蚜再飞回桃园,在桃树上产生有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落花后大量卷叶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500倍液均匀喷雾,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如果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可采用95%机油乳剂100倍液,0.65%茴蒿素水剂400~5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适当增加喷水量。

(2)在秋季有翅蚜回迁到桃树上时,用塑料黄盘涂黏胶诱集,也可用前述药剂喷雾压低越冬基数。

桃粉蚜

为害状 桃粉蚜属同翅目,蚜科。主要为害桃、李、杏、梅、樱桃等多种果树。以成虫、若虫群集叶背面为害,被害后叶片向背面卷曲,为害处常有很多白粉状蜡质物产生。排泄物可污染果面。

桃蚜在芽腋处产的卵桃蚜为害状

形态特征 无翅成蚜体长约2.3毫米,体绿色,背有白粉。有翅成蚜体长约2毫米,翅展6.6毫米,头胸暗黄色,腹部黄绿色,体背有白粉。若虫与无翅成蚜体型相似,只是体型较小,也是绿色,背有白粉。越冬卵椭圆形,长约0.7毫米,初为淡绿色,后变为灰黑色。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0代左右,以卵在枝条缝隙或芽腋处越冬,桃萌芽时越冬卵孵化,在嫩梢和叶背为害,5~6月为害最重,7月产生有翅蚜迁移到禾本科植物上为害。到深秋10~11月又迁回桃园产生有性蚜,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落花后大量卷叶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500倍液均匀喷雾,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在秋季有翅蚜回迁到桃树上时,用塑料黄盘涂黏胶诱集,也可用前述药剂喷雾以压低越冬基数。

桃瘤蚜

为害状 桃瘤蚜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桃瘤头蚜,分布很广。主要为害桃、杏、李、梅、樱桃等果树的叶片。受害叶片自边缘向叶背纵向卷曲,受害部分叶片增生变桃粉蚜群集叶背面为害桃粉蚜在嫩梢叶背面为害厚,肿胀扭曲,变为紫红色,后期变黄褐色,枯萎脱落。

形态特征 无翅成蚜体长约2毫米,体色多变,有深绿色、黄绿色、黄褐色等。有翅成蚜体长约1.8毫米,翅展约5毫米,淡黄至黄褐色,翅透明,脉黄色。若虫形似无翅成蚜,体型较小。越冬卵椭圆形黑色。

发生规律 在北方每年发生10多代,以卵在桃芽腋间或树皮缝内越冬。花芽膨大期越冬卵孵化,取食花、叶等幼嫩组织,5~6月迅速繁殖,为害严重,叶片被害后卷曲红肿。夏季陆续迁移到禾本科寄主上繁殖为害。10月下旬产生有翅蚜陆续迁飞到桃树上繁殖并产生有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落花后大量卷叶前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500倍液均匀喷雾,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在秋季有翅蚜回迁到桃树上时,用塑料黄盘涂黏胶诱集,也可用前述药剂喷雾压低越冬基数。

山楂叶螨

为害状 山楂叶螨属于叶螨属,叶螨科。又名山楂红蜘蛛。分布很广,在我国各地受害叶片受害植株均有发生。为害桃、杏、李、梨、山楂等多种果树,是桃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若虫、幼虫刺吸为害叶片、果实等绿色部分,以为害叶片为主。常在叶片背面主脉两侧群集为害,叶受害处失绿变黄,桃有些品种被害处失绿出现红色斑晕。为害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

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约0.6毫米,卵圆形,4对足,分夏型和越冬型。夏型深红色,越冬型鲜红色。雄成螨体长约0.4毫米,腹部较尖,黄绿色。卵圆球形,浅黄白色。

幼螨初产时为圆形,黄白色,取食后体变卵圆形,呈浅绿色,足3对。若螨卵圆形,淡绿或浅橙黄色,足4对。

发生规律 山楂叶螨每年可发生10多代,以受精雌成螨在树皮缝、干基土缝等处越冬。落花后展叶期大量出蛰为害,麦收前主要在树体内膛为害,近麦收时繁殖加快,后扩散到全树为害,麦收后6~7月为害最重。根据树体营养状况,8~9月出现越冬型雌成螨。

防治方法

(1)花芽膨大期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成螨。

(2)落花后1周喷洒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

(3)当红蜘蛛和金纹细蛾同时需要防治时,可喷洒30%蛾螨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需要兼治食心虫等害虫时,可喷洒20%灭扫利乳油2 500倍液。单独防治红蜘蛛时,以喷洒专用杀螨剂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为宜。

(4)在进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时,可喷洒95%机油乳剂100倍液,或10%浏阳霉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0.5%苦皮藤水剂500~1 000倍液。

二斑叶螨

为害状 二斑叶螨属于叶螨属,叶螨科,俗名白蜘蛛。二斑叶螨是近年来迅速蔓延的一种害螨,抗药力强,繁殖迅速,生产上较难防治。为害桃、杏、李、梨等果树及花生、豆类等一些农作物,以成虫、若虫、幼虫刺吸为害叶片。常首先在叶片主脉两侧群居为害,叶片受害处最初布满白色小点,而后整个白色小点区失绿变黄,最后害螨布满叶片,吐丝结网,为害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由于虫体很小,体积只是山楂叶螨的1/2左右,前期很不容易发现,当发现时一般都要进行喷药防治了。

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分夏型和越冬型。夏型淡黄绿色,体背两侧各有一块暗绿色斑块,所以叫二斑叶螨。 越冬型橘红色。雄成螨体长约0.3毫米,宽0.15毫米,体背扁平,略呈菱形,淡黄绿色。幼螨初孵化时圆形,黄白色,取食后在体背两侧出现两块黑色小斑块。

若虫体形长椭圆形,黄绿色,形同成螨。

发生规律 二斑叶螨每年可发生10多代,以受精雌成螨在树缝内或土缝内越冬。由于虫体很小,而且前期为害又很轻,所以果树生长前期不容易发现,直到6月才在树上陆二斑叶螨成虫续发现。该螨也是先在树体内膛为害,后扩散至全树,在被害叶片上吐丝结网,7、8月为害严重,10月出现越冬型。

防治方法

(1)秋季清除树下落叶杂草,开春深翻树下土壤,减少越冬成螨。

(2)二斑叶螨为害严重的果园,树下尽量不要套种花生、豆类等易发生二斑叶螨的农作物,在树下有三叶草的果园要及时对三叶草上的二斑叶螨进行防治。

(3)在6月发现有二斑叶螨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或20%炔螨特水乳剂1 000倍液。由于该螨的抗药性较强,卵又很难杀死,因此上述药剂的防效一般只能维持在10天左右,所以建议施药后间隔7~10天补喷一次,这样才能较彻底地防治。

(4)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在二斑叶螨发生期尽量少用菊酯类药物,尽可能保护田间的二斑叶螨天敌,如塔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晋草蛉、深点食螨瓢虫、黑襟毛瓢虫等。

黄刺蛾

为害状 黄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又名刺蛾、八角虫、洋辣子、八角罐、羊蜡罐。分布面很广,以幼虫啃食桃、梨、杏、李、樱桃、山楂、枣、石榴等多种果树及一些林木的叶片。黄刺蛾为杂食性,主要取食叶肉,将叶片吃得残缺不全,严重时食成光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毫米,头、胸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部褐色翅面有两条暗褐色斜线。卵扁平椭圆形,初为黄白色,后为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体黄绿色,体背有一条前后宽,中间细呈哑铃形的紫褐色斑,体上有许多枝刺。胸足极小,腹足退化。蛹椭圆形,初为淡黄褐色,后变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有灰白色与褐色纵纹似鸟卵。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小枝杈处结茧越冬。成虫在翌年6月出现,产卵于叶背面,卵聚产。幼虫孵化后喜群集为害,长大后逐渐扩散。

防治方法

(1)冬季修剪时,注意剪除越冬茧。

(2)幼虫发生期,可喷洒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2 500倍液,也可用Bt乳剂400倍液。

桃天蛾

为害状 桃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俗名枣豆虫。可为害桃、枣、杏、李、樱桃等果树。以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6毫米,翅展84~120毫米,体灰褐色,复眼黑褐色,触角淡灰褐色,胸背中央有深色纵纹。前翅内横线、外横线由3条深色带组成,近后角处有1个黑斑。后翅粉红色,近后角处有2个黑斑。老熟幼虫体长80多毫米,黄绿色,头呈小三角形,体表生有黄白色颗粒,腹部每节有黄白色斜条纹,尾角很长。

发生规律 每年可发生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多在傍晚活动,产卵于树枝阴暗处,有的产于叶片上,散产,卵期7天左右,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老熟后入土化蛹。

黄刺蛾成虫黄刺蛾幼虫

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翻树盘挖蛹,降低发生基数。

(2)发生严重时,树上喷药防治,可使用25%灭幼脲悬浮剂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

杏星毛虫

为害状 杏星毛虫属鳞翅目,斑蛾科。又名桃斑蛾,俗名红肚皮虫。可为害杏、桃、李、樱桃、梨等果树。以幼虫食害芽、花和嫩叶,杏芽被蛀食后,迟迟不能发芽开花,展叶后幼虫可吐丝缀叶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3毫米左右,全体黑色,有黑蓝色光泽,翅半透明,翅脉和边缘黑色。老熟幼虫体长15~18毫米,头褐色,体背面暗紫色,腹面紫红色,每节有6个毛丛,白色。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老树皮裂缝中做白茧越冬,翌春2月底,当杏花芽尚未萌动时即出来蛀食芽,在芽旁蛀有针孔小洞,芽即不能萌发,严重时整个枝条不萌芽,花期为害花和嫩叶;幼虫白天藏在背阴树干缝隙中,傍晚上树为害。5月幼虫老熟,在叶背、树皮下和土中化蛹,蛹期15~20天,成虫羽化后在叶片背面产卵,卵期12~14天,幼虫孵化后咬食叶肉,为害不久即潜伏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刮老树皮,消灭越冬幼虫。

(2)在越冬幼虫出蛰期喷药防治,可喷洒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2 000倍液。

(3) 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杀成虫。

三、枝干虫害

桑白蚧

为害状 桑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又名桑白盾蚧、桑盾蚧、桃介壳虫。为害桃、杏、李、樱桃、梨等多种果树及林木树种。以为害核果类果树为主,特别是桃树。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树的枝条和枝干。枝条被为害后表面布满灰白色介壳如麸皮状,枝上芽子尖瘦,叶子小而黄,严重时树枝衰弱枯死,整株半死不活。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1毫米,橘黄色,体上被灰白色扁圆形介壳,介壳直径2~2.5毫米,壳点黄褐色,偏向一边。雄虫体长0.65~0.7毫米,翅展1.3毫米左右,橘红色。初孵若虫淡黄色,体长椭圆形,扁平。会爬行,从雌虫介壳下钻出扩散,而后固定位置为害,分泌蜡质逐渐成壳,雌雄逐渐分化。雄介壳虫白色,细长,背面有3条纵脊,壳点橘黄色,位于一端。卵长椭圆形,约0.3毫米,初产粉红色,近孵化时变为橘红色。雄虫有蛹阶段,裸蛹,橙黄色,长约0.6毫米。

发生规律 北方一般发生2~3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河南郑州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下旬为产卵盛期。每雌成介壳虫可产卵400粒左右。麦收前半个月卵基本孵桑白蚧为害枝条桑白蚧雄虫聚集在枝条上形成白粉状化完毕。初孵若虫从母壳下爬出,分散到2~5年生枝条上固定取食,并渐生蜡质,到6月上旬雌雄介壳开始分化。雄虫羽化后雌雄交配,而后雄虫死亡,到7月雌虫发育成熟后产卵于壳下。随后还能再发生1代或2代。生长期发生1代间隔期大约需要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