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佛商之道:领悟《心经》,成就佛商智慧
15037400000019

第19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3)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创始人稻盛和夫从小就信奉佛教,到了65岁时,他正式剃度出家,皈依佛门。他在《活法》一书中坦言,佛法中的“精进”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心法”之一。稻盛和夫认为,心法就是活法。企业领导者要想成长,就需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永远保持一颗不懈怠的进取之心。

领导者自我修炼的六项精进原则

心灵磨炼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稻盛和夫把佛教中的“精进”法门和他总结的六个心灵培养方法结合起来,归纳出企业领导者自我修炼的六项精进原则。

1.每日持续地付出和努力

稻盛和夫说,他当年创办京瓷时,甚至连经营的“经”字都不认识,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让公司倒闭,只有精进努力、勤奋工作才能取得成功。他说:“如果有人问我成功的秘籍,我可以毫不隐瞒地告诉他,我能传授给他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竭尽全力拼命工作’这一条。”

2.谦虚,不要骄傲

谦虚是人最重要的品德。稻盛和夫把“唯谦是福”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用强硬的手段排挤别人,表面看上去很成功,其实不然。真正的成功者,尽管胸怀火一般的热情和斗志,但他们同时更是谦虚、谨慎的人。”

3.每天坚持反省自己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商汤在自己的洗脸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警示自己永不懈怠。古贤大德不断提醒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突破,做到日新月异、日清日高。

4.活着就要感恩

常怀感恩之心,对一切都怀有感谢之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快乐,我们的心情才会愉悦,我们的心灵才会纯净,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

5.积善行,思利他

中国有句名言:“积善之家有余庆。”稻盛和夫说:“我相信‘善有善报’这个法则,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努力实践这个法则。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和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转变,这是我的信念。”毛泽东也提倡人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政府官员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人要有利他精神,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使命和成功法则。

6.忘掉感性的烦恼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要被担心、恐惧、胆怯、怀疑、懊恼、气愤等感性的烦恼所左右,而这些烦恼正是佛教所说的“无明”和“愚痴”。佛教认为“无明”是一切错误行为的肇始,“愚痴”是所有错误的根源。只有不断地精进修行,用智慧的光芒照破无明,看穿“愚痴”,用正确的方法理解自我,才能回归本性,成就大我。所以,稻盛和夫说:“只有用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挫折和灾难,才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稻盛和夫强调:“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持续实践这六项精进,我们的人生必将更加美好,甚至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我自己的人生就是如此。”

禅定波罗蜜,领导者的禅定修炼

禅的内涵

禅,是身学;禅,更是修心之学。禅,直指人心。悟道的人对它心领神会,却又无以言表、难以表达。禅,可证一切智慧,可明一切真理,却只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的来历,与“拈花一笑”的典故有关。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为大梵天王说法,大梵天王恭敬地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他,并把头贴在释迦牟尼的脚上虔诚地顶礼,然后退坐一旁等待释迦牟尼的教化。释迦牟尼拈起金婆罗花,向众人展示,瞬目扬眉,却一言不发。大家面面相觑、茫然无措,都不理解释迦牟尼的用意。

只有迦叶尊者一个人心领神会,破颜一笑。释迦牟尼于是对在场的所有人说:“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甚深佛慧;有寂灭生死、超脱轮回的精妙心法,可以让众生摆脱一切烦恼,修成正果。但其中妙理深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现在我就把这一妙法传给迦叶尊者,于教外别传一宗。”说完,释迦牟尼便把自己日常所用的金缕袈裟和乞食用的钵盂授予迦叶尊者。自此,佛门禅宗横空出世,迦叶尊者成为释迦牟尼的第一代衣钵传人。

迦叶尊者涅槃之后,释迦牟尼的袈裟代代相传。到第29代传人达摩祖师时,他乘船沿着海路来到中国,在河南嵩山面壁9年,开创了中国禅宗,达摩也被尊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达摩祖师涅槃后,释迦牟尼的衣钵依次传承给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又洞开“自性自悟,顿悟顿修”的顿悟之门,将禅宗发扬光大,使其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之后,禅宗心法一花五叶,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佛教中最大的宗门。

禅意之妙,妙在不可言。正如四祖道信所言:“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宋朝克勤法师汇编的《碧严录》被称为“禅宗第一书”。该书收录了一则名为“一指禅”的禅宗公案。

在浙江婺州的金华山上,有个叫俱胝的禅师,终日精进清修,淡泊坐禅。一天,俱胝禅师禅修的茅庐前来了一位头戴斗笠、名叫实际的比丘尼。她咄咄逼人地问俱胝禅师:“你整日枯坐参禅,到底参出什么没有?”

俱胝禅师知她来者不善,就说:“大德能否摘下斗笠说话?”

实际比丘尼答道:“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问题,我就摘下斗笠向你顶礼。我且问你,什么是父母未生我时的本来面目?”

俱胝禅师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实际比丘尼就绕着俱胝禅师的禅座连转三圈,每转一圈都用手中的锡杖敲击地面一下,对俱胝禅师紧逼诘问,弄得俱胝禅师面红耳赤、如坐针毡。

实际比丘尼走后,俱胝禅师自惭形秽,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他决定天亮后离开金华山求解答案。天快亮时,俱胝禅师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有仙人告诉他,十天之内,自有肉身菩萨前来为他指点迷津。

果然,没过几天,杭州天龙和尚途经金华山,俱胝禅师想到梦中情景,便向天龙和尚请教“什么是父母未生我时的本来面目”。天龙和尚没有开口,只是向他竖起一根手指,默然不语。但俱胝禅师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当下开悟。从此以后,不管是谁来请教禅学,俱胝禅师均以一根手指指天,点化他人。而奇怪的是,所有前来问禅的人,只要看到俱胝禅师的这一动作就全都开悟了。俱胝禅师也因此得名“一指禅师”。

有一天,俱胝禅师外出,庙中只有一个跟随他多年的小和尚留在寺里看家。有个修行者前来寺庙问禅,小和尚鹦鹉学舌,也模仿俱胝禅师向问道者伸出一根手指。没想到问禅的人居然也当下开悟了。小和尚因此扬扬得意,以为禅法并没什么玄奥的。

后来,俱胝禅师知道了这件事,询问小和尚当时的经过,小和尚就在俱胝禅师面前举起一根手指。就在这时,俱胝禅师突然抓起戒刀,手起刀落,把小和尚的那根手指切掉了。小和尚痛得哇哇大叫。俱胝禅师抓住禅机,大声逼问他:“快说!什么是父母未生我时的本来面目?!”

情急之下的小和尚无以应对,慌乱之中下意识地想要举起手指,却发现自己的那根手指已经被师父切掉了。小和尚刹那之间蓦然惊醒,也大彻大悟了!

《华严经》中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俱胝禅师千古一指的机锋就在于此。释迦牟尼刚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地之间,唯我独尊。”释迦牟尼的意思是,佛与众生,是一非二,一即一切,我即众生,众生即佛。

《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小和尚断指醒悟的还是这个道理:一即是空,空即是一。

可见,能够勘破真理实相的智慧,就是禅。

领导者需要禅定

修禅的人追求禅定的意义在于禅定能摄受修行者散乱的内心,让其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使其外禅内定,专注一境,在禅定中产生无上妙慧,以无上智慧印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从而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这也是“戒生定,定生慧,然后身安光影至”的意境所指。

禅定,不一定能够让修行者悟道解脱,但想要悟道解脱的人,却一定离不开禅定。禅定,在“六波罗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布施、持戒、忍辱做得再好,如果没有禅定,就不可能获得般若智慧;反过来,般若智慧如果没有禅定作为桥梁,就如空中楼阁和水中明月一样虚无缥缈,无以为度。

所以,禅定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纯净心灵的修炼方法。通过禅定,人们可以达到集中精神、统一身心的效果,然后渐渐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看清自我、沉澈心境,使繁杂的内心慢慢变得宁静。就像一杯混浊的水一样,只有让它沉淀之后,才能看清它清澈的本性。这就是禅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