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上半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院院长。
5月,中国公学校董会同意胡适辞去校长一职。
7月,到南京出席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年会,被聘为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8月,赴青岛小住。
9月,《胡适文存》三集出版。
11月28日,全家搬至北平。
1931年1月9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委会。
本月,蒋梦麟就任北大校长,聘胡适为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4月24日,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六次执行财政联席会议,通过北大与中基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
10月,到上海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会前,与丁文江同往南京见蒋介石。
11月,写信给宋子文,主张依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与日本交涉东三省的善后问题。
1932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月,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常委会。
5月,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合办的《独立评论》出版。
7月,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八次年会。
11月,去武汉大学讲演。
是年德国普鲁士科学院选其为通讯委员。
1933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月,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七次常委会。
3月3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密电蒋介石:“热河危急……非公即日飞来指挥挽救,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13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同去保定谒蒋。19日,又找何应钦、于学忠,策动中日停战谈判。
6月18日,在上海启程赴美国,到加拿大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
9月《四十自述》出版。
10月初乘船回国,路经日本时,会见铃木大拙。
1934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2月,赴南京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八次常委会。
5月,写成《说儒》。
1935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月7日,在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这是胡适接受的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9日,到广州。11日起,在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演讲、游览。25日,到香港,26日乘船北返上海。
3月30日,写定《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4月19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一次董事年会。
6月22日,写定《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7月,初沿平绥路旅行。
9月7日,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10月26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常委会。
12月,《胡适论学近著》出版。
1936年上半年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7月7日,到上海。14日,启程赴美。
8月15日,出席第六届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发表《日本霸权的衰落与太平洋国际新形势》的讲演。
8月至10月,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各地演讲。
9月16至18日,应邀参加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大会,并接受文学名誉博士学位。这是胡适接受的第一个美国名誉博士学位。
11月初在旧金山启程回国。
是年,共得两个名誉博士学位。
1937年上半年,47岁的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5月3日,在南京出席中研院评议会。
7月8日离北平。11日到庐山,见蒋介石,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28日返南京。
8月13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9月起,受蒋委托,以非官方身份出游欧美,做非正式的外交工作。
1938年1月至5月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6月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6月,至7月,继续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8月,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9月17日,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
10月3日,由欧返抵纽约。5日,赴华盛顿就任。31日,作“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的诗,有诗句:“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2月,因心脏病住院,次年2月20日出院。
1939年任驻美大使。
是年,共获两个名誉博士学位。
1940年任驻美大使。
为庆祝胡适50寿辰,绩溪县民众制作了“持节宣威”匾赠予胡适,悬挂在上庄村胡氏宗祠。并改上庄村为适之村。
是年,共获8个名誉博士学位。
1941年,任驻美大使。
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罗斯福电话告知胡适,胡适当即急电报告重庆蒋介石。胡适多年来坚持的“苦撑待变”终于成为现实。
是年,共获7个名誉博士学位。
1942年1月至8月,任驻美大使。
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是年,共获10个名誉博士学位。
1943年1月,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1月,因王重民的信引起了对《水经注》案的重新认识,开始花费大量精力重勘此案。
是年,共获1个名誉博士学位。
1944年9月应哈佛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11月,辞谢康奈尔大学专题讲座的邀请。
1945年4月25日,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8月24日,发电给毛泽东(请王世杰转),要求中共放弃武力,做和平的第二大党。
9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在回国前暂由傅斯年代职。
11月,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会议,制定该组织的宪章。
是年,共获1个名誉博士学位。
1946年6月1日,由美国动身回国。
7月5日,抵上海。经南京时稍作逗留,月底到北平。
9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1月15日,出席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
1947年任北大校长。
2月1日,在沈崇案上出庭做证。
8月1日,发表广播讲话《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
秋,筹备“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事宜。
1948年任北大校长。
3月25日,在南京出席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为第一届的人文组院士。
4月4日,当选“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8月13日,与清华校长梅贻琦联名致电,极力阻止政府当局派军警入校捕人。
9月到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大会。
12月15日,飞离北平,赴南京。
1949年4月6日,受蒋介石委托,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活动美援。
11月20日,《自由中国》创刊号在台北出版,推其做“发行人”。
是年,共获1个名誉博士学位。
1950年60岁3月,初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5月14日,普林斯顿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10月,发表《斯大林雄图下的中国》。
是年,共获1个名誉博士学位。
1951年任葛思德田方图书馆馆长。
1952年2月,联合国文教组织聘其为“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夏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主持人。
11月下旬至年底,在台湾做演说和讲学;参加《自由中国》纪念会。
1953年1月,离台经日本返美。
1954年2月至3月,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递送总统当选证书。
3月5日,讲演《从到奴役之路说起》。
4月5日,离台赴美。
9月3日,写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955年在美国各地讲学。
1956年3月12日,写成《丁文江的传记》。
1957年11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8年4月,离美抵台北,10日,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9年2月1日,任台湾“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
3月12日,写成《容忍与自由》。
7月,出席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三次东西方哲学会议。9日,接受夏威夷大学人文学博士学位,这是胡适接受的最后一个名誉博士学位。
11月1日,主持“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及“中央研究院”第三届评议会第六次会议。
1960年70岁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是年,有“《自由中国》事件”。
1961年71岁11月6日,在东亚区科学教育会议开幕式上讲《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引起不满。
1962年2月24日上午,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下午六时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结束时,因心脏病猝发逝世,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