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15003500000037

第37章 附录:胡适年谱简编(1)

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父亲胡传时年51岁,在上海淞沪厘卡总巡任上;母亲冯顺弟,时年19岁。

1892年3月20日胡传被调赴台湾,胡适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川沙。

1893年4月随母抵台湾其父胡传任所,住台南。

1894年1月迁台东。在台东由胡传教认红纸方字。

1895年2月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3月到家乡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

8月胡传病死于厦门,遗嘱要胡适“努力读书上进”。

1896年在家塾读书。

1897年在家塾读书。

1898年在家塾读书。

1899年在家塾读书,开始接触《水浒传》等中国古典小说。

1900年在家塾读书。

1901年在家塾读书。由读朱子《小学》中引司马光论地狱的话,又读到《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使他很早成为无神论者。

1902年在家塾读书。

1903年在家塾读书。

1904年1月哥与江冬秀订婚。

2月从三哥洪駓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读《壬寅年新民丛报汇编》和邹容的《革命军》,受到革命风潮的震撼,以新人物自居。

1905年15岁春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二哥洪骓为他取名适,字适之。作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试申其义》。

1906年暑间,考取中国公学。入公学不到半年,因脚气病发,辍课养病,读了大量古诗。

是年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1907年17岁在中国公学读书。年初游苏州、杭州。

5月至7月,因脚气病发,回绩溪养病。

1908年7月主编《竞业旬报》。

10月因参与反对公学董事会的斗争,中国公学分裂后,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09年春,编辑《竞业旬刊》。此后停刊。

11月,新公学与老公学合并。胡适不愿回老公学,失学、失业。

1910年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3月,辞去教职。专心预备功课,准备投考第二批庚款留美考试。

6月同二哥去北京。

7月,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考试时正式使用胡适的名字。

8月16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9月,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1年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是年,学习之余研究诗经,作《诗三百篇言字解》。

1912年春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1913年在康奈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5月,被举为康奈尔大学世界学生会会长。

同年夏,修完大学本科课程。因时间未修满8个学期,仍留校学习。

1914年1月演说中国婚姻制,为旧婚姻制度辩护。

2月,学业结束,得文学士学位。

5月所作《论英诗人卜朗吟之乐观主义》得大学征文奖。

6月行毕业式。参与发起科学社。

9月被举为中国留美学生会《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

是年,发表《非留学篇》等。

1915年春提倡“不争主义”,受到留学界批评。

夏秋间,在与朋友们的酬答及文章中,提出了“古文的文字乃是半死的文字、白话的文字才是活的文字,要作诗如作文,文学革命其时矣”等观点。

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从杜威研究哲学。

191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

自2月起,与梅光迪、任鸿隽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4月,改定表示其文学革命决心的《沁园春誓师》。

12月间,应陈独秀之请,作《文学改良刍议》。

同年还写了几篇考证训诂文章。

1917年1月27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发展”。

当月,《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

4月,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

5月22日,考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口试。

6月,启程返国。

7月10日,到达上海。

7月27日,回到故乡绩溪。

9月到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

12月,回故乡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8年在北大任教。

1月,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4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6月,发表《易卜生主义》。

11月23日,去天津与梁启超见面。是日,母冯顺弟病逝。

11月25日,回绩溪老家奔丧。

1919年在北大任教。

1月,被聘为《新潮》杂志顾问。

2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

3月16日,长子祖望生。

5月1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在沪期间,与蒋梦麟去拜会孙中山。

6月,接办《每周评论》。

7月20日,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1月,代理北大教务长。

12月1日,发表《新思潮的意义》。

1920年在北大任教。

1月15日,毛泽东来访。

3月,《尝试集》出版。

8月1日和蒋梦麟等联名发表《争自由的宣言》。

8月16日,女素斐生。

11月起,就古书辨伪问题与顾颉刚往复讨论。

1921年春养病在家。

3月27日,写成《红楼梦考证》初稿。

7月,高梦旦邀其去上海暂住,拟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未允,转荐王云五。在上海及苏州、南京、安庆等地演讲。

11月12日,改定《红楼梦考证》。

12月17日,次子思杜生。

年底,《胡适文存》一集出版。

1922年在北大任教。

3月16日,《北大月刊》编辑部决定改出《国学季刊》等四种季刊,其中《国学季刊》由胡适负责。

4月25日,当选为北大教务长。

5月7日,由他主撰的《努力周报》第一期出版。

5月14日,与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好人政府》。

5月30日,入清宫见溥仪。

6月3日,联署于蔡元培致孙中山电,劝其结束护法之役。

9月《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出版。

是年,博士论文出版。

1923年1月,向北大请假一年,到杭州养病。《国学季刊》第一期出刊,胡适撰写发刊宣言。

4月21日离京,月底抵杭。

是年,参与“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1924年在北大任教。

6月28日,发表《差不多先生传》。

10月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究院院长。

11月5日,致书王正廷,对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提出抗议。

11月,《胡适文存》二集出版。

1925年在北大任教。

2月,参加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5月,女素斐病死。

9月后到武昌、上海等地讲学。

12月,发表《戴东原的哲学》。

1926年2月至7月中旬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7月下旬至12月中旬,经西伯利亚到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在伦敦、巴黎看敦煌卷子。

12月31日,离欧赴美。

1927年37岁1月至4月中旬在美国纽约、费城等地游历并演讲。

2月4日,到哥伦比亚大学做讲演,并完成取得该校博士学位的最后手续。

4月12日,由西雅图上船回国。24日,到日本横滨,并游历了京都、奈良、大阪等地。

5月底,回上海。

6月,被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参股新月书店的创办。

是年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

1928年2月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做哲学讲座。

3月10日《新月》创刊。

4月30日,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5月,赴南京出席全国教育会议。

6月,辞去光华及东吴教职。

12月,白话文学史出版。

是年,委托妻子江冬秀回绩溪老家修建祖父母、父母的墓园。

1929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月赴杭州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三次常委会,辞去董事职务。

3月,致信司法院长王宠惠,对《严厉处置反革命分子案》提出异议。

4月10日,发表《人权与约法》。

6月10日,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有宪法》《知难行亦不易》。

本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天津举行第五次年会,复选其为董事。

8月,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呈请中央执委会咨国府令教育部将胡适撤职查办。

10月4日教育部长蒋梦麟奉命发布对于胡适的警告令,胡适退还不受。

12月13日为《人权论集》写序。

12月31日写成《菏泽大师神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