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15003500000019

第19章 读书与做人:“做个不受人惑的人”(3)

范仲淹作《灵鸟赋》,有自序说:

梅君圣俞作是赋,曾不我鄙,而寄以为好。因勉而和之。庶几感物之意同归而殊途矣。

因为这篇赋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所以我多摘抄几句:

灵鸟,灵鸟,尔之为禽兮何不高飞而远翥?何为号呼于人兮告吉凶而逢怒!方将折尔翅而烹尔躯,徒悔焉而亡路。彼哑哑兮如想,请臆对而忍谕:

我有生兮累阴阳之含育,我有质兮虑天地之覆露。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母之鞠兮孔艰,主之仁兮则安。度春风兮既成我以羽翰,眷高柯兮欲去君而盘桓。思报之意,厥声或异: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知我者谓吉之先,不知我者谓凶之类。故告之则反灾于身,不告之则稔祸于人。主恩或忘,我怀靡臧。虽死而告,为凶之防。亦由桑妖于庭,惧而修德,俾王之兴;雉怪于鼎,惧而修德,俾王之盛。天听甚迩,人言曷病!彼希声之凤凰,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大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城苛圮兮,吾将畴依……我乌也勤于母兮自天,爱于主兮自天,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这是九百多年前一个中国政治家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

赋中“忧于未形,恐于未炽”两句,范公在十年后(1046),在他最后被贬谪之后一年,作《岳阳楼记》,充分发挥成他最有名的一段文字:

嗟夫,予当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微斯人,吾谁与归。

当前此三年(1043)他同韩琦、富弼同在政府的时期.宋仁宗有手诏,要他们“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忌”。范仲淹有《答手诏条陈十事》,引论里说:

我国家革三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这是他在所谓“庆历盛世”的警告。那十事之中,有“精贡举”一事,他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进诸科士皆合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盈,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才,庶可以救其不逮。或谓救弊之术无乃后时?臣谓四海尚完,朝谋而夕行,庶乎可济。安得宴然不救,并俟其乱哉?……

这是在中原沦陷之前83年提出的警告。这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忧于未形,恐于未炽”;这就是他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从中国向来智识分子的最开明的传统看,言论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种“自天”的责任,所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从国家与政府的立场看,言论的自由可以鼓励人人肯说“忧于未形,恐于未炽”的正论危言,来替代小人们天天歌功颂德、鼓吹升平的滥调。

【点评】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出自范仲淹之口,比美国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还要早八百年,说明中国知识分子有争取自由的传统。胡适指出,这是一种“自天”的责任,出于道义,不能不说。

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脉相承,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宁做诤臣,也不苟且偷生。胡适一生追求真理,独立自由。虽为一介书生,但独立不倚,不惧强权。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和理智,以批判眼光审视社会,不失良知和正义,与一切不自由、不公平和陈腐、落后做斗争。在他身上,有范仲淹的精神,也有孟子笔下大丈夫的精神。

胡适是文雅书生,但同时积极参问时事,在传播进步思想的同时,发挥知识分子代表社会良知的责任和作用,该说的话要说,该做的事要做,不违心做人,也不趋奉权贵。他不时站出来对政府指手画脚,获得学界、政界普遍的敬重,其自由独立的形象深入人心,影响至今。虽然他说过:“当国家多事之秋,说话太多是不聪明的。”但他毕竟是胡适,不会闭门做学问,不会骑墙,仗义执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948年9月4日胡适在《自由主义》的演讲中指出,自由在中国古已有之,两千多年前老子说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孔子的“有教无类”,等等。但胡适指出,中国古人的自由太注重向自我内心追求,而无视外面的无理束缚。指出:“我们现在讲的’自由‘,不是那种内心境界。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要争取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在谈到自由时,胡适在1948年10月5日在武昌所做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演讲中说:“所谓自由就是不受外力的无理约束,不做傀儡,一切动作、思想、信仰,都由自己做主,也就是西洋人所指解放的意思……一个自由主义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胡适说:“中国历代自由最大的失败,就是只注意思想、言论、学术的自由,忽略了政治的自由。所谓政治自由,就是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否则一切基本自由都是空的。能实现才能取得保障。”并指出:“自由主义,贵在容忍,要承认别人有自由。”希望国人今后应发扬“遗风,扩大争取自由、爱护自由、发展自由的运动,促进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为此,胡适在自由民主问题上从来不会三缄其口,总是不平则鸣。

胡适希望国人为自由的传承而努力,争取必需的自由,活出人生尊严。1949年3月27日,胡适在台北中山堂所做的《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演讲中再次强调说:“自由这个名词,并不是外面来的,不是洋货,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并说自己之所以介绍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思想,目的是为了“为这自由的传统而努力……假如有一天我们都失去了自由,到那时候,每个人才真正会觉到自由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链接】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

胡适是有责任的知识分子,不平则鸣。

早年,他曾声称“二十年不谈政治”,但生逢乱世,他终于忍不住参问国事。比如,他创办《努力周报》,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当时就有朋友劝他不要问政事,不如一心研究学问,怕他成为“梁任公之续”。胡适回答说:“他们都说我应该专心著书,那是上策,教授是中策,办报是下策……这一班朋友的意思,我都很感谢。但是我实在忍不住了。”

胡适自己为民主自由战斗一生,并一贯鼓励青年们要争取自由。

1949年9月,胡适在《自由主义》一文中说:“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

1952年12月1日,胡适在台北编辑人协会欢迎会上做了题为《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的演讲,说自己当年办《努力周报》《每周评论》《新月杂志》《独立评论》等,都曾被取消和查封,但都没被吓倒,继续争取,他说:“有人说只有胡适之有言论自由,这话不是这样说的……为什么那时我们的报还有一点言论自由呢?因为我们天天在那里闹的。假使说胡适之在二十年当中比较有言论自由,并没有秘诀,还是我自己去争取得来的……那时,我们曾提出一个平实的态度,就是公正而实际,说老实话,说公平话,不发不负责的高论,是善意的。久而久之,可以使政府养成容忍批评的态度。”

5.有容忍才有自由——容忍与自由

【题解】

此文发表于1959年3月《自由中国》第20卷第6期。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颓势不可抵挡。胡适、雷震等人想借文字之力鼓舞军民士气,挽大厦于将倾,于是学习法国戴高乐在国难时办《自由法国》,也办了一份杂志叫《自由中国》。当时,雷震还为此向蒋介石说明办刊意义,蒋介石大加赞许。

当国民党政府退至台湾数年后,反攻大陆的梦想破灭。当局努力把台湾营造成一个“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用国民党的伪三民主义压制“五四”以来发展起来的各种思想。

在此情况下,胡适、雷震等自由知识分子主办的《自由中国》,开始以“言论自由”为旗帜,发出另一种声音,此杂志甚至一度成为胡适口中的“中国出版自由的象征”。

这时,《自由中国》的反共色彩开始转为反蒋独裁,令当局难以忍受。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讽蒋介石之“违宪”,直接触怒蒋介石。终于,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这就是有名的“雷震案”。

可以说,本文是胡适对于专制政府的一次上谏,同时对自己的同志们发出规劝:以“温和”的言行,获得政府的“容忍”,而不是过激的言行。

1959年11月,与雷震在《自由中国》社成立十周年纪念酒会上。

3月12日,胡适写作《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3月24日,胡又对两位《自由中国》的编辑说:“过去的事情还是少说为妙。”在11月20日《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酒会上他又做了这篇《容忍与自由》的同题演讲。

【原文】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近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竞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年)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让》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1923)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