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先锋
14794900000064

第64章 2011年部分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32)

用镜头珍藏宝贵的红色记忆──记传媒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

■文/覃亚琦

2011年9月3日下午,传媒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的刘文奕老师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14:50分,由他担任制片人和总编导的专题纪录片《浙江大学“红色知识分子之旅”(1939—1949)》终于在浙江电视台第六频道如期首播。之前两天,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的师生们忙着在各个校区挂出横幅和海报,为这部凝聚了他们大半年心血的纪录片做开播前最后的宣传。

抢救红色遗产,使命在心

事情得回溯到2010年11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深入贯彻学校党委“创先争优”活动精神,作为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刘文奕老师提出创作一部表现浙大红色知识分子题材的电视片,把“创先争优”和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刘老师的创意在支部大会上一经提出,便得到支部其余9位成员的一致赞同和积极响应。很快,拍摄一部反映旧中国时期浙江大学红色知识分子如何弘扬革命理想的电视专题纪录片的计划,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并被作为校级“创先争优优秀项目”确立下来。

浙江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学,每位浙大学子在进入浙大的时候都会被领到校史展厅中去感受这所百年高校一路走来的历史和校园文化积淀。浙大的百年发展史,同样也是许多浙大共产党人为之奉献的可歌可泣的历程。旧中国时期,浙江大学的红色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开展工作、弘扬革命理想的?用影像展现浙大地下党的建党历史,记录旧中国高校的地下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这在浙大乃至全国高校都还是一片空白。

创意一出,刘文奕便一直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中:“挖掘旧中国时期浙大红色知识分子神秘又传奇的故事,不仅可以教育和鼓舞今天的广大师生;从年龄上推算,那些现存健在的地下党员大多都已进入耄耋之年,而他们却是浙大建党史上珍贵的财富和活着的‘教科书’,那么,创作这部片子就还担负着‘挖掘红色记忆,抢救红色遗产’的重要使命!”

按照计划,专题片的创作分成前期准备、访谈采访、文字脚本、文献档案收集、素材拍摄、素材整理、剪辑制作等阶段。党员和广电人的双重身份使得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的全体成员充满了紧迫感和责任感,2010年的最后几个月,他们一直在紧张和忙碌的资料收集、阅读和采访提纲撰写中度过。2011年春节刚过,摄制组便立马开始了采访,总编导刘文奕老师带领摄制组成员分批次赶赴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采访拍摄了从浙大地下党组织创始人到历届党支部书记以及重要的骨干党员和进步学生等十余位老地下党员,共录制了30多个小时的讲述录像,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刘文奕等2月8日首先采访了杭州的蔡文宁,9号至14号完成了北京的李振铭(李晨)、李景先、许良英的采访。遗憾的是事先约好的李文铸,节前入住医院抢救未能实现采访,但大家专程去医院重症监护室看望了李老先生,并代为转达了问候和祝福。15号和18号完成了南京吴大信、吴洵高、高亮之、林晔的采访,并临时安排了施雅风院士的追悼会的摄录。19号回杭采访了李德容、23号采访了钟伯熙、24号采访了上海的张淑改。

刘文奕说,“12人的采访后录制了30多个小时的讲述录像,收集到了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他们的讲述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用他们的亲身经历,饱含热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红色岁月。有些讲述是首次披露,没有文献记载。前辈们对我们的采访均抱有热情欢迎和积极配合的态度,并对今天的浙大没有忘记他们、尊重历史表示钦佩和感谢。特别让人难忘的是,有的老人对我们的到来,视作与母校交流的最后机会(自觉留世不长),回忆往事和战友多次呜咽流泪……”

就在《浙江大学红色知识分子之旅(1939—1949)》电视专题纪录片播出的几天前,2011年8月26日,原浙大副校长,浙大理论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的李文铸教授在北京辞世。不禁让人感叹: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从时间的虎口抢下了多少宝贵的历史资料啊!

挖掘红色记忆,不辞辛劳

《浙大红色知识分子之旅(1939—1949)》电视专题纪录片全长80分钟,以浙大地下党在上级组织的领导帮助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及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影响国内外的重大活动为叙述主线,运用电视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浙江大学“贵州时代”与“杭州时代”学生党员和进步青年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事迹。全片分为三个板块:浙大党支部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介绍;浙大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和社团活动(“新民主青年社”“学生自治会”“华社”等等);浙大地下党领导的重大学生运动(如“反美抗暴运动”“五二○运动”“于子三运动”等等)。主创人员──策划、编导、制片、监制、摄像、剪辑等均由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成员和校内相关专业部门师生构成,可以说是国内首部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国统区高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学生运动的电视片,具有丰富和补充浙江大学的党史研究和史料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影片从1943年一位叫李晨的学生考入浙大讲起,镜头中李老先生缓缓回忆着自己当年在浙大开展地下工作的往事,年逾九旬的他头脑还很清晰,只是吐字不很分明。要知道,李老先生三个小时的采访同期声,可是一位同学熬了两个通宵才听完的!影片中情景再现几位地下党员秘密接头的场面,是四月的时候摄制组带着几位本科的同学一起去之江校区拍摄的,所有参演同学都表示,这会是大学生涯里一段难忘的经历。

2011年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节。这一天,刘文奕带着三位同学一同赶往西湖南面的凤凰山,原国立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烈士便葬在这里。每年清明节和于子三遇难纪念日,他当年的老同学、老战友们都会相约来到这里凭吊,五十多年来风雨无阻。对待这天的拍摄,刘文奕很是重视,提前一个多小时便在万松书院门口等候。扫墓仪式开始,气氛十分严肃,刘文奕和三位同学默默地记录着周围的一切,屏气敛声,心中充满了感动和震慑。当年的热血少年如今已是步履蹒跚的老人,活着的日益老去而死去的永远年轻──刘老师沉浸在一种艺术家独有的敏感情绪中,他特意写了篇文章纪念这次有意义的拍摄活动。

与此同时,刘文奕和他的摄制组还进行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查询和收集工作,除了校史馆和档案馆,他们还查遍了省市的档案馆和图书馆,许多从未被公开披露的珍贵史料都将在这部《浙江大学红色知识分子之旅(1939—1949)》中首次公布于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大50届机电系的老校友朱匡宇先生,倾囊提供了已珍藏60多年从未公布过的大量老浙大校景和学生运动的历史照片,令摄制组的所有师生感动不已。至此,摄制组共整理编撰资料脚本20余万字,收集历史文献和照片400余幅,拍摄和剪辑视频4000多分钟,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影片内容,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5月,影片开始进入剪辑阶段,为了较好地体现编导思想和艺术美学水准,总编导刘文奕更是把“家”搬到了办公室,几乎每天守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摄制组的几位同学也是常常西溪—紫金港校区两头赶,日子虽然辛苦可是却十分充实。其实,从最早的素材收集、脚本撰稿开始,刘文奕便一直亲自动手、全程把关;为在紧迫的时间之内排出一部高质量、高水准的电视纪录片,刘老师和摄制组的多数同学都牺牲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谈到这大半年夜以继日地工作,刘文奕深有感触:“作为身负党建和专业特色的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支部,我们开展‘服务发展争创一流’的创先争优活动,把‘浙江大学红色知识分子之旅’的拍摄重任担当起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支部的党员们全情投入,将对党的认识和自身专业结合起来,事后,他们也纷纷表示在参与这次摄制工作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和素养,更对党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在与老地下党员的沟通和采访中,他们对于爱国爱党的命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现在,刘文奕还在积极策划把这部反映浙大红色知识分子革命历程的电视专题片在全校和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希望以此来影响和教育更多的青年学生不忘党的历史和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

■快评

创先争优重在行动

以“服务发展争创一流”为主题的创先争优,并不是一个口号一种形式,而是要确确实实地为党、为社会做出一点实事。

《浙江大学红色知识分子之旅(1939—1949)》电视专题片,正是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生支部在“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分析支部特色、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给党献上的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实在、最珍贵的礼物。该片的成功摄制和播出,不仅能对弘扬党的革命理想,教育和激励年轻党员起到一定作用,还具有丰富浙大地下党乃至国统区沪宁杭地区高校地下党史材料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整个摄制过程中,支部成员和摄制组全体师生都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升华。这些正是“创先争优”活动最应该实现的目的和效果。

(本文编辑张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