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那把柳叶刀:剥下医学的外衣
14790900000050

第50章 另类医史(5)

从动物到人的“血”泪史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流血经常是受到伤害的表现,流血几乎总是伴随着流泪,血、泪两个字也经常连在一起使用,来表达伤心或受到伤害的程度。但至少有一种情况是例外:随“流血”而来的却是痛苦的减轻和生的希望,这就是义务献血。

“5.12”汶川地震后,由于灾区血液需要量巨大,爱心驱使义务献血的人激增,导致许多省市的血液中心“血满为患”,只好发出告示劝市民预约登记即可,待日后需要时听召。但一时的血液“繁荣”却无法掩盖多年来的“贫血”现实。

血源紧张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遇到战争、灾难、恶性车祸、严重事故、大手术等,血源就成为棘手难题。“5.12”之前,我国各地血液告急的新闻屡屡见报,2007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血液消耗量约1600吨,血源紧张状况已是临床治疗面对的重大难题。即便血源充足,血液的寿命也很短,储存和运输极为困难,而且可能存在污染隐患。关于血液制品的污染,“血”的例子有很多,想想肝炎和艾滋吧,这里就不多举了。因此,寻找一种血液替代品,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研究热点。

人类历史开始之时便是人类流血史之滥觞,而临床输血治疗仅仅有160多年的历史,现代人无法想象160年前的漫长岁月中,没有输血的治疗会是怎样的情景和结果。人工血液的历史则更加短,1937年,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刚刚起步。当时,美国科学家把红细胞直接分离出血红蛋白溶液,输入动物体内后发现,这不仅降低了携氧能力,还可能造成肾衰竭,实验被迫终止。人造血安全与否是科研人员要考虑的第一问题。

在人工血液问题上,人类依然是首当其冲选择了小鼠这个“英雄”。在众多的人工血液品种研究中,携氧能力是评价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氟化碳乳剂人工血液的研究是比较有成效且重要的一个方向。全氟碳化合物是一种合成液体,氧可溶解在这种液体中。它最大的好处是,全氟碳化合物能大批量生产,纯度也可很好地控制。1966年,科研人员Clark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美国3M公司所生产的全氟碳化合物对氧的溶解度约为水的20倍,携氧能力为血红蛋白的数倍,并且用来试验的小鼠得以生存。

次年,转而使用大鼠试验,研究又有所突破,Sloviter等以白蛋白为稳定剂的全氟碳化合物乳剂对大鼠实行脑灌流亦取得了成功。到了1968年,Geger等以全氟三十胺乳剂给大鼠进行血液交换接近100%,大鼠生存八小时。其后Clark动物试验心脏灌流成功。

两年后,试验动物升级为狗和猴子,日本科研人员光野、火柳等人主持了这项研究。1970年,他们用氟碳化合物与狗做90%血液交换,换血后的狗生存了一年以上,这是在动物中以人工血液进行全血交换的第一次成功。在其后,火柳等与日本绿十字中央研究所共同研究11年,致力于研究全氟碳化合物乳剂的携氧及二氧化碳能力,并力求减少副作用。经反复改进,在猴体内进行99%的换血,无一例失败,全部长期存活。

外科手术的进步以及不可预知的灾难事件的发生,靠献血是无法满足输血治疗所需的血液的。人工血液等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可以说是唯一的方向。在无数试验动物的牺牲背后,科研人员的努力和成果也有目共睹。近几年,虽然完全的血液替代品还没有出现,但曙光已经初现。英国《泰晤士报》2008年8月20日报道,美国一公司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已在实验室中利用干细胞制造出人造血。倘若这一研究成果能继续推广,人类将从此结束献血,血液可以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也令输血感染致命病毒的风险不复存在,血源不足悲剧也会因此而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