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4789700000008

第8章 “援疆一号”

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气候一下子难以适应外,另一个就是饮食。

不是有“留住男人的心,先要伺候好他的胃”一说吗?可见饮食适应与否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多重要。

初到巴楚,由于难以适应当地的饮食,在县委招待所餐厅吃了一个星期的清真餐后,我们援疆干部们决定自办食堂。

住在医院的那阵子,县人民医院的领导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在这层楼专门装修了一个厨房,添置了煤气灶、抽油烟机、冰箱,餐桌餐椅、锅碗瓢盆也是一应俱全,还给我们安装了一套净水设备。我们打算请一个会做上海菜的厨师,过程却大费周折。医院领导又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最后经过县委组织部门同意,会做上海菜的王嫂就来为我们烧菜做饭。

王嫂做的第一顿午餐就让我们受不了:炒菜的时候厨房间就飘出一股股呛人的辣味,端上桌的每盘菜中都有一大把红红的辣椒。

王嫂做的是川菜。她只会做川菜。

要知道,上海菜的口味以甜为主,仅有的辣味也是锦上添花,爱好甜味的上海人是难以适应火辣辣的川菜的。换厨师不可能,因为巴楚本地根本找不到会做上海菜的厨师。要我们天天“享用”川菜也不现实。改变的,只能是王嫂的厨艺了。

都说上海男人会烧菜做家务,这话真是说对了。我们掀起了帮助王嫂学做上海菜的活动,积极分子当数来自静安区的施齐副县长、龚敏副院长和顾昕医生了。他们真有耐心呀,王嫂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做出了红烧五香肉、糖醋狮子头、小葱炒蛋等一个个传统上海菜。第一次春节过年回家的时候,他们居然给王嫂带来了上海菜的菜谱!

但有些上海菜在巴楚做不了,比如雪菜冬笋、扣三丝,因为当地采购不到食材。这些上海独有的食材,分指就托人从上海回巴楚时捎来。

前指领导也想得周到,他们每年总是多次给我们托运来火腿、冬笋、黄鱼、鱿鱼、鳗鲞、黄泥螺、醉蟹、腊肉等家乡风味食品,中秋节的时候还给我们送来了从上海空运来的青团、糯米粽子和八宝饭。

松江和静安区政府代表团来巴楚考察的时候也总会带上点家乡风味食品,聊解我们的味蕾对家乡美食的思念。

一开始的几个月里,我们只请了王嫂一位厨师。王嫂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做饭。蔬菜、肉类等食材是王嫂在周五下班之前给我们准备好的。我等不会做菜的就洗菜、切菜,给“厨师”打下手,会做菜的如曹雷军分指挥长,就上灶炒菜。有时懒得做饭了,大家就一起包饺子当晚餐。

我因为住在厨房的隔壁,又兼管后勤,开始有一段时间我会早起给大家做早餐。说是做早餐,其实就是用电饭煲煮上一大锅粥。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我们请来了第二个厨师,实际上就是帮工,给王嫂打下手。

后来相处的时间长了,我们得知王嫂来自四川,经老乡介绍,来巴楚谋生已经有20多年了,育有一儿一女。她家分居三地:丈夫在轮台县工作,儿子在阿克苏当教师,只有女儿与她一起生活。早年王嫂在县城开过小餐馆,所以烧得一手正宗的川菜。

王嫂虽然勤快聪明,但学做上海菜也有闹出笑话的时候。有次领导问她会不会做鲜肉蒸蛋,她不假思索说会。当她把她做的鲜肉蒸蛋端上桌时,我们都大吃一惊:一个大盘子里厚厚的一层大肉上,整齐地码放上了十来个剥了壳的水煮鸡蛋!记不清是谁,把这道相当走样的上海菜取名为“援疆一号”。

现在王嫂做的菜越来越合大家的口味,每周一张菜单,可连续3周主菜不重样。口味对了,胃口好了,吃得多了,体重自然就增加了。所以大家现在都很担心长胖,每天饭前饭后总习惯要到放在餐厅一侧的体重称上站一站,感叹体重又增加了!

小食堂也几经搬迁:先是在人民医院,后随我们一起搬到了公务员小区我对门的一套公寓房内,时间不长,又因我们增加了人员搬到了更宽敞的小区内临街三开间门面房里,直至今天。

(本文发表于2013年8月6日《松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