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4789700000007

第7章 时差两小时

刚来巴楚时,最让人不习惯的,不是当地干燥的气候,不是经常性的停电断水,也不是羊肉的膻味,而是时差。

首晚宿喀什,按在上海养成的作息习惯,我次日早晨7点起床,窗外还是漆黑一片。我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现在是早上7点20分,窗外万般寂静,一片漆黑。我没有说错,是一片漆黑,因为今天早晨喀什的日出时间是9点03分,比上海的5点56分晚了3个多小时。这里是祖国最西端的城市——喀什。我从祖国最东端的上海,飞越万里,横跨中国,来到了祖国最西端的西部明珠喀什。”

最初的几个星期,大家对当地作息时间很不适应:上午10点上班,下午2点下班午餐;下午3点30分上班,下午7点30分下班晚餐。许多同志早晨7点不到就起床了,然后就很无聊地看看电视,翻翻书籍,等着用早餐和上班。在一般人看来,10点上班很晚了,但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冬至日前后10多天里,巴楚早上10点天还没亮,接送我们的汽车要开灯行驶。

由于与北京时间存在两个小时的时差,当地人习惯用另一种计时方式:新疆时间。如果要找当地人办事,不仅要问是什么时间,而且还要补充一句,是哪一个时间。比如,政府印发的会议通知,总会特别注明“北京时间”;人们日常的交流,尤其是汉族人与维吾尔族人之间,特别要说明是“北京时间”。

米吉提是我所在部门的司机,他驾驶的那辆车上的时间就调得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一开始时我还真不习惯,总怀疑我的手机时间快了。

古尔邦节时到维吾尔族同事家拜年,他们家里的挂钟或落地钟上显示的时间也总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小时。

来巴楚未满一月时,遇到维吾尔族同事亚森江结婚,发给我的请帖上满是维吾尔族文字,我只认识请帖上手写的我的名字,还有底下的数字12。我部门的汉族同事善意地提醒我说:“这是新疆时间,北京时间是下午2点。”

其实,要说新疆时间也没有什么可神秘的。查阅有关资料可知:时区是按照经度来划分的,按照时区的划分方法,我国可以划成2~3个时区。1912年,位于北京的旧中央观象台将全国分为5个时区,新藏时区为GMT+6,与中原(北京)标准时区GMT+8正好相差2个小时。1949年后,我国废止了上述时区,并在全国统一使用UTC+8时间,并命名为北京时间。

谢彬1917年3月后进新疆行至哈密,其每日日记中经常出现“上午七时,发三道岭”(三月十日)、“上午七时半,早膳毕”(三月十一日),显然用的是比北京时间晚2个小时的新疆时间。

虽说现在我国全境均采用北京时间,在新疆、西藏等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作息时间和邮政通信费用优惠分界点虽然也用北京时间来表示,但都比其他地方延迟2个小时,而在新疆民间,特别是维吾尔族群众之间,使用UTC+6的情况较为普遍。

与我国同样幅员辽阔的美国就用3个时区,分别为美国西部、中部、东部时间,各相差1小时。但其实这是挺不方便的一件事,因为经常出差的人要时时刻刻记得调手表。

直到现在,从未来过新疆的朋友,如果在工作日的早晨8点打来电话却发觉我还在睡眠中,会因为是在上班时间我却还没起床而感到不可思议,一切皆因2个小时时差的缘故。

(写于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