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4789700000022

第22章 巴楚节水农业谱新篇

3月30日,我作为县农办干部,列席了巴楚县第十五届人代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有代表提案说,巴楚县现有5955口机井,这些机井的日抽夜汲已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提案要求政府加强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对此,我深有同感。

巴楚缺水、停水也是常事,所以巴楚人有节约用水的传统。到维吾尔族朋友家做客或去民族餐厅吃饭,总会有主人或是服务员提个水壶,用很少的一点水让你洗“三道手”,洗手的时候底下接水盆,洗过手的水也不浪费,用于屋旁树木花草的浇灌、门前场地的洒水或供羊饮用。

巴楚县属沙漠干旱地区,两条河流流经巴楚县。曾经水波荡漾、鱼肥虾壮,横贯巴楚县城的喀什噶尔河位于巴楚上游的伽师县,于1959年拦河修筑了西克尔水库后下泄水量锐减。喀什噶尔河在巴楚境内断流已有40多年。另一条为叶尔羌河,是巴楚县最主要的地表水来源。与新疆绝大多数河流一样,叶尔羌河是一条高山融雪型河流,其流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每年农业用水量大的三四月份,由于天气尚未转暖,从山上融化下来的雪水少,因此那个时候叶尔羌河的径流量很小,而到了每年的七八月份,高温炎热,融化下来的雪水就多,少数年份甚至会暴发融雪性洪水,河岸决堤,冲毁农田。为满足生产灌溉的需要且避免洪水泛滥,1942年由苏联专家勘察设计,巴楚县修建了红海水库。红海水库拥有2500万立方米的库容,秋季蓄水,来年春季用于农业灌溉。“春旱、夏洪、秋缺、冬枯”,“良田易得水难求,水到深秋却漫流”(《乌鲁木齐杂诗》),这是巴楚县水资源与用水环境最真实的写照。

棉花是南疆最主要的农作物。适宜的气候使南疆种出了全国最好的棉花。巴楚县棉花种植面积居南疆之首,但种棉花用水量大,棉花播种前的上年11~12月,需灌上50厘米深用于压碱的冬灌水;种植当年6月中旬、7月上中旬和8月份还要分别灌上30厘米深的头道水、15厘米深的二道水和10厘米深的跑马水,每亩棉田的用水量加上沟渠损耗,每亩棉田实际分摊的用水量达到1600立方米。当地棉花平均亩产321千克,折皮棉约123千克,由此计算出每产1千克皮棉需水约13千克。因此,有人只看到从巴楚运出去整车的棉花,而在我眼里分明就是一桶桶宝贵的清泉。

近10年来,为了增加收入,农牧民不断开荒耕种,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由2001年的89万亩增加到132万亩,灌溉面积由120万亩增加到169万亩,但巴楚县从叶尔羌河得到的水量并未增加,供求不足的部分就靠抽取地下水,提取地下水的能力从2001年的201万立方米增加到3.37亿立方米,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位快速下降,怪不得当地的人大代表要大声疾呼了。

我们这批援疆干部一来巴楚,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节水技术对巴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上海援疆总指挥部也十分重视,在援疆工作起步的2010年秋就安排了330万元资金,移植上海高新农业节水技术,在阿克萨克马热勒乡建设2768亩棉田智能滴灌示范项目,今年又安排了1800万元资金,用于1.1万亩棉田滴灌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今年要新增高新节水面积4.8万亩、农业用水控制在每亩850立方米以内的目标。同时,修建防渗渫,减少水的流失;新建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控制棉花等需水量大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红枣等需水量小、经济效益高的果树种植面积等节水措施也在实施中。

县人代会后的次日,我与县畜牧部门的同志一早奔赴阿瓦提镇和琼库尔恰克乡,调查了解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在回县城的路上,我顺道察看了去年建设的阿克萨克马热勒乡棉花智能滴灌示范点。滴灌的首座机房设备保养良好,在刚完成机械播种的棉花田里,已有心急的农民在铺设、整理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政府大力推动加上农民的积极参与,照这个势头看,巴楚县的节水农业一定会越做越好!

(写于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