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今天是诺鲁孜节,我们一起凑热闹去!”
说话的是米吉提,他与我同住在县城一个新建的小区,小区离城中心有三五里地。
正说着,一辆银灰色私家小汽车停在了我们身边,与米吉提相熟的司机得知我们要上街去,就请我们上车,载我们一程。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3月21日。过完这个节日,当地的农牧民就开始了一年的农活劳作,所以诺鲁孜节在维吾尔语里又有开工节的意思。节庆要持续3~15天,当地群众放假1天。
县城上空飘荡着咚咚的维吾尔族乐器达甫鼓声,似乎在驱赶久聚不散的漫天沙尘,唤醒沉睡的杨柳早吐新绿。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县政府大楼前的活动现场。表演活动刚开始,但见宽阔的道路两边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扶老携幼沿街而立,神情专注;达甫鼓单一铿锵的拍打声伴随着热瓦甫悠扬的弹拨声,令人兴奋。巴楚8乡4镇的一辆辆彩车从眼前缓缓驶过,彩车的正面贴有“某某乡镇(如多来提巴格乡)祝全县人民诺鲁孜节快乐”,车身两侧挂上了如“踏春共舞铺就民族团结和谐幸福之路”、“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等大型彩色标语。一辆辆彩车后面跟着的是马队,身穿民族服装、戴着四楞小花帽、身材彪悍的维吾尔族青年骑在黑色、黄色的骏马上,威风凛凛,嘚嘚的马蹄声清脆又响亮。马队过后是舞蹈队,身穿色彩艳丽民族服装的男女青年们,在《送我一枝玫瑰花》等舞曲的伴奏下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舞。我这个汉族异乡人,第一次近距离真切地感受到了维吾尔族男女的能歌善舞和西域文化的多姿多彩。
在大饱眼福之后,我与米吉提随着人流来到了不远处的叶尔羌国际大巴扎广场前,这里就是大饱口福的地方了。烤羊肉摊、烤馕摊、烤鱼摊、凉粉摊、抓饭摊等美食摊位一字排开,卖甜瓜的、卖红枣的、卖核桃的、卖冷饮的星星点点。系上红色头结、嘴里含上香菜,犹如一只活羊卧着吃草的烤全羊,三五头并列整齐摆放在有民族特色的餐车上,那被烤得黄里透油的光泽、那香味扑鼻的诱惑,以及那夸张的造型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胃口大开。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佳肴,其知名度可与北京烤鸭相媲美。
现场有两个地方最热闹,围聚了一大群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一个是烤鱼的地方。一条条足有2千克多重的草鱼,从鱼身中部剖开,用竹子将剖开的鱼撑开如扇子状,然后鱼头在上、鱼尾在下地竖立在地上围成半弧形,半弧形当中生了一堆柴火,一个维吾尔族老大爷手持一根一人多高的杨树梢,不断地翻拨着柴火,使火燃烧均匀。这就是当地的一道名菜——巴楚烤鱼。另一个就是烤骆驼的地方。一个巨大的馕坑、一辆吊车,边上有两三峰活的骆驼,屠夫在现场宰杀骆驼,然后用吊车将整峰骆驼头下脚上地吊入大馕坑中烘烤,场面残忍血腥,但也是当地的一大民族特色。
看过了表演,吃过了烤羊肉和拌面,我和米吉提两人悠闲地边聊天边往回走。米吉提告诉我,他与他单位的许多汉族同事都是从小一起读书、一起玩着长大的哥们,现在他们之间都是彼此尊重,亲如手足,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是你来我往。古尔邦节时,汉族同事会到维吾尔族朋友家拜年;过春节的时候,维吾尔族朋友也会上汉族同事那里去祝贺,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兄弟亲如一家,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快到小区门口分手的时候,米吉提又告诉我,下午5点多,在县城重工业区还有赛马、叼羊、斗狗和斗鸡等民族表演,他也有一个节目,请我一定去看看。
“好,我一定叫上我的朋友给你捧场助兴去!”我爽快地答应道。
(本文发表于2013年3月19日《松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