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儿子娃娃
14789700000020

第20章 春风吹到了农牧民家里

虽说已是早春3月上午近11点光景,但背阳的屋角下,几个多月前下的一场大雪,还没完全融化,已被黄土染成灰黑色。微风吹在脸上,尚有阵阵凉意。

阿纳库勒乡十四村的农民热合曼·塔力普站在刚清扫干净的宽大的院子里,抬头眯着眼睛望了望天空,自言自语道:“该是去放牧的时候了。”

说着,热合曼找到久已不用的牧羊小鞭子,戴上一顶湖绿色的四楞小花帽,来到了屋后的羊圈前。看到主人来,羊群发出了一阵骚动,咩咩地叫。

热合曼打开了有点生锈的木条门的铁栓。还没等他吆喝,这群已在圈内关了3个多月的羊,争先恐后地奔出了羊圈,朝着它们之前早已熟悉的牧场,一路撒腿小跑而去。

紧赶慢赶,热合曼和落后“大部队”的冬天生的小羊羔一起,随着羊群来到了位于红海水库边上早先放牧的草地。

在这一大片不能耕种的低洼盐碱地上,长满了低矮的红柳、细高的芦苇、一簇簇的芨芨草和骆驼刺,一眼望不到尽头。红柳萌发了新芽,芦苇露出了绿色,而在芨芨草和骆驼刺上还丝毫见不到春的影子。有些低洼的地上还结着薄薄的一层冰,地下不时涌出的泉水在冰盖下毫无声息地缓缓流动。羊群并没有急着吃草,而是相互追逐,舒展身姿,尽情奔跑,享受春天的气息。羊脚踩在盐碱壳和冰面上,不时传来如玻璃碎裂般咂咂的声响。

这是一群巴尔楚克羊。巴尔楚克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巴楚县著名的地方羊品种,经过长期的自繁自育与自然选择进化,形成了耐粗饲、耐盐碱、生长快、产肉率高、肉质鲜嫩、无膻味、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征。

巴楚县境内180万亩半荒漠草场为发展养羊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巴楚县的阿纳库勒乡、多来提巴格乡、恰尔巴格乡、夏马勒乡等下游有牧场的乡镇都以养殖巴尔楚克羊为主。与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的刀郎羊不同,巴尔楚克羊以放养为主、圈养为辅,每年有8个多月放牧在外,仅在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这段时间里进棚圈养、产羊羔。

巴楚县每年上市的巴尔楚克羊有20多万只,市场供不应求。照理说,阿纳库勒乡等下游乡镇有大片的低地草甸牧场,适宜巴尔楚克羊的放牧,饲养成本低,有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牧民收入,但是,在冬天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来临前,巴尔楚克羊必须进圈饲养、在棚圈内产羔。因当地牧民还不富裕,没有多余的钱盖上更多的棚圈,巴尔楚克羊的繁殖发展就此遇到了瓶颈。

上海新一轮对口援疆的春风,不仅吹到了像热合曼那样勤劳淳朴的农牧民身上,也吹拂到了历史悠久的巴尔楚克羊上。2011年,县上安排了1188万元援疆资金,用于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只的种羊场基地以及与安居富民房配套的养殖小区,目标是在2~3年内,全县巴尔楚克羊存栏达到35万只以上。热合曼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他2011年不仅住上了80平方米、带有一个400多平方米院子的砖混结构安居房,政府还给他家盖了新羊圈,他家的巴尔楚克羊2012年增加到了50多只。

依明·阿西木是热合曼家的邻居,也养了50多只羊,他几天前就在这片盐碱草地上安营扎寨放上了牧。见面后,两人握了手、道了安。随后两人挑了一块稍高的沙土堆,面朝太阳坐下,聊起了家常。羊儿们围在他们四周,津津有味地啃食着今春的第一缕嫩草。

(本文发表于2012年4月5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