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4784700000008

第8章 日本人的“认真”

没有去日本之前,对日本人的总体印象就是死板,办事较真。但到底怎么个认真法,实际是想象不出的。身临其境后才真正领教了这个民族的独有特质。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差不多每个日本人都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他们会把看到的、遇见的、要做的事情统统都记下来,而且每天回到家还要认真的整理一遍。

我刚到名古屋大学的第一天,就碰到研究室里装电话。电话公司的两个工作人员一进门,在说“很抱歉,打扰了”的同时,告诉我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接着用自己带来的遮盖物把桌上的电脑等都蒙好,然后便麻利地干了起来。电话装好后,他们并没有马上走掉,而是开始做清洁工作。他们用自己带来的刷子,把打孔时落的灰尘和剪的电线头等一点不剩地清扫干净,并装入塑料袋,最后把注意事项和使用说明书规规矩矩地粘在电话机旁边,说一声“失礼了”,才倒退着拜拜,并把刚才装好的塑料袋带走。

刷油漆的工人,在工作之前会将工作面之外的所有地方(包括楼梯、过道),都用大型帆布或塑料布遮盖得严严实实。如果不小心弄脏了什么地方,哪怕是一丁点,在完工之后也一定会设法彻底地将其清除干净。

看过日剧《将太寿司》的人对日本人的认真都有领教,为确保料理的正宗、美味,原材料必须由师傅亲自去鱼市米店(而不是超市)精心选购(米店都为顾客备有电饭煲),面条、豆腐等能够自己做的决不从外面进货。

在我们打工的料理店,切菜也有很多规矩。如果是葱,得先斜着由左按一毫米的厚度切进一半,不能切断,然后再从右按同样的厚度错开切进一半,最后一根葱可以拉开形成连环套而且不会断,这时才可以从中间仍按一毫米直的切断,切出来的效果就像无数朵花。这还没完,切好的葱还得在大锅里用大力度的水冲,直到把卷状的葱片全部打散为止。有人问,日本人累不累?当然累,但这是日本人做事的原则。他们会告诉你,这样加工出来的葱又细又好看,而且更重要的是同样的分量看起来会很多。

我记得在料理店切大白菜时,自以为是家庭主妇,切大白菜不仅小菜一碟,而且毫无疑问是高手,所以没有请教就自作主张地切起来。结果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返工不说,还被教训得面红耳赤。按照他们的做法,顶端叶部横切,根部白帮竖切,而且连整个白菜切几段都是规定好了的。

不可思议的是,在日本的超市,无论是西瓜、黄瓜,还是大白菜,个头都是一样大。或许这也是日本人认真的一个标志吧。

洗碗则更不用说,先用洗洁剂泡、清水涮、洗碗机高压灭菌、消毒,再用毛巾擦干,最后是分类摆放。

料理店的洗手间,你无论如何都不会闻到气味。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使用过,老板娘就会派人进去冲洗和清扫,不能放过任何一次、任何一个角落。

抹桌子、擦地板应该是最简单不过的活,但再简单也有规矩。比如抹布不能一把抓,必须叠成四四方方的,平着去抹,而且是先湿抹后干抹;擦地板也一样,不能横着擦,必须顺着木板的纹路一个方向擦下去。

在日本,大商店和地铁站的电动扶梯的扶手,都是擦得干净发亮,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触摸;列车的玻璃、扶手和座位,包括地下,无论何时何地何车,大到东京,小到町镇,都是一样的一尘不染。因此,日本的大学生到办公室找老师如果老师不在,就坐在楼道里等;中小学生常常是一上车就席地而坐,而不用担心会弄脏衣服。

日本的巴士非常准点,说几分开就是几分开,该几分到就是几分到,从来不晚点。而且车子一到终点,司机就开始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擦车,他们用干净的雪白的毛巾擦了又擦,抹了又抹,就好像是他们自己家的车子。

日本人对自然山水、对环境的爱护,对家居周围、对公共场所的精心呵护,更是令人为之感动。我所居住过的名古屋大学的公寓旁边有一块空地,里面种着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草。但在显眼的地方则插有一块写着“1351棵草,山田三郎”字样的牌子。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日本人才做得出来。

在日本的任何地方——城市、农村、工厂、学校、街道、院落,处处都是绿色,几乎看不到一点点裸露的土地。日本人特别注重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我的房东老太太加藤每年都要花10万到20万日元请绿化公司的工人把院子里的花草树木修剪得像盆景一样。至于被剪下来的残枝败叶,他们会收拾得干净彻底自不必说,有时甚至连吸尘器都用上了。

日本人从不滥砍乱伐自己国家的森林资源,在他们的法律上就明确规定:砍一棵必须种一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人民网上“日本概况”栏目的资料表明:日本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木材。1999年全国木材的使用量为9781万立方米,其中国产木材仅1900万立方米,进口木材达7900万立方米。虽然日本的建筑、装饰都需要大量的木材,但他们决不轻易动自己的一草一木。

现在日本的农村几乎都是老年人在种地。我去过几次,就碰到过几次老奶奶在田里用抹布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抹灰尘。有一次我到一户种葡萄的农家去访问,看到他们家十几亩的葡萄地,每一串葡萄都用特制的塑料袋套得严严实实,说是怕灰尘和农药粘在葡萄上。

在乘坐电车或地铁时,你会发现日本人剪指甲时都不约而同地预先铺好一张纸,等指甲剪完后,他们会把剪下来的指甲用纸包起来,装在自己的口袋里,待下了车再扔到垃圾桶里。

在社区每月都有一次大扫除的劳动,按要求一个家庭只派一人即可,但许多家庭都是自觉自愿地全体出动,并且有意识地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参加,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让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换来清洁卫生,从而亲身体验到保持优美环境要靠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对维护环境卫生都非常自觉。即使在农村,你也很难看到随地吐痰、乱丢废物的现象,更不用说随地大小便了。

每天清早,居民们将生活垃圾分类放在塑料袋里,系好袋口,集中放在固定的地方。清洁车过后,如有少量泄漏,也会有负责值班的住户立即打扫冲洗干净。所以,即使是堆放垃圾的场所,也不会让人觉得肮脏或有异味。

在日本,没有走街串巷回收垃圾的人,所以分类垃圾不会被捡破烂的乱翻。所有的垃圾和废物都由专门的人员来回收:报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和塑料等被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电视和冰箱等被送到专门的公司进行分解和处理;至于大衣柜和写字台则被粉碎型垃圾车吞进肚子后,自然也会有它们的去处。

日本的垃圾分类是没人监督的,完全靠自觉。在扔粗大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时,日本人仍然是经过认真处理之后,再按规定放在固定的地点。比如:扔报纸书本时,首先按照小人书、漫画、小说、专业书等分类,然后还要捆得整整齐齐并码放好;废旧电器的电线缠绕起来并固定在电器上;仍然可以骑的旧自行车贴上一个小纸条,说明是自己不要的;即便是生活中的普通垃圾,如果有水分的要控干水分,再放到垃圾袋里;带刺或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还要加以注明;已经无利用价值的物品如旧电器等,他们都要认真地贴上一张小纸条,说明已经不能再使用,或者把开关卸掉,免得有人费好大劲搬回去了却不能用;用过的带有压力的喷雾罐等,一定要扎一个孔,以防止出现爆炸事件。如此等等。

我有个朋友叫佐藤,是名古屋大学的保洁员。春天,她约我去看樱花,夏天她带我去北海道,秋天一起去看红叶,冬天还在细雪中泡过几次露天的温泉。但是,每一次相约,她都是把我研究室的门稍稍打开一条缝,急急忙忙说一声,几点几分到她的车子旁边等候。待我按时到达后,她才给我解释:“刚才是上班时间,所以不能详细说明,对不起。”此前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打扫卫生的临时工,会把工作时间看得那么金贵,我对这样的日本人真的佩服不已。

在日本公司里,工厂里的老板、上司、先辈,似乎统统都是大事小事不轻易放手的主,如果你是一个新手,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你,直到你发自内心地说“我明白了”才肯罢休。

日本公司的企管人员特别看重过程。在他们看来,只要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结果就一定会是好的。如果万一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总是从根本上去找原因。比如,质检时发现有产品少装了一个螺丝帽,他们一般不会责怪当事人,而是从工艺上、程序上追究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问题。于是,他们在装配前就把一个产品所需的螺丝帽精确地数好,放在一个小碟子里,如果装剩下了马上就可以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到最后出现不好的结果。

如果你在日本的某店买过一件大宗物件,比如电器什么的,那么,为了日后的服务,你的资料信息理所当然地被输入他们的管理系统。很快你就会收到一张领取礼物的通知券,或者会得到一次在日本旅游的机会。我买过一个录像机,结果每个月都收到像电吹风、拖鞋这样的礼品券,直到临回国前还收到一个书包的礼品券。

如果你与日本人做生意,你更能体会到日本人的认真。一幅画上的一只小鸟的尾巴上的羽毛比原来的样品短了一个毫米,退货没有商量。如果与你做木材生意,有关中国木材的品种、价格、销售量,一切的一切非得调查得十分清楚才有可能开始与你谈这宗买卖。而日本人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连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年木材生意的大老板都感到目瞪口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格尔曾写过一本《日本名列第一》的畅销书,将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与日本人的“认真”联系在一起,认为日本人的“勤敏好学”、“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以及“完成任务的严肃态度”,使他们创造出了许多奇迹。对此,不仅世界各国的评论家欣然首肯,连日本人自己也颇以为然,觉得自己对人生对事物就是“认真”。笔者本人也发自内心地感叹:日本人的认真,真的是世界第一。

不过,早稻田大学的名誉教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也出版了一部著作,叫做《“认真”的崩溃》。此书轰动了整个日本。日本人的“认真”真的崩溃了吗?日本人真的不再认真了吗?当我看了商务印书馆不久前出版的《“认真”的崩溃——新日本人论》中译本后,就明白了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实际上,就在日本人以其令世人叹服的认真精神努力奋斗、拼命工作,并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新一代的日本人也在孕育之中了。由于这一代人是在物质极大丰富中成长起来的,没有吃过苦,全然不知“穷”的滋味,他们不仅公然嘲讽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的“认真”精神,还不断掀起追求享乐、追求高消费的浪潮,把传统日本人引以为豪的“认真”戏谑为迂腐的“较真”。过去,在学校里,人们认为努力学习是好事,因为它同民族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学习用功会被视为自私自利。学校中威信最高的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而是善于说俏皮话、哗众取宠之辈。过去的日本人,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不讲价钱、任劳任怨、一生拼命,在世界上一向有“劳动过度”、“过劳死”之说;而现在的青年人找工作专拣挂有洋名招牌的公司。同时,他们还要考察该公司能否保证充足的休假,是否经常加班等。若是无法保证充分休假,加班又多,那就对不起,只能说“拜拜”。要知道,日本企业的加班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而现在,新一代人面对这一传统却敢于说“不”,其工作观念、工作态度与老一代日本人真的有着天壤之别。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新一代的日本人主张边“玩”边“工作”,在“玩”的过程中顺便“工作”。我不禁想起自己在日本接触的年轻人很少,但是和我在一个工厂打过工的两个年轻小伙子确实与年长一些的不同。他们每天上班都是出工不出力,坐在那里熬时间,可老板从来不说他们,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这样的人为什么老板还在用?结果,没过几天,他们还是被辞掉了。老一代的日本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日本的将来真的没有希望了。